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55节

  “学生诸葛瑾,参见大将军。”

  “起来吧,上前些,见我无需局促。”

  “唯。”

  诸葛瑾抬眸望去,唯见道冠华服,云烟缥缈,面前这位风华绝代的大将军,好似真如将民间传闻里,他是黄天应元显圣道君信以为真了般。

  慵懒的坐在蒲团上,嘴角噙着一丝莫名的笑,好似漫不经心打量着自己。

  可诸葛瑾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面前这位看似僭越,看似好大喜功,看似崇道贵虚的大将军,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真龙。

  龙偶尔会斜睨着它那双惑世妖瞳,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打量你。

  它平易近人的幕后是将淮南群臣、世家乃至于百姓民心,操持于掌心的帝王权术。

  这一点,只有深入淮南亲身体会过得人,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位袁公的可怖。

  在万民眼中,他是奖励农耕,分租田地,推行了曲辕犁与筒车的太平道君。

  在世家眼里,他是推行新纸与印刷,开科取士给予世家更多入仕机会的袁家家主。

  在群臣眼底,他是高居云雾之后,虽看不真切面目,却一手把持军政大权,乾纲独断的无冕之王。

  在外人眼下,他是篡逆悖上,图谋不轨又强势难挡的汉大将军!

  在他的不同义子眼中,在他的淮南老臣眼底,在他的新晋亲贵眼里,面前这位袁公好似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面孔。

  一人千面,因人而异。

  此所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乘时变化,因人因事因时而易,高深莫测,应天应命应运而生。

  此谓之真龙天子也!

  他诸葛瑾,此来寿春,为得正是重振诸葛门楣于天下,而所用方法,正是:扶龙!

  诸葛瑾猜到眼下袁公待自己平易和善,定然是因为自己于考场之上所答的那番策论。

  由是挺身上前,刚要试为袁公言之。

  “荆州诸事,学生烂熟于心,眼下正是明公进取荆襄,豪夺九郡之时”

  然而自以为成竹在胸的诸葛瑾,却见那云雾间大袖飘摇看不真切的人影,朝他摆了摆手,笑意吟吟。

  “此事不急,诸葛卿,听闻你有一位二弟,名亮,字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小觑天下英杰。

  怎么此行没随你同行来寿春赴考呢?是觉得寿春不比中原繁华,还是瞧不上朕,以为朕这淮南不能长久吗?

  真是可惜呢,朕甚爱他之才,若来寿春,当收之为义子。”

  一句话,问的诸葛瑾惊骇欲死,背上汗水已浸湿衣襟。

  此前只是听说,是猜测,是感觉,直至此时此刻,直面真龙这一瞬!

  诸葛瑾才深切知晓,袁公到底是凭什么,压制淮南群臣,将那么多心思各异,利益迥然的贤臣名将,操持于掌心的。

  见面仅仅一句话,就让他自负才情的诸葛子瑜慌了心神。

  自从琅琊逃难至南阳,要说他诸葛瑾活跃于荆州,尚可探查情报。

  可自家二弟,始终在茅庐隐居读书,还尚未出世彰显名姓,他的才华也就三五好友,与他这个亲哥知道。

  袁公远在淮南,甚至于此前一直在北伐曹刘的乱战之中,他又是如何知晓,自家二弟名姓,甚至连他轻狂时节,自比管仲乐毅之语都一清二楚?

  细思极恐,诸葛瑾只觉脊背生寒。

  难不成袁公始终能压住天下大势,料敌于先,百战百胜,靠的根本不是什么鬼神莫测的军师奉孝,而是遍布大汉一十三州,其势远胜绣衣的眼线细作?

  而袁公询问自家二弟为何不来大考所说的【中原繁华】,【以为淮南不长久】,【要收他为义子】之语,更是让他心乱如麻,不敢轻易作答。

  诸葛瑾怎么也没想到,他自负献上荆襄九郡的大礼,自以为足以动摇袁公心意,自信文章被袁公所喜,沾沾自喜来至寿春宫觐见。

  迎来的第一句话,便如当头棒喝,将他脑中美梦,直接砸醒!

  脑海中思绪纷飞,心慌意乱的诸葛瑾只得谨慎言之。

  “愚弟年幼,尚在隐居勤学,故此未能来此参与大比,还望袁公勿要见怪。”

  铜罄声响间,那云端的声音,轻飘飘传来。

  “诚如是,更应来寿春学宫求学才是。

  我寿春有新纸,有印刷的藏书每日不绝。

  我近日更以新纸与将学说印刷万册,传之后世为名,以遣人延请郑经神来学宫讲学,想来不日便至。

  如此好的学术氛围,孔明不来求学,反在家中闭门造车,你身为兄长理应劝之。”

  诸葛瑾:“.”

  我那是没劝吗?我劝不动啊!

