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71节
第251章 ,慈善晚宴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6月12日。
长安县的天空被一层淡淡的阴霾笼罩着,炽热的阳光穿过烟尘,却无法驱散空气中弥漫的干燥与焦灼。
兴化工业区内,这里烟囱林立,蒸汽机的轰鸣昼夜不息,取代了往日的鸡鸣犬吠。钢铁厂、机械厂、纺织厂、车马厂、零件作坊鳞次栉比,只不过一年时间就填满了这个工业区。空气里混合着煤烟、铁锈和汗水的气息,看上去有点近现代文明的气息了。
星晨车马厂的账房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响声格外清脆。
孔晨和他的师弟冯远正全神贯注地计算着上一个月的账目。孔晨双手如飞,熟练地拨弄着算盘珠子,每一下都精准有力,那声音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乐章。随着计算的深入,他的精神头越来越足,原本就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上的劲道也越来越大,算盘珠子撞击的声音愈发响亮。
终于,孔晨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上个月咱们赚了3600两!照这趋势,下个月突破4000两绝对没问题。再看这势头,最多一年半,咱们就能还清贷款啦!”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冯远激动得满脸通红,眼中满是钦佩:“师兄,你简直就是商业奇才啊!去年咱们来长安可真是来对了,这儿果然比延安更赚钱。”
他想起初到长安时的艰辛,再看看如今蒸蒸日上的事业,心中对孔晨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孔晨微微点头,心中也暗自感慨。他觉得自己仿佛有老天庇佑一般,作坊刚刚建立,就幸运地得到了蒸汽作坊的订单。蒸汽作坊的利润不仅高得惊人,而且增长速度极快。
由于旱灾肆虐,整个关中地区都陷入了缺水的困境,对蒸汽抽水机的需求如潮水般涌来。原本蒸汽作坊日常五台的产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都督府为了应对这场旱灾,派遣胡益堂坐镇蒸汽作坊,负责协调整个关中的产业和人才调配。蒸汽作坊需要的物资优先供应,人才更是直接从各大钢铁厂、器械厂调拨。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蒸汽作坊就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从日产五台蒸汽机增长到日产100台。
随着蒸汽作坊的蓬勃发展,其产业链上下游的作坊也迎来了春天。孔晨的车马厂生产的螺丝和弹簧作为重要零部件,需求增长了二十倍。几个小小的螺丝和弹簧,瞬间成为了星晨车马厂的支柱产业,每个月的利润超过了2000两。
与此同时,孔晨的车马作坊也在蓬勃发展。整个关中地区有上百万人在田地里兴修水利,对独轮车和斗车的需求几乎是无限量的。星晨车马厂几乎是三班倒,日夜不停地生产。刚生产出来的车子还来不及放入仓库,就被都督府订购一空。孔晨看到了商机,果断租赁了20亩土地,新的厂房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孔晨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严肃地对冯远说:“钢铁厂的货款,木料厂的货款记得要及时打过去,千万不能被工匠司的那些人抓住把柄。要是搞到停业整顿,那可就麻烦大了,一个月咱们就要亏三千两。”
冯远连忙点头:“师兄放心,小弟等会儿就打过去。”他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
就在这时,赵铁柱带着胡林走了进来说道:“师兄,胡曹员来看你了。”
孔晨立刻放下手中的账本,脸上堆满了笑容,快步迎上前去:“欢迎,欢迎,欢迎胡兄来指导我们星晨作坊。”他热情地握住胡林的手。
胡林一脸疲惫,他的脸上写满了奔波的辛劳。他从怀中掏出一张请帖,递给孔晨:“某是来送请帖的。此次关中灾害极其严重,都督府认为整个关中上下都应该出钱出力,共克时局,所以准备了一个慈善晚会,邀请你过去。”
孔晨接过请柬,眉头微微一皱,迟疑道:“慈善晚会?”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但中文可以望文生义,看到这几个字,他通过胡林的话,大概明白了这晚会的目的。他心中明白,这是都督府在号召大家出钱救灾。
胡林看出了孔晨的迟疑,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这场旱灾前所未有的重,关中的老人都说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可怕的旱灾。都督府从3月正式抗旱算起,到现在已经花了上千万两银子了,府库也没有多少银子了。都督认为要发动整个关中的力量抗击这场灾害,所以才有了这一场慈善晚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忧虑和无奈。
