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40节

  去年南明朝廷也曾有人提议重开科举,然而那时的朝廷如惊弓之鸟。北方的大同社如同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南明朝廷上下都在为抵御大同社的可能进攻而整军备战,哪还有精力顾及科举之事。

  直到确定大同社要整修黄河,不再有大规模南下的迹象,南明朝廷才稍稍松了口气,科举之事这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任老太公对任大任寄予了全部的希望。在竞争激烈的江南,十六岁考中秀,二十二岁就考中举人,这虽然算不上是神童,也是天赋异禀的读书种子。

  任老太公盼望着他能考中进士,延续家族的辉煌。毕竟任家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出过进士了,若再这样下去,家族的官宦地位将岌岌可危,在江南的声望也会如落日余晖般逐渐黯淡。

  却没想到在这考科举的关键时刻,一直乖巧听话的儿子,居然开始叛逆起来,任老太公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任大任抬起头道:“父亲,大明都快没了,还考什么科举?人家大同社可不承认什么举人、进士,也不讲什么免税、挂靠那一套。”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寂静的祠堂里却清晰可闻,大同社对任家的叔伯来说,是不可名状的恶魔,哪怕听到这个名字,也让他们内心胆寒,冷汗直流。

  “啪!”任老太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举起戒尺重重地打在任大任身上。这一戒尺仿佛打在了他的心头,老人气得浑身颤抖,大声呵斥道:“无君无父!且不说朝廷还没完,即便大同社占了天下,那也是要以科举选拔人才的。”

  任大任咬了咬牙,强忍着身上的疼痛,说道:“父亲,您还是多看一点《大同报》吧。徐晨选拔人才的方式,是把人丢在农村当夫子,在工地上修水渠、修水坝、修道路,只有经历过这些实践的人才能进入他们的体系。他们不考八股,考的是农田水利、算术、军事、政务、器械、轨道,他们的官员都是先在学府学习,然后再去当官的。”

  “那也是考学问。”任老太公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愤怒。

  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他一生都沉浸在传统的科举体系中,在他的三观当中,读书就是保证家族地位最好的方式,哪怕大同社在北方崛起,也没改变他这个观念,毕竟大同社也是读书人结社,他们也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

  任大任看着父亲,可能是失望了,也有可能是平时太压抑了,他干脆放飞自我说道:“就父亲您做的这些事情,大同社攻占江南,任家也逃脱不了清洗。到时候就算有学问,那也当不了官,说不定还要发配到哈密种树。父亲,各位叔伯,你们还是早做点准备吧,在家多吃一点窝头野菜,把家丁下人那些破烂麻布衣也搬出来穿一穿,省得突然跌落低谷难以适应。”

  “就你们这些做法,这大明距离亡国也差不了多远了。”

  任大任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可能会招来更严厉的责罚,但他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而任大任的叔伯听到这话内心也是一阵胆寒,大同社在北方做的事情他们也听说了,要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组建乡勇,并且在去年把这些乡勇派过去保卫南明小朝廷。

  只是兼并土地已经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习性了,加上组建乡勇开销巨大,让这些地主士绅开始入不敷出,靠着老本还勉强养得起。

  但他们也非常头痛啊,家族的开销本就不少,又要养个几百乡勇,还要给他们好吃好喝,置办武器装备,现在他们是赚1万两,花一万两千两。

  像这种亏空的状态对一个封建家族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老祖宗给他们留下再多的家产,这样败下去也败不了几年。

  南明朝廷一下多了几十万乡勇,他们战斗力如何且不谈,光这些人日常的训练和生活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钱全部都需要江南的士绅出。

  如何开源节流,维持家族的收支平衡,成为了这两年大明士绅都要学习的课题。

  对一个大家族而言,节流是非常难的事情,日常的家族开销不能省,对外交流联络姻亲的费用也不能,打点衙门的钱财又不能少,算来算去发现每一块都不能少。

  没办法节流,那只能开源了,去年苏湖的旱灾就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了,靠着太湖,苏湖地区很少闹旱灾,去年那种灾情不说是百年一遇,那也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

