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19节

  刘繇:“.”

  我好容易从袁术那里来了长安,一进来就被挟持了不说,现在刚放出来,你又要我跟你们逃去洛阳?

  杨公啊!难得有这种好事,你还记得我,我是该感谢你呢?还是感谢你呢!

  “泱泱大汉,中央朝廷,怎就沦落至此?”

  好一声长叹,刘繇面上挤出感激之色。

  “多谢杨公,烦请稍后片刻,我收拾一番,即刻便来。”

  “时不我待,刘公尽快。”

  暂时让杨彪于外稍待,刘繇简单收拾了番,便喊来那两个随行兵丁。

  此二人本是袁术派来,押解他入长安问罪的,哪里想到一入长安深似海,从此性命不由人。

  刘繇念及如今都在一条船上,原先袁术给他们的命令显然不再适用,他打算赏赐金银,将二人带上,随行也算个护卫。

  按理说普通士卒,经历这么一番变故,早就心神恍惚不知所措,可此二人实为袁术死士。

  今次来长安共一十八骑,一路兵荒马乱押解刘繇,到而今只剩两人。

  除了明面上送刘繇问罪的名义,他们暗中另有任务,此刻见时机已至,不由思及袁术当初耳提面命之语,其中一人,起身告曰:

  “今李、郭乱战,使长安凋敝,街陌荒芜,纵逃往洛阳,亦不过受制于张济耳!

  张济者,董卓之叛党,李、郭一丘之貉也。

  且夫张济挟天子东逃,李、郭岂能轻放?三者大战将起,天子立于危墙,社稷危如累卵,大汉之所以倾颓也。

  刘公汉室宗亲,德隆望尊,安忍祖宗基业就此毁弃?不若修书一封,由我带予袁公。

  袁公者,大汉忠良也!闻听此讯,必率三十万精兵北上,平乱贼,清君侧,保社稷,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果真如此,大汉之所以复兴也!届时袁公为大将军,保驾勤王,刘公亦可得三公之位,何乐而不为也?”

  嘶~

  刘繇闻言,倒吸冷气!

  “未曾想你一介刀斧手,竟还有这般见识?”

  打量着面前士卒,刘繇眸光深沉,思虑深远。

  说袁术是大汉忠良,他是不信的。

  可把袁术喊来,再怎么的他也是四世三公出身,知道朝廷争斗的政治规则,不似李傕、郭汜、张济这些个粗鄙武夫,什么都不懂只会一通乱杀。

  从董卓到李、郭,从洛阳到长安,偌大的大汉都城,都被他们掀桌子烧了两遍!

  是可忍,孰不可忍!

  至于说袁术担任大将军,把持朝政这点,只要他和皇室联姻,成了外戚,也就符合规矩了,反正历代先帝,大多也都是这么被大将军把持的,长大后能不能亲政都是各凭本事。

  若果真如此,大汉从何进这位大将军跑偏的乱象,似乎就又能回到正轨?

  而他刘繇同袁术先前那点小小摩擦,在利益结合的联盟面前,也将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当见到长安惨状与中央朝廷的混乱,在真正的国贼李傕、郭汜面前,刘繇怎么也没想到,他现在看袁术都觉得眉清目秀,果真有大汉忠良之风。

  实在不行,就当喊个人过来打李、郭、张济了,局势都已倾颓至此,再差总不能比现在还乱吧?

  如此想着,刘繇下定决心,提笔书就:

  【袁公亲启,见字如面】

  将书信递予那名士卒,嘱咐他自去淮南,小心行事,刘繇便在另一人的护卫下,出来寻杨彪汇合。

  有杨彪带领,一路皆有张济人马接应,天子携文武百官,便又一次在张济裹挟下,连夜出逃长安,东奔洛阳。

  然而,好景不长,又一件震碎刘繇三观的事情,在他面前眼睁睁发生了。

  那个扬言要护送天子东归的骠骑将军张济,因粮草分配以及对天子的主导权之争,心生不满,又觉得此行风险高而收益小,撂挑子了。

  是的,刚当上骠骑将军的张济,才把他们带出长安不久,就把天子和百官丢下,自行转去富庶的荆州,攻城略地,抢掠粮草去了。

  刘繇:“.”

  堂堂一位大汉宗亲,清流名士,恨得开始骂人了。

  “果真强盗、贼寇,竖子,不足与谋!”

  然而天子与群臣这里叫苦不迭,后面郭汜可是已经反应过来,引骑兵急急追来。

  眼看天子、百官竟又一次要遭他掳掠,恰在此时,先前于李傕军中叛乱,后被打跑的杨奉,竟看准时机,赶来护驾,将郭汜击退。

  刘繇:???