孔晨恍然大悟,他虽然心痛要拿出一笔钱,但也明白这钱必须要出。没有都督府的支持和庇护,就没有他如今的事业。而且他深知,要是现在不听都督府的安排,以后都督府有什么好事,也不会轮到自己。
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个穷小子,几年时间就能攒下万贯的家产,就是因为有都督府给自己做后台,有大同工业区的老兄弟扶持自己,他这身份放在大名早被人家吃干抹净了,大同工业区的老人是他最重要的关系网。
他想了想诚恳地说:“胡兄,你和我仔细说说,省得我到时候闹出笑话。”
胡林耐心地解释道:“其实就是和以前地主老财一般,捐款捐物帮助关中的百姓度过这场旱灾。”
孔晨微微点头,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地问道:“那我应该捐多少呢?不是我不忠于都督,只是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事,实在不知道该出多少钱。”
胡林思索片刻,认真地说:“在量力而为的基础上尽可能多捐吧。以你作坊的规模,最低1000两。这次的晚会可是整个都督府都在瞩目,你可不要在老兄弟面前丢人现眼了。”
他不得不说的仔细些,甚至连捐款的底线都说出来。大同社最大的山头就是他们这批大同工业区出来的老人,他们大概有5000余人,随着大同社的扩张,开始遍布关中。
像孔晨这样经商有道或者是被都督府扶持的老人大概有五六百人。这些人大部分和孔晨一样,出身不怎么好,又是第一代创业者,对钱财锱铢必较。
他知道孔晨虽然事业有成,不管是他的车马厂,还是给蒸汽作坊提供零部件,都获取了极高的利润,赚了大量的钱财,但他作坊工匠的工钱,在整个行业当中都是压的比较低的,基本上都是踩到底线了。
用报纸上的话来说。孔城这些作坊组给工匠多少工钱,不是看这工匠帮他赚了多少钱,而是看这个工匠在行业当中能拿多少钱。
这样死抠的东家一直是工匠司严密关注的对象。
现在是都督府最困难的时候,他怕自己这个老兄弟,昏了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用锱铢必较的那一套,这不但会让他们这些都督丢人,他们也不会把这些人看成是自己人。
孔晨拍着胸脯保证:“胡兄,你这可小看我了,都督府有需求,我捐出全部的身家也愿意。我这条命都是都督给的,更不要说区区的钱财了。”他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都督府的忠诚。
就在这时,胡林拉着孔晨到一旁,小声说道:“这次捐款的名单会立碑,但一个碑文就那么大,捐款少了只怕名字没办法上去。而且都督府会整理这些捐款人的名单,你要是进了都督的法眼,还怕赚不到钱。”
孔晨眼前一亮,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捐款,更是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如果能借此机会让都督注意到自己,那未来的财富和机遇将不可限量。
“胡兄,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准备,不会让都督府失望。”孔晨紧紧握住胡林的手,眼神中充满了决心。
胡林满意地点点头:“那就好,希望你能为关中的抗灾出一份力,也为自己赢得一个好前程。”他相信孔晨是个聪明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孔晨送走胡林后,他问冯远道:“我们账上还有多少钱?”
冯远道:“扣除要给人家的账款,大概有一万两千两。”
孔晨道:“准备好一万两。”
冯远吃惊道:“师兄,你不是在开玩笑吧,这些钱捐了,我们的流动资金就没了。”
孔晨道:“捐,都督什么时候让我等失望过,今日捐出1万两,明日多多就会给我们10倍百倍的偿还。”
6月15日,公民议会堂。
徐晨是个现代人,大部分的制度也是模仿现代的制度。像公民议会堂,除了10月份的时候召开大会使用,余下了11个月,都是对外出租,长安城的各大戏院就是喜欢高价租公民议会堂。
但关中百姓他们不是徐晨,在他们看来公民大会堂,是除了都督府之外,整个关中最神圣的地方,能在这种地方唱戏,面子的价格就值这些钱。
所以公民议会堂成为了整个关中,举办大型宴会最主要的场所。
关中的百姓也乐意付出高票价,坐在公民议员们坐过的位置上看戏,再高的票价也值,出去了对邻居也有炫耀的资本。
公民议会享有丰富的组织经验,所以这次的慈善晚宴就是在这里举办。
原本的座椅被换去,换上一张张的四方桌,空间上显得更宽阔,都督府专门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请柬把这些人安排到座位上。
孔晨发现自己坐在第三排有点不满道:“前两排坐的是哪些人?”
