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刘关张,诸侯们被整麻了 第248节
法正正觉得自己的速度还不错的时候,他听到了刺耳的翻页声。
他抬头看向诸葛亮,忽然瞪大了眼睛,慌了神。
不是?
疯了?
十几秒钟就翻一页!?
你算得明白吗!?
确定不是在摆烂吗?
法正连忙低头继续算账目,同时安慰自己要冷静。
告诉自己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算得这么快。
这小子一定在耍心计,故意扰乱他的计算准度。
到最后大家都算错数目,这场比试就算打平了。
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多心眼!?
呵,还好被我识破了。
姜还是老的辣,在我面前耍心眼子,还太嫩了。
于是法正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不紧不慢地算了起来。
现在他最重要的是保证结果的正确,而不是速度。
刘备却知道,十几秒一页,慢的不是他的计算速度,而是他读取数字的速度。
如果是读取阿拉伯数字,诸葛亮的速度会更快。
噗!
诸葛亮很快合上了账本,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答案,等待法正算完。
法正感受到两个盯着他的目光,浑身不自在。
他不耐烦地抬头说道:
“要不你公布一下你的答案吧。”
“你要是算对了我就认输!”
“你要是算错了,就算我赢如何?”
“反正我慢慢算最后肯定会算对。”
法正笃定了诸葛亮是乱算的。
诸葛亮却自信道:“可以!”
“答案是一百六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三钱,你可以用算筹算一下。”
法正不信邪,拿着仆人准备的算筹快速算了一遍。
他吃惊地发现,结果和诸葛亮所说的数目一样。
“不可能!一定有黑幕!你一定是提前知道了答案对吧?”
刘备笑道:“要不你挑一页数目让诸葛亮算?看看他能算得多快?”
法正也不客气,当即写了一组数据,计算量相当于一页账目。
毫无意外,诸葛亮仍然在二十秒内算完了,并且写出了正确答案。
法正拿着写有答案的纸,不敢置信地看着诸葛亮。
久久不能回神。
眼前这个人究竟是什么妖孽啊?
世界上真有人能算得这么快吗?
难怪他小小年纪能在刘备身边做事....
诸葛亮的智商可能还在他之上....
刘备微微一笑:“早提醒过你了,拿算筹算可能还有一丝希望。”
诸葛亮已经炼成了珠心算,整一个就是台人形计算机。
手动拨算盘都没他大脑模拟得快。
鲁肃前几天不信邪,拿着算盘和诸葛亮比试了一场,同样被虐得体无完肤。
何况法正用的是口算?
法正这下是彻底服了。
这诸葛亮看上去年纪小,但从他的算术能力来看,他的智商绝对是最顶尖的一批。
而且他能待在刘备身边做事,其学问绝对不止于只了解武将组合技。
他输得不冤。
于是法正拜道:“法正心服口服,愿听主公安排。”
刘备笑道:“放心,咱们这里的童....同学能获得的学习资源绝对是顶尖的。”
“比如我会配一百个士兵给你学习管理,了解士兵们的想法和生活。”
“同时你也有机会跟随大军出征,见识见识战争场面。”
“还能像诸葛亮一样帮忙做会议记录,参与到我们高层的决策。”
“总而言之,你在我们这里待一个月,比在家里待一年进步更快。”
“而且我答应你,等明年你觉醒绝技,我就让你留在我身边当官。”
法正眼睛一亮,原先他还以为刘备不看好他才让他当个学生的。
现在看来,他确实有许多经验不足的地方。
比如对武将组合技一无所知。
这要是让他当军师什么的,一旦面对敌人的武将组合技可能就束手无策了。
而且连诸葛亮这种妖孽都在当学生,他当半年学生又有何不可呢?
况且刘备似乎也没有看不起他的意思。
还给了他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答应把他留在身边当官。
还没见到他的绝技就把他当成核心骨干培养。
面对这么慧眼识珠的主公,法正没什么好说的。
当即拜服道:“愿效犬马之劳以报知遇之恩!”
第202章 建设温室大棚
刘备连忙扶起法正,笑道:
“来人,带法正住下,就住我附近。”
“是。”
仆人抬眼看向法正,满脸尊敬和羡慕。
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主人的骨干,前途不可限量啊。
“这位小郎君,这边请。”
“有劳。”
法正跟在仆人后面,心情激动不已。
如今他算是参与到了天下大事中去了。
而族里的小辈恐怕还在为那些无聊又低级的家务事争吵吧?
哼哼,等明年他当上官,看族里还有谁能小看他!
那些低智商小辈也配和他攀比?
一路走来,法正跟着仆人来到了一处无人住过的精致大宅子。
仆人一边开门,一边说道:
“小郎君,以后这个宅子就是你的了。”
“前面那个最大的宅子就是主公的,离你就隔着两座宅子。”
法正看着眼前的豪宅,不敢置信地问道:
“我一个人住这么大的宅子吗?”
仆人笑道:“是的,小郎君。”
法正心说从今以后,我也算是家主了。
仆人介绍道:
“你左手边那两座宅子则是华神医和张神医的。”
“你如果生病也不用往外跑了,走两步路就能找神医帮你看病。”
法正讶然道:“还有张神医?你是说张仲景也在这里吗?”
仆人点点头笑道:“是的。”
法正没想到主公竟同时养着两位神医。
两人来到了正厅,很快便有仆人送来琉璃器和绿茶等奢侈品。
仆人介绍道:“小郎君是在主人身边做事的人,在家可以用琉璃器和茶叶。”
“绿茶是无限供应的,小郎君尽管喝就是。”
法正惊讶道:“这么多绿茶真的能随便喝?扶风那边可是要百万钱一斤啊....”
上一篇: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