  郭汜退走后,仍不甘心,又集结大部人马杀来,将杨奉与天子、百官团团围住,就在刘繇心生绝望,情知此次必遭贼手之际,又有安集将军董承带兵来援,又一次杀退郭汜。

  刘繇:“.”

  这一路跌宕曲折,跟着天子被两边人在乱军砍杀之中抢来抢去,当刘繇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向着遥不可及的洛阳翘首而望。

  他在低声长叹!

  “袁公,何迟迟未至耶?”

  而在刘繇受苦受难之时,在那遥远的江东,他心心念念的袁公,刚击破了王朗,收复会稽诸郡。

  看着被押解近前的王朗,他抢步迎上,亲解其缚。

  “术久慕王公盛名,今日有幸,终得一见。”

  感谢“追风筝的兔子”的5章月票,”说不完的愁”的4张月票,感谢大家送的月票,感谢你们的每一份支持。

  感谢大家()

第26章 朕才是皇帝,朕才是天!

  袁术说久慕王朗大名,倒也并非虚言,毕竟在他前世,孔明骂死王朗可以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事实上,王朗此人颇有才干,于曹魏时先任司空,后拜司徒,位列三公,名满天下。

  不过袁术最看重的却是他在经学上的造诣、地位,王朗与其子王肃均为汉魏经学大家,后世甚至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若有这样一位经学大家入驻任教,那他之后开办学宫,定当事半功倍。

  袁术思虑之间,王朗见他热情相迎亲解己缚,也神色略缓,然依旧板着一张面皮,冷声斥问。

  ”袁公,四世三公,海内人望,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域。”

  “我乃大汉左将军,奉诏讨贼,替天子牧守一方,何来无名?”

  “你你.怎敢如此?怎敢如此!”

  眼见袁术竟堂而皇之拿出那封矫诏,王朗被气的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他都能想到,若说这是矫诏,袁术必定反问:

  【盖有传国玉玺,和天子诏一摸一样,你又怎知这是矫诏?

  天子告诉你了吗?可敢与我在天子面前当堂对质!】

  天子远在长安,谁能跟你对质?

  他王朗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瞠目结舌,被气到站立不稳,袁术亲自搀扶他,爽朗大笑,曰: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

  自桓灵二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悬之急。

  我家四世三公,屡世公卿,当以万民为己任,扫清六合,一匡天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术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

  今我代天子而牧东南,处江东以临九州,万姓倾心,四方仰德,岂非天心人意乎?

  公蕴大才、抱大器,何乃强要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

  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术虽不才,虎踞江淮,带甲‘八十万’,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纵观天下诸侯,等若腐草之萤光,如何比我天上之皓月?

  王公何不以礼来降,相助大业,匡扶社稷之于累卵,解生民倒悬之疾,将来亦不失封侯之位,岂不美哉?”

  王朗闻言,正欲怒斥出声,可愈听,他的面色就愈加古怪。

  无他,这些话居然莫名符合他目睹当今乱世天下后心中所思所想,且更为成熟老练,仿若自己亲身想说的一般,竟是越听越觉得有理,无从反驳。

  “这”

  见王朗被他将来劝降孔明的话术,反过来劝说的讷讷无言,袁术情知时机已至,长施一礼。

  “今愿拜王公为太中大夫,以备顾问政务,兼任博士,以待将来学宫开设,教导诸生,桃李天下。”

  王朗此时因先前那番话,看向袁术的眼神都变了,那是看见志同道合知己的目光,不然袁术怎知他的心里话呢?

  他俯身还礼。

  “明公所言甚是!

  值此国难之际,愿助明公顺天应命,匡扶社稷。

  朗,愧受。”

  “好!新得会稽,又得大才,我之幸事!”

  袁术将王朗引入左手边文官之列,这才问计于群臣。

  “今江东六郡独剩豫章一郡,唯太守华歆仍拒王师,负隅顽抗,诸君可有教我?”

  不等众人答话,随着王朗被俘,一同而来的虞翻抢声奏对。

  “明公顺天应命,代天子以讨不臣,江东诸郡,无不归附,华歆所以敢据豫章而抗明公者,唯仗王公也。

  今会稽已定,王公既降,华歆安肯守孤城而拒王师乎?

  翻自不才,先次为明公说王公而未成,今愿再往,为明公说之。”

  术允之。

  翻既去,不日,华歆遣使迎术,举郡而降。

首节 上一节 19/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