工作人员道:“第一排坐的是蒸汽作坊的管事朱九,钢铁厂的大铁锤,纺织厂的副管事宋霜,纺织器械厂的管事卫纲,还有一些是草原大部落首领。”
这一个个名字说出来孔晨默然无语,和这些人比起来他就真是小虾米,蒸汽作坊产一个月就能赚几十万两银子,钢铁厂纺织器械厂就更不用说,现在整个关中的纺织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就是靠着他们生产的先进的纺纱车,纺织机。
哪怕是纺织厂的副管是宋霜,人家一年也能织出几百万匹布,赚上百万两银子,更不要说人家背后还是都督夫人,和这些人比起来他就真是小虾米。
第二排的人不用介绍,他也认识,米脂刘家,刘执政的老家,米脂常家,当年都督落魄的时候接济过都督。
后面还有温家,姜家,胡家,孙家,这些人的产业比自己大十倍,百倍都不止,温家是纺织大王,姜家是面粉大王,胡家孙家则是在争夺水泥大王的位置,都做到了行业龙头的位置,没有一个家产低百万的。钢铁大王还在激烈的争夺当中,因为现在的钢铁作坊大部分修新的高炉也就修了不到一年时间,还没有出现一个能成为行业龙头。
整个关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大家族,他们虽然失去了土地,但在都督府的支持下,产业发展的极其兴旺,短短几年时间家产就破百万。
关中有些无聊的八卦客,甚至给这些富商排名,什么四龙八象,三十二头牛。孔晨现在的目标就是成为三十二头牛当中的一员。
而就在孔晨观察的前面大人物的时候,一个老者坐在了他身边。
孔晨马上道:“老丈,俺叫孔晨,是星晨车马作坊的东家,这是俺的名帖。”
老丈笑着也给出了一张名片道:“老夫是西域商社的管事尤禄,孔东家如果想买和田玉,宝石等西域的特产可以找老夫,老夫给孔东家一个最低价格。”
“西域商社!”孔晨有点奇怪,这种大人物怎么会和自己坐在一起?整个关中最大的两家商社就是西域商社和河套商社。
老丈看出他的疑惑笑道:“西域商社的管事共有13家,老夫不过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卖和田玉,卖卖宝石这些特产,都督只怕是看不上这些东西。”
第252章 ,全民捐款与抗旱
午后的阳光洒在慈善晚会现场,公民议会堂内座无虚席,各界人士齐聚一堂。
主持人胡强身着笔挺的大同装,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舞台,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近期关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侵袭,良田干涸、水源告急、作物枯萎,整个关中抗旱形势异常严峻。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此刻正承受着焦渴的煎熬,我们的公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汇聚爱心力量,帮助父老乡亲共渡难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
台下孔晨坐在座位上,微微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小声嘀咕道:“胡强居然是主持人。”
坐在一旁的尤禄听到孔晨的话,看着桌上各种新东西不禁笑道:“这话倒是说得新奇,和大明时期的募捐相比,如今的形式确实大不相同了。”
孔晨转过头,好奇地问道:“老丈您也在大明募集过吗?”
尤禄点了点头,陷入回忆:“募捐过许多次。在大明朝廷每年都会把县衙的钱粮全部拿走。县里一旦遇到一些大事,比如修建水利、救济灾荒,需要钱粮的时候,县令就只能召集当地的大户募捐。要是不募捐,很多事情根本就办不下去。”
尤禄心中暗自感叹,在大明,官员们因为需要大族提供钱粮,所以不得不依靠他们来治理地方。而如今,大同社直接管理到村子,官员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大族的土地也被剥夺了不少。
不过,大同社也让关中稳定了下来。尽管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干旱,但关中并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反观山西行省和河南行省,却已经是烽火遍地,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地方士绅也是大量被流寇屠杀,在关中发展作坊还能得到大同社的保护,所以大部分躲过清洗的大族还是选择留在了关中。
所以尤禄这些人对大同社感官复杂,既痛恨他们对士绅毫不留情的赶尽杀绝,但也有在乱世当中保住小命的庆幸,但内心又夹杂着失去权利以及大同社不允许他们加入的愤恨,只有钱,没有权这笔钱财又能保持多久?更加恐慌自己的家族,会真像徐晨说的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当中彻底衰败。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拍卖环节。今天的第一件拍卖品,是都督画的关中地形图!起价1000两。”随着胡强的声音,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副画卷。这幅地形图是徐晨为了在关中修建水利工程,按照后世地形图的方式精心绘制的草图。图上,山川、河流、农田的分布清晰明了,每一处细节都标注得十分准确。
“不愧是都督画的画,看上去就觉得真实!”孔晨眼睛一亮,精神大振。他看着这幅画,心中盘算着:“要是能用一万两银子拍下这幅画,也不算亏。”
“2000两!”一个声音从人群中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孔晨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号牌,大声喊道:“三千两!”
