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98节
孙策也随之下令。
“冲锋!”
一者箭矢如雨,一者迎着箭雨冲锋。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因箭矢射在厚重铠甲上而发出。
似在无声嘲弄。
也正在这打铁声中,冲锋转瞬及至!
盖因人高马大,步军站在地上列阵的长矛,一般是很难直接扎中马上之人的。
不过他们往往也不需要扎人,只需扎入马腹,一旦马匹身死,骑兵也就不足为惧。
可偏偏这支二十八骑的骑军,不仅人皆着厚甲,不惧弓矢,就连马匹都具装重铠。
马匹冲锋撞上长矛,矛尖与铁甲摩擦蹭出火花,巨大的冲击力顷刻袭来。
矛尖与铁甲尚能拼杀,可这些寻常士卒的长矛矛杆皆是木质,如此巨力相撞,又如何还能坚持?
只见无数长矛的矛杆弯曲断裂,大量持矛士兵哀嚎痛呼。
也恰在此时,这次冲锋终于抵至盾阵。
孙策一枪裹挟马势挑翻一个盾兵,其后许褚携二十六骑拖刀而来。
真如力劈华山一般,好一道道雪亮刀光划过。
在这势大力沉的一刀面前,磕着就死,碰着就亡,连人带盾,血肉模糊。
而在二十八名重骑当先开道,冲破敌军阵势,袁军锋矢阵再临,其后四千骑顺着缺口杀入。
以骑兵冲击没有军阵掩护的步兵,任你百战精锐,此刻也是待宰羔羊。
阵中徐晃还在大声呼喊,想要重新组织防御阵型。
可袁军骑兵不断在孙策、许褚的带领下于阵中来回冲杀,又哪里还会给他从容布阵的机会?
当袁军二十八骑冲入阵中,破开防御阵型缺口的那刻起,任谁都知道无力回天。
这与主帅无关、与兵马无关,甚至与士卒精锐与否都无关。
这只是一场骑兵于平原地形,对步兵所展开的屠杀。
“将军!
步兵已十死无生,我等若趁此上马突围,犹有生机。”
“上马突围?”
徐晃看着麾下这些追随他于东归洛阳一路上,血战李、郭,险死还生,终于得以安稳的士卒们,就这么在他眼前被骑兵血淋淋的屠杀。
他几欲落泪,惨然而笑。
“犹有生机又如何?今日之后,我徐公明还有何面目复见杨公!
我悔不听杨公之言,自以为是,轻敌冒进,以致此祸!
我有负朝堂众望,愧对陛下。”
“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
事已至此不可挽回,兵马损失已是让陛下痛心疾首,若您也折在此处,岂不更令陛下痛失手足?
倘使再失去您,陛下在洛阳又还能有什么依仗呢?
况且一旦您身死于此,梁国战事顷刻倾颓,欲置梁国十三万联军于死地乎?”
“唉!”
徐晃此刻虽痛苦无言,却也知自己绝不能也死在这里,否则那才是教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唯有保全有用之身,才能戴罪立功。
遂也不在迟疑,与亲兵骑上仅有的马匹,趁袁军于阵中冲杀之时,借着士卒的掩护,催马而逃。
第129章 自出寿春,所向无敌!
与此同时,十二处黑山小渠帅尽灭,袁术麾下主力恢复至一万三千人,即刻赶赴黑山大渠帅孙轻处。
此刻袁军四处奔袭轮换,鏖战近乎一日夜,早已疲敝,全靠连战连捷,一口心气支撑。
而此时孙轻处亦能鏖战至今,犹在坚持,便是因为他作为黑山贼如今唯一不倒的大旗。
同样汇集了随着十二处小渠帅接连覆灭,逃难而来的各处溃兵。
每处只逃出来一二千人,可架不住总计一十二处,汇合之后兵力已临四万。
可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溃兵,还有一十二处小渠帅相继覆灭的噩耗。
孙轻如同一个饱受凌迟的迟暮老人,眼睁睁自己身上的血肉被一处处割下而无能为力。
来时浩浩荡荡十万余,此时仅剩不足四万,也即是说,袁军一日夜尽灭他整整六万兵马!
那可是六万兵马啊!