  就是因为养乡勇的开销太过于巨大,更关键的是现阶段他们一点作用都起不了,偏偏你还不能不养着他们。

  于是苏湖当地士绅不约而同想利用这场旱灾,兼并土地,扩张家业,增加的收入,维持家族的收支平衡。

  所以去年他们才会吃相如此难看,甚至不允许朝廷赈灾,他们想靠着兼并土地增加收入。

  我等已经忠心朝廷了,朝廷难道还要我等缩衣节食。

  任老太公听到这话当即用戒尺暴击任大任,边打边说道:“没有家里叔伯的努力,哪里有你专心治学的环境,你购买的书不要钱,聘请的夫子不要钱,你身上的衣食住行,笔墨纸砚哪一样不要花钱,你平时参加文人聚会,招待同窗这些不需要花钱,你每个月的份子就超过了百两,你有什么资格说你的叔伯。”

  “好大的口气啊,说减就减一半的租子,你有没有想过任家这上百口该怎么活?”

  任大任一时间无语了,他虽然考上了举人,但就现在而言是在家族在托举着他,他没为家族赚到一文钱。

  任发看着自己大哥劝说道:“大哥算了,等会儿我派家丁把这些人的契约收上来,告诉他们地租照旧就是了,也不是太大的事情,不值得让你们父子不和。”

  任大任当即不干道:“君子一诺,驷马难追,我已经签到契约了,如果现在反悔,我还有什么脸见人。”

  任老太公道:“老夫,还没死,任家还轮不到你做主。”

  “你们要是把契约收上,让我出尔反尔,这个家我就不回了,科举也不考了,我直接跑到北方去,去投靠徐晨,大明有你们没救了,投靠大同社,我也省的再经历一遍亡国之痛。”

  任老太公勃然大怒道:“混账,来人把这个混账关到书房,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放他出来。”

  当即就有两个家丁进来,把任大任抓住,把他拖向书房。

  任大任不甘心道:“天如先生说的没错,大明就是有你们,才会衰败成今天这副模样,你管得住孩儿,难道还管得了大同军,徐晨的刀都架到你们脖子上了,你们也不肯睁眼看一看,你们就这样继续收租吧,今天的租子都会成为你们明天的罪证。”

  这老太公只是脸色极其难看。任大任从小就乖巧懂事,更是从小展现出读书的天赋,16岁考上秀才,22岁考上举人,是任家公认最有希望考上进士的读书种子,他对这个儿子是寄予厚望的。

  却没想到如此乖巧懂事的儿子,因为见了张溥一面竟彻底被他蛊惑了。

  二叔任戚想了想道:“这孩子打小就是神童,是我们苏州读书人的希望,要面子,要不今年就按他说的租子收,大不了明年再涨回来,今年就要秋闱了,可不能耽搁他的科举,这可是咱家的头等大事。”

  任发苦笑道:“二哥,前年咱家就亏空了2000两,去年好不容易收了一点地,结果朝廷又要我们吐出来,一年又白忙活了。

  如果再把地租降低到一半,今年我任家最起码要亏空6000两,而且这地租降下来容易,升上去就难了,如此升升降降,那些佃户不会满意,就是苏州的士绅也不会满意,认为咱家坏规矩,他们排挤我们任家,咱们只怕在这苏州城都待不下去。”

  跟老太公想了想道:“不管他,这个家还是老夫做主,五弟,你明天就去把那些契约全部收上来,每家给他们一斗粮,就算是我任家的赔偿了。”

  “知道了!”任发道。

  任戚苦笑道:“只怕大任这孩子会想不通。”

  任老太公道:“这段时间关他在书房,只当他提前准备科举,也算是断绝了他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往来了。”

  要说此次事件,他最恨的人就是张溥,要知道他们当初支持张溥成立复社,就是想通过张溥影响朝廷,减少他们的税收,通过复社的关系,让他们家族的子弟可以比较顺利的进入朝堂为官。

  最开始一切都是好好的,却没有想到张溥去了一趟北方,见了徐晨,整个人都变了,弄出了一个什么《富国强兵疏》,帮着朝廷来压榨他们,还蛊惑他们家族的子弟减租,养条狗还遭到反噬了。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苏州城可谓是鸡飞狗跳,有像自己父亲宣传减租减息的,有干脆学着任大任跑到佃户面和他们签订契约。

  这些读书人的举动基本上遭到了,他们父亲毫不留情的镇压,但这些读书人在家族内部也是各种抗争,一时间苏州城各大家族内部可谓是纷争不断。

  他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他们的子侄就是不听,而偏偏这些人都是家书中的读书种子,是他们这次考取科举,延续家族地位的希望,他们真不能做太重的处罚,生怕影响这些孩子考科举。