  等等,我明明是来向袁公谏言,血染荆襄,鲸吞九郡之策的,这怎么光在说自家二弟了?

  诸葛瑾拱手一礼,忙应下来。

  “明公所言甚是,瑾回去之后,便写家书劝之,只是孔明自幼便极有主见,即便是我这兄长之言,只怕也”

  “无妨,子瑜不是已献取荆襄之策吗?

  若是令弟不肯,待尽取九郡,北上南阳,朕亲往卧龙岗请之。”

  诸葛瑾:“!!!”

  见鬼了!袁公怎么连卧龙岗都知道?

  自家两兄弟难道从始至终,一直活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不成?

  未等诸葛瑾反应,便听那云端的声音,继而言之。

  “至于尽取荆襄之法,你策论里写的不错,以你为使,我也放心。

  这便可带着我的大将军令,持节往长沙一行。”

  诸葛瑾没料到,他真正要与袁公商讨的荆州大事,竟被这一番轻飘飘的话语定下了。

  使得他酝酿了满腹,远比策论里详尽的细节,以说服袁公,使他相信张羡会反,荆南三郡会倒向他这边的话术理由,胎死腹中。

  似乎是见到诸葛瑾那仿佛准备了半天,但一拳打到棉花上的表情,袁术轻笑谓之。

  “张羡会反之事,卿不必多言,我亦料定他将反,只是不知什么时候反。

  以卿之才,此去荆襄,当可促成此事,我无忧矣。

  今,只有一人、一信教你。

  张羡若反,必问计于桓阶,桓阶者,文台兄之旧部也。

  此乃吴夫人手书,卿至长沙,可持此书先寻桓阶则大事必成。

  另文台兄有次子名权,年少稳重,能操大事,可与你同行长沙,届时孙家于长沙之旧势,必倾力相助。”

  桓阶?

  张羡谋反必定会问计于他吗?

  他诸葛瑾于荆州浮沉多年,也只能猜到张羡会反,反观袁公虽远在淮南,却连张羡谋反的细节,都能预测如心。

  这要是没有一个远超绣衣,罗网天下的情报机构,真是打死他都不信。

  这难道就是四世三公袁家所留下的底蕴?

  且于长沙之事,袁公虽放权给他自专,但仅仅叮嘱的孙家之事,便比他原有计划更为缜密。

  二弟啊,你真该亲眼来淮南看看的,一句折人臣,一事定人心,这若不是明主,试问天下诸侯,何来明主?

  不过,孙坚的次子权吗?

  诸葛瑾转念至此,不由微微蹙眉,此子名声不显,年纪又小,也不知能否帮自己完成此等大事,别到时候忙没帮上反而拖了后腿。

  由是则诸葛瑾不由出言试探,“袁公安排,瑾不敢有疑,只是随行人选,不知伯符公子可能同行?

  伯符公子为袁公第一义子,名满天下,若能同去长沙,不仅可向张羡昭示袁公诚意,且长沙孙家旧部,定欣然而从。”

  在诸葛瑾想来,孙策在袁公帐下几经沙场,又扬名天下,有他同行办事,显然比自己稳妥。

  然而袁术闻言,脸色一黑。

  就孙策那个一身反骨的好大儿,给他放回长沙,岂不是鱼入大海,鸟上青天,再不受羁绊了?

  到时候说孙策带着荆南三郡自立不可能,可别说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了,就算他始终听命行事,可只躲在外面不回来了,也是个麻烦。

  反而孙权不同,派他过去,要是真敢倒戈作为敌方的统帅,那才是他袁公麾下,真正的大将“孙十万”啊!

  有他出马,必破敌军十万。

  而他要是安心办事,以他的权谋,帮助诸葛瑾完成荆南之事,料已无虞。

第189章 公孙瓒在此,谁敢战我?

  冀州,渤海郡,章武县。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为了大贤良师!”

  “开万世太平!”

  当黄巾军的呼喊声,再次于这座沿海县城之外响起,在那些面覆黄巾的精锐士卒,又一次兵临城下。

  这一次城中的百姓在没有惶恐惊惧,只因有过一次经验的他们,已然知道外面这些黄巾士卒,不仅不会伤害他们,甚是会分发粮食,为他们带来太平。

  要不是碍于城中尚有守城甲士,百姓们都恨不得打开城门出去,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城外如此大的动静,城中甲士自然也已被惊动,传令士卒焦急冲进县衙,急呼:

  “报!黄巾军杀来了。”

  “好好好,知道了,不就是些黄巾嘛慌什么?”

  听见答话的传令士卒显然更慌了,只因他面前那位将军,早已喝的烂醉如泥,甚至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惊闻黄巾来袭,他只摇摇晃晃,脚步虚浮的站起身,嘴里嘟囔着。

  “等了这么多天,可算来了,这小地方连好酒都没有,要是再不来,我都以为许子远料错了,打算跟主公请命回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55/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