别说是拿着武器的兵马了,便是六万头猪也没有杀得这么快得。
而当苦苦支撑至今的孙轻,没有等来他心心念念的援军,反而等来了袁军时,他便知道大势已去。
当袁字大旗迎风飘扬,六马的车架缓缓驶来。
当袁术领着一万三主力,同原本与孙轻拖延鏖战的万余袁军两面合围夹击,大溃败毫无意外的开始了。
孙轻所部虽尚有四万之众,可其中近半都是各处小渠帅的溃兵。
他们无一例外都见过那面袁字大旗,与那架六马车架。
而往往当它出现之时,也就意味着兵败与屠杀的开始。
这样的事整整重复了一十二次,从无意外。
于是当这场上演了一十二幕的戏剧,演到一十三幕之时,结局已毫无意外,每一名黑山演员都在上演着他们无比熟悉的戏码,溃逃!
整整四万人,在其中近半溃兵惊恐的呼喊声中,前所未有的大溃逃开始了。
此所谓兵败如山倒,当巍峨高山倾覆压来,即便孙轻拼了命的呼喊下令,想要遏制溃败。
即便他亲自拔剑,领着亲卫砍杀逃兵,可人力如何抗衡天威?一人、数人、乃至数十人,又要如何挽大山之倾覆?
袁术乘六马的车架而来,如驾六龙,乘风而行,白衣白袍,剑指敌军,只轻声道了句:
“杀。”
随即三军悉听号令,因他的剑锋所指而冲锋,以一十二战,连战连胜之袁军,杀向一十二败,连战连败之溃军!
“自出寿春,所向无敌!”
“自出寿春,所向无敌!!”
“自出寿春,所向无敌!!!”
一声声将士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声闻于天,将他们原本疲惫不堪的身躯重新振奋。
从古至今,有几位百战百胜的将军?
他们的大将军袁术,正是其中之一!
当一支普通的军队,一路走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后,这支军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升华。
他们的战斗意志坚若磐石,即便遭遇鏖战,大量折损,乃至战至一兵一卒,也少有溃逃者。
因为此前的百战百胜,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信心,让他们坚信胜利必将到来。
就如此刻,明明已经鏖战一日夜,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可士卒依然斗志高昂,咬牙坚持,而无一人喊累抱怨者。
这其中不仅仅是袁术给他们优厚的待遇,战功封爵的激励,更是对己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绝对信心。
他们是胜兵,也是骄兵,人言骄兵必败,可正因骄兵,是以绝不接受自己的失败!
除非遭逢一场彻头彻尾的大败,将他们的心气彻底击垮,否则骄兵绝不言败。
此所谓溃兵常溃,胜兵常胜之理。
可以说周瑜此番能在这二十万人混战的梁国,分合轮转兵力如臂指使,添油作战而鏖战一日夜,袁军始终不溃。
正是因为袁术麾下有着这么一支他自寿春带出,南征北讨,攻必克,战必取的常胜之军。
“自出寿春,所向无敌!
敌军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
随着士卒间一声声呼喊,这支轮转不休,鏖战一日夜的疲惫之师,却如猛虎扑向群羊,两面夹击,以两万三千之众,撕咬孙轻所部四万人。
如此气焰,如此威势,如此凶威滔天!
一触即溃的黑山溃军又怎能抵挡?
丢盔弃甲,踩踏奔逃,这是一场四万人的大溃败,大逃亡。
而逃在最前面的,正是孙轻!
他在察觉溃败已不能止,局势无可挽回后,这面黑山贼最后飘扬的旗帜,跑的比谁都快。
于是这场袁术、周瑜预想中的会师决战,变成了一场如稚童追逐般的闹剧。
孙轻打头领着四万人在前面跑,袁术乘着车架在后面追。
跑的掉的在前面狂奔,跑不掉落在袁军手里的,只用怨恨的目光盯着前方逃跑的黑山贼,似乎深恨他们凭什么跑得比自己快一样。
更有甚者一路逃到了睢水江畔,也不管自己会不会水,深怕袁军追来,直接一狠心跳入江中,淹死者不计其数。
更有小股贼众数百人,慌不择路间迷失了方向,早已同黑山大部队分开了,还在蒙头逃跑。
而此时追逐他们这支人马的袁军不过十