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89节

  策儿定为义父灭了这十三万敌军,否则没脸回来。

  反正在他看来,眼下脱离袁术自立,已经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远大目标。

  既如此不若先完成个小目标,别在袁术眼跟前待着,总归能自由许多。

  对于孙策的小心思,这算盘珠子都崩袁术脸上了,还三千人破敌军十三万?

  你怎么不跟前些天的雷簿、陈兰似得,扬言带二十八骑就击破敌营呢?

  他眸光微沉,面上笑意不减,而答案显而易见:不准!

  “伯符之勇,为父尽知。

  然担任先锋,以三千人击破敌军十三万,还是太过行险。

  世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伯符,我之爱子也,倘使有所不测,又教我如何于寿春再见吴夫人?

  所谓国朝社稷,当承宗嗣,伯符是要承接我之大业的人,岂能用兵行险,斗勇争强?

  今当勉励,我将这七万大军尽付于你,以为磨砺。”

  什么???

  孙策惊了!

  我只要三千人,然后你给我七万?

  袁术终于要动手,准备杀我了?

  “义父此言当真?”

  袁术意味深长的笑了,“幼子多疾,汝当勉励,勿负我望。”

  孙策:“!!!”

  在一阵恍恍惚惚之中,被人摆弄到主帅的位置上,孙策如坠梦中。

  使策有兵马七万之众,义父算什么?袁家又算什么?

  以后谁再叫我孙郎我跟谁急,都得叫我吴侯!

  然而孙策的兴奋劲,在他真正接管这七万大军后,瞬间烟消云散。

  站上了六马车架,小心翼翼的侧立在袁术身后,亲手举着代表主帅的大旗,号令全军,莫敢不从?

  孙策:“.”

  义父,您确定我是三军主帅?

  我咋感觉自己像个扛旗的呢?

  当然除了扛旗以外,他这个主帅还是有任务的。

  那就是,等站在车架前端的袁术跟同样陪侍的周瑜商定妥用兵调度之法,待袁术许之,他再负责打出旗语,号令三军。

  孙策:“.”

  这不还是个扛旗的吗?

  且说孙策在背后扛旗不提,侍立在袁术身侧的周瑜拱手献策。

  “敌军来势虽凶,实则乌合啸聚,一触即溃,今当先易后难。

  袁公可先破十万黑山贼,其众四散各地,为祸最甚。

  若尽灭之,一可震之于天下,二可慑敌胆魄,三可收梁国民心。

  且一旦十万黑山贼尽去,则彼之军力尚不及我军一半,再不足惧。”

  “公瑾所言正合我意,然黑山贼虽然乌合,却也有十万之众,分散各地,如何破之?”

  周瑜轻摇羽扇,谓之曰:

  “无非是分而破之,聚而歼之,以强凌弱,以多击寡。

  今黑山贼来众十万余,有大渠帅孙轻一人,麾下不到两万人,小渠帅一十二人,各自麾下约莫七八千。

  其众虽分散各地,然往来之间,一方有难,八方救援。

  袁公可先将兵马分出十二方,每方三千人,共计三万六千人。

  孙轻麾下小渠帅每来一股,便以一方迎上拖延。

  余下三万四千人中,分出两万人备之,每方三千人中但有折损,随时补足,定教他们深陷泥潭,不得抽身。

  除了四千亲卫骑兵防备匈奴人外,袁公可再提一万之众,配合每方拖延之兵,如滚雪球般,一个小渠帅一个小渠帅的杀过去。

  以强击弱,以众凌寡,则军势越来越强,何敌不破?何城不摧?

  至于孙轻主力、乃至曹纯、徐晃、毛玠之流,如有支援而来,届时瑜再为袁公应对之。”

  添油战术?