这时,尤禄露出抱歉的神情,缓缓举起了手中的号牌:“1万两!”孔晨惊讶地转过头,瞪大了眼睛看着尤禄,心中暗自嘀咕:“这糟老头坏得很,居然说自己是普通人,没想到出手这么阔绰。”
坐在第二排的高桂英,神情淡然,优雅地举起了号牌:“2万两!”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仿佛不容置疑。
尤禄没有丝毫犹豫,再次举牌:“5万两!”现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几个人身上。
接着,第二排孙家的人也加入了竞拍,举牌喊道:“10万两。”
孔晨看着不断攀升的价格,心中有些无奈。他意识到和这些大族相比,自己的财力实在是相差甚远。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为了这幅画激烈竞拍,心中满是失落。
最终,朱九以100万两的高价拍下了这幅都督画的关中地形图。现场响起了一阵惊叹声和掌声。
孔晨也惊讶道:“看来这天下第一商社要改成蒸汽作坊了,这才多久居然能拿出100万两。”
朱久站起身,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小心翼翼地走上舞台,接过画卷,仿佛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宝。
接下来的几件拍卖品,虽然价格没有第一件那么高,但也都拍出了不错的价钱。
整个拍卖环节充满了浓浓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精神,大家都希望能为抗旱救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拍卖会结束后,刘寿、温益、常季等人围到了朱九身边。
刘寿搓了搓手,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说道:“朱管事,我们想请您吃个便饭,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朱久皱了皱眉头,直截了当地说:“你们有什么话就在这里直说,俺是个老实人,最不喜欢弯弯绕绕的话。”
刘寿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刘寿鼓起勇气说道:“我们也想要制造蒸汽抽水机,为都督效力,为关中百姓解困。现在关中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望着蒸汽抽水机就像盼望着救命稻草一样。”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朱久点了点头,说道:“都督说过,如果有人想造蒸汽抽水机可以授权,一年10万两专利费,生产蒸汽机还要交一个牌照,一个生产许可证需要50万两银子。”
刘寿等人听了,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又坚定起来:“这十万两专利费我们交了,50万两的生产许可证也不是问题。”
他们早就打听清楚了,都督搭建了蒸汽机产业链,哪个作坊生产什么零部件,他们都一清二楚。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轻易行动。因为都督虽然平时很讲道理,但对于那些他认为是敌人的人,下手非常狠辣,动不动就是斩草除根,牵连全族,现在关中士绅最多的地方居然是甘肃镇和河套地区。所以他们即便知道蒸汽机的利润高,也一直不敢打主意。
这次慈善晚会,他们少的捐了二三十万两,多的捐了四五十万两。有了这份慈善的底气,他们才敢向朱九开口。
朱九继续说道:“某还要和你们说清楚,现在俺的蒸汽作坊一个月生产3000台蒸汽机,都督府多余的钱财去购买外界蒸汽机。你们即便生产了,也要自己想办法找销路,到时候可不要说我们都督府欺骗你们。”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着其中的风险。蒸汽机加上轴流泵就要550两,普通的村子哪里买得起?
而且花费了60万两买来蒸汽抽水机的专利和生产许可,厂房和各种机器设备的投入都还不算。他们要生产3000台才能抵消专利费和生产许可证的费用,再加上厂房设备的投入,只怕要生产5000台才能回本。关中能有多少个村落,又有多少人用得起呢?一时间,原本看似稳赚的蒸汽抽水机项目,变成了一个风险极大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