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 第166节
“都借几万了,还差这点?”
“我从小道消息打听过了,这机械不贵,贵的是那水!”
“哦?展开说说?”
“那机械好像就几千钱,甚至你自己找工匠做还能更便宜,但那水好像要好几万钱呢。”
“你说那水要几万钱!?这些泡泡难不成是金子做的?”
“别说,这样算下来,还真是金子做的。”
“我听说这样的水他们有一百多盆,这一条街的泡泡水就要几百万钱呢。”
“我滴乖乖,刘备这么有实力的吗?这么贵的水就这样洒了?”
“这泡泡这么好看,贵有贵的道理,这花销都堪比顶级世家了吧?”
“确实,现在看来,无论是他的军队和财力和顶级世家不遑多让。”
“连陶公都来了,恐怕....”
世家子们没有再说下去,到了这一步,都知道徐州换天是必然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糜贞痴痴地望着漫天的七彩泡泡。
她纤手轻轻地捧着光彩夺目的泡泡,两眼亮晶晶地仔细端详。
不禁地发出感叹:
“真美.....”
她觉得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
夫君果然是个有趣的人呢。
车队走到哪,沿路的泡泡机便喷到哪。
从城门口的宾客轰动,再到全城轰动,仅仅只需要十几分钟。
宾客们得知那泡泡水竟值几万一桶,纷纷赞叹刘备的豪气。
刘备早已在门内等候多时,糜竺作为送嫁的兄长,下马再次与刘备互相行礼。
媒人拿出牵巾,让糜贞拿着一头,刘备拿着另一头。
两边侍从执伞托镜,此仪仗谓之“喜簿”。
关羽、张飞、荀衍、陶谦、孔融等重要宾客早在大殿等候多时。
司仪高声念着令人听不懂的赞诗。
类似神父的祷告。
随后才朗声道:
“新人双双恭拜天地。”
刘备和糜贞对着天地牌位深深一拜。
“拜高堂。”
糜竺长兄如父,代父权受拜。
“拜媒人。”
刘备和糜贞又站起来,对媒人作揖,表达对媒人忙前忙后的感激。
“夫妻对拜!”
刘备和糜贞相视一笑,然后行跪拜礼。
“送入洞房!”
礼成。
众人欢呼恭贺,宴席也正式摆了起来。
世家主要在刘备的正堂大殿上吃席。
其他的豪强豪商则到其他场地吃席。
等级分明。
宾客们远远地就闻到了刘备家菜肴的香味。
他们以为是什么鲜肉。
结果第一盆上来的竟是开胃炒青菜。
不对劲!
这香味不对劲!
为何这青菜如此香味扑鼻?
闻所未闻!
第132章 全是科技与狠活
陶谦对刘备的婚礼表现是非常满意的。
整个婚礼的排场并不亚于顶级世家。
虽说刘备出身一般,没有接受过世家教育。
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听劝。
上次离开东海前,陶谦劝他要高调一些,要舍得花钱,展现自己的气度和实力。
结果刘备真的听进去了,把婚礼的排场搞得和顶级世家差不多。
而且他全程仪态庄重,举止得体,颇有明主之姿。
一改世家对刘备吊儿郎当的刻板印象。
据他观察,刘备已经吸引了不少世家的眼光,成为世家眼里的香饽饽,都打算在刘备身上下重注。
届时,整个徐州的资源,矿产,都会为刘备开放。
从前被臧霸,昌豨,笮融等人搞得四分五裂的徐州也将重新统一起来。
而且世家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
徐州世家的亲家也有可能是豫州的,兖州的,冀州的....
徐州世家对刘备的认可很快就会辐射到整个大汉,引来其他世家才子的关注。
总之,如果徐州世家团结一致全力支持刘备,刘备的成长速度会成倍增加。
徐州世家也会成为刘备的嫡系。
以刘备如今的实力,一旦成功迎回天子,三公之位是跑不了了。
更何况刘备姓刘,天子想要遏制袁术和袁绍,必定会重用刘备,打压袁家。
到时候,徐州世家的人才也能靠着刘备的关系直接进入中央当官,掌控朝堂半壁江山。
这会让徐州许多逐渐没落的世家再次崛起,重新焕发生机。
这等诱惑对徐州世家而言不可谓不大。
但当陶谦看到青菜出来时,心里不禁咯噔了一下。
这上来就是一盘青菜,而且一盘才几根青菜,这让那些世家还以为咱们连青菜都吃不起呢。
虽说刘备前面的婚礼表现得到了徐州世家,但晚宴也不能掉链子啊,不然被人唠一辈子啊。
难保有人会说,你宁愿花大价钱给自己搞排场,都不舍得拿出一点钱让宾客吃点好的!
真自私!
足以见得此人的人品不咋地!
果然,陶谦发现已经有一些世家子弟已经皱着眉头了,对这盘菜无动于衷。
即便他们已经闻到到了炒青菜的香味。
但他们打小不爱吃青菜,顿顿吃肉,一想到青菜的味道就反胃。
加上贵族以肉食为尊,先上肉食,再上主食和蔬菜才是正确的上菜顺序。
肉呢?
赶紧上肉吧,别磨叽了。
这么大的婚宴,你拿几根青菜敷衍我们?
不过陶谦仔细闻了闻这盘青菜的香味。
觉得这盘青菜香的有些不一般。
他从中闻到了芝麻油的香味。
要知道芝麻油可是比精盐都贵的玩意儿啊,就算是顶级世家也只有在婚宴才舍得放一些用来做糕点。
同时他也闻到了荏(rěn)子油的香味。
荏子油倒是常见,就是紫苏的种子榨出来的油。
但也不是普通人能吃得起的,就算是世家也用得比较少。
这青菜应该是用两种油混合烹饪而成。
难道是因为两种油混合烹饪才让这盘青菜变得如此鲜香?
陶谦将青菜放入嘴里。
一瞬间,他两眼睁大了。
这...这还是我平时吃的青菜吗?
为什么如此鲜香可口?
宾客们也开始骚动了起来。
上一篇: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