  讲道理袁术刚听说的时候,险些以为周瑜是在故意坑他。

  实则不然,这种打法真正考验的是对大军如臂指使的调度能力。

  通过添油战术,稳住十二方战局斗而不破,将敌军拖入泥潭。

  己方再聚集优势兵力,一个个逐个击破。

  这正是我方人少,而敌军势众,我方精锐,而敌军乌合之时,一个不放,最大程度全歼敌军的方法。

  周瑜要的不是简单的击溃这些黑山贼,反让他们流亡逃窜,继续祸害乡里。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歼!

  确认了周瑜战术的可行性后,随着好大儿孙策高举各色旗帜,打出一道道旗语。

  七万袁军化整为零,朝着各方黑山小渠帅肆虐之地杀去。

  未几,黑山贼小渠帅王燕就遇上了麻烦。

  他本来在梁国肆意劫掠,美人美酒好不快活,直到忽然杀出来一支袁军。

  他本也有所警惕,可一看敌军两三千,自家兵马七八千!

  要知道他们这次可是奉天子诏而来讨伐袁逆的,杀了袁军,朝廷都得有所封赏。

  眼前这两三千人,岂不就是白送的大功?那还有什么好怕的?打呗!

  可不打不知道,一打才发现这支部队有多烦人。

  明明只有两千三人,却像斩不尽杀不绝一般,每有损失,总有小股部队赶来支援。

  眼下自己被拖在此地,兵马不断折损,袁军却源源不断,还不知道有多少。

  王燕再也坐不住,赶忙往交好的渠帅李岑处送信。

  他也不说求援,毕竟大家都是黑山贼,谁不知道谁?

  要是听说敌军难啃,是块硬骨头要损兵折将的话,李岑指定不来。

  是以王燕只说这里有袁军两千三,邀他过来共分功劳。

  却说李岑闻听有此好事,哪有不来的?

  可谁能想到李岑这里才刚动身不久,连王燕的影子都还没看到呢。

  转头也迎上一支兵马,同样打着袁字大旗,也是两三千人。

第118章 袁军“二十万”众,孰能敌之?

  看着面前拦路的两三千袁军,李岑心说哪的功劳不是功劳?

  去了王燕那里还要平分功劳,自个直接把眼前的功劳吃下,岂不更好?

  是以毫不迟疑,引本部军马七八千人杀来,与袁军厮杀一处。

  然而杀着杀着,李岑也感觉不对劲了。

  明明只有两三千人,结果这么杀了半天,李岑和麾下黑山贼累个半死。

  袁军不仅没有减少,这怎么还越杀越多呢?

  眼看自家兵马不断折损,气势越渐低迷,反观袁军不断添油之下,渐起杀心,隐隐都要把他包围起来。

  是的,两三千人,在包围他的七八千部众!

  这么离谱的打法,李岑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过!

  他这会已经开始感到不妙。

  不好!

  王燕坑我?

  这些个袁军哪里是什么功劳?分明是要将他聚歼在此的袁军精锐主力。

  没错!两三千人的“主力”大军!

  至少李岑是这么认为的。

  察觉到袁军的包围意图,李岑也舍不得丢下兵马直接溃逃,赶忙也向交好的小渠帅杜容求援。

  与王燕不同,这杜容和李岑是同乡出来的发小,多年来的生死之交,是以李岑也没什么弯弯绕绕的,信中直言:

  【袁军主力在我这!速来相救!】

  却说杜容在收到李岑的求援后,并没有半点赶去相救的意思。

  倒也不是他不讲兄弟情义,听说袁军主力在李岑那就怕了。

  而是他自家周围密密麻麻,早已被数万袁军围死。

  望着敌军阵中那座六马车架上,高高飘扬的袁字大旗。

  杜容苦笑着叹息一声。

  “李岑啊!李岑!你说袁军主力在你那里,那我面前的又是什么?

  还要我去救你?那谁又来救我呢?”

  随着敌军之中,那架六马车架上下来一人,袁军本次七万大军的指挥“主帅”袁公义子孙策亲自越马出阵杀敌。

  袁军的士气顷刻间达到顶峰,与之相反被数倍敌军团团围住的黑山贼仓皇惊惧,又哪有战心?

首节 上一节 89/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