  张溥名声也算是彻底臭了,他在虎丘大会上的发言流传出来,苏州的士绅才知道这一切骚动的源头是谁。

  不当人子,居然鼓动他们的孩子,来反对他们的父亲,如此纲常颠倒,张溥这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这些人在咬牙切齿的同时都暗骂道:“张溥真该死。”

  一时间张溥在苏州城被当地士绅喊打喊杀。

  而与此同时,文震孟则带领几社大军在苏州城当中,以查清赈灾粮为由,大范围的围剿太湖地区的水贼,土匪。

  夏允彝他们也练了两年的社军,虽然不敢说战斗力可以和大同军相比,但这支军队装备精良,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在南明朝廷这里,已经可以算是独一档的精锐,打一下土匪,水贼不说是轻轻松松,却也是没有多少难。

  不到一个月时间夏允彝他们剿灭俘虏的水贼超过了5000人,苏州的治安为之一清,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4月3日,苏州城,府衙。

  次辅文震孟请苏州士绅,苏州城所有士绅都战战兢兢的进入府衙。

  一方面是这一个月几社军队的战斗力真把他们吓到了,太湖四周十几个水寨,说平就平了。

  二就是这些水寨或多或少都和他们有联系,是他们的黑手套,朝廷现在平了这些水灾,肯定掌握了一些他们平时联络水贼的证据,这次请他们来苏州府衙,只怕是鸿门宴了。

  当苏州士绅全部来齐之后,文震孟才来到府衙,坐在首位拱手行礼道:“本官政务繁忙,怠慢了各位父老。”

  “我等也是刚到,不怠慢,不怠慢!”众人纷纷说道。

  而这个时候他们也注意到,有两个士兵抬着一个箱子进来,就放在文震孟的脚边。

  文震孟打开木箱,从中拿出一份像账单一样的东西道:“崇祯元年3月6日,某人花200两银子,雇佣黑蛟龙劫掠徐家的商船。”

  这话音刚落,任老太公就冷汗直流,因为这事是他家干的。

  而后文震孟又拿出一份文件道:“崇祯元年6月,某人给怒蛟寨500两银子摧毁了孟家三条货船。”

  徐老太公一时间也冷汗直流,这是他家做的。苏州士绅虽然相互之间联姻,但相互之间使绊子,下黑手也是经常的事情,也就是这两年好了一些了,因为大家都养着乡勇,平时有矛盾,真刀真枪就干上了,也不需要再雇佣这些水贼了。

  而后文震孟又一连说了好几份文件,现场的这批士绅每个人都是冷汗直流。生怕文震孟把这些东西公之于众,那么他们家族花上百年积累的声望将会毁于旦不说,还会增加好几位死敌。

  一炷香之后,文震孟又把这些文件丢回箱子道:“这些都是水贼之言,根本不足为信,我苏州乃是教化之乡,哪会出现如此多不仁不义之辈。”

  “文起说的对,这种叛逆之辈,哪有可信之言。”众人纷纷赞同道。

  “我苏州乃是礼仪之乡,教化之乡,大家读圣贤书,学的是夫子的仁义之道,怎么会做祸害乡里之事。”

  文震孟淡然笑道:“某自然是相信各位父老的,去年苏湖遭遇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难以为继,这段时间更是有学子,仁义爱民,把自己家的地租降到了两成五,可见他们是学到了夫子仁义之精髓,本官必定会上告朝,让朝廷褒奖我苏州士子仁义爱民之心。”

  文震孟这话音刚落,现场就安静下来,所有人面面相觑,不敢胡乱开口。

  半天之后孟老太公苦着脸道:“文起,这两年的我等招募乡勇保卫朝廷,每家的开支都极其巨大,已然是入不敷出了,要是再把地租降到这么低,我等只怕皆要破家卫国了。”

  其他人纷纷道:“是啊,是啊,这两年,为了支持朝廷,我等又出钱又出人,每家都开支大增,再要减租,我等只怕连活都活不下去了。”

  334被禁了,我现在马上赶回家去改,大家没看过的可以等会儿再看。

第338章 ,方向错了,越努力害处越大

  文震孟自然明白,苏州的这些大家族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把地租降到两成五以下。若他们真如此通情达理、体恤百姓,大明也不至于沦落到只剩半壁江山的凄惨境地。

  但如今局势危急,为了守住这最后的半壁江山,必须要让这些家族出钱、出粮、出人,出力。

  他神色淡然,语气却不容置疑地说道:“士子体谅百姓艰苦,我苏州的百姓也会体谅大家的难处。就由本官做主了,双方各退一步,地租就降到三成五。”

  有时候,清醒着实是一种痛苦。天启二年,他刚考中进士,成为新科状元。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向他敞开怀抱。朝廷之中,东林党占据绝大多数,真可谓是众正盈朝。他满心以为,大明在东林君子的治理下,定能让四夷敬服,天下太平。

  然而,天下的走势却与他的预料截然不同。天子舍弃了东林党,开始重用魏忠贤,朝堂之上阉党势力日益壮大。他又以为,斗倒了魏忠贤,天下便能太平。等崇祯帝上位,阉党被横扫一空,东林君子再次回到朝堂,掌握权力,他本以为可以一扫朝堂的颓废之气,在东林君子的治理下,天下缓慢恢复。可结果他想象中的盛世依旧没有到来。

  先帝固执己见,不听忠言,女真人入侵关内,关中大同社崛起,天下的局势变得更加危险。

  他们逼退了先帝,本以为靠着天下士绅的力量可以抵抗大同社。但崇祯四年,朝廷一败涂地,整个北方沦陷到大同社手中。

  而徐晨的一篇《封建土地论》,更是打破了他的幻想,撕下了东林党的画皮。文章用极其简单的数字计算,清晰地告诉了天下人,占据天下绝大多数利益的是地主士绅,他们享受着天下之利,却不肯承担一点责任,这才是大明沦陷的主要原因。

  虽然他内心极不愿意承认徐晨的观点,但数字不会说谎。天下最大的奸邪是东林党,最大的蛀虫是地主士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东林党主政的时候,明明对天下轻徭薄赋,天下反而变得越来越危机四伏。

  因为轻徭薄赋解决不了朝堂亏空的问题,现在朝堂需要钱财来养兵,来赈济流民,他们越努力朝廷就越危险。

  如今的文震孟已经认清了现实,但他不想接受大同社所选择的未来,他还想为大明争取一线生机,要解决当今天下危机,地主士绅必须要拿出钱财。朝廷对普通百姓也要轻徭薄赋,不能把百姓都逼向大同社。

  “三成五?”这个数字颇为微妙。苏湖地区的地租大概在五成左右,看着文震孟手中掌握的他们的黑料,地租降低一成五,他们勉强还能接受。

  一位老者率先开口:“苏州有难,我等自然愿意赈济家乡。老夫答应将孟家的地租下降到三成五。”

  “老朽等人也愿意把家乡的地租降到三成五。”其他人也纷纷表态。

  文震孟这才露出笑容,拱手说道:“如此多谢各位父老。今年苏湖的乡亲们受苦了,你们的善举本官定会上报天子,让朝廷予以嘉奖。”

  原本地主收五成税,官府再搜刮三成,普通百姓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大概只有两成的收成属于自己。江南虽富裕,一年能种两季庄稼,加上妇孺织布,勉强还能养活一家老小。

  如今地租减少了一成半,农户的收入理论上能增加近一倍。但这些收入能否真正到农户手中,却是个未知数。毕竟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你能获得多少利益,不取决于你有多辛劳,也不取决于你帮那些地主赚了多少,而取决于你的生存线和劳动力再生产是多少。在满足活着和劳动力再生产之外,地主是不愿意多浪费一粒粮食的,甚至因为内卷,新地主连劳动力再生产的钱都不愿意付了。

  现在地主势力退了一步,但不代表其他势力会眼睁睁看着这些白花花的银子落入农户手中。

  文震孟一声令下,士兵们将木箱搬运到露天的大堂,他亲手丢了一盏煤油灯下去。

  “轰!”瞬间,煤油快速点燃了文书,浓烟直上云霄。那冲天的烟尘仿佛是苏州士绅的罪责被烧得一干二净。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仿佛一场无形的压力从他们身上卸了下来。

  等苏州的士绅们纷纷离去,大堂里的喧嚣渐渐消散,只留下一片寂静。张溥从后堂缓缓走出,脸上满是忧虑,他长叹一口气说道:“真没想到,仅仅是减租这一步就如此艰难,想要重建太祖时期的军户制,那该是何等困难啊。”

首节 上一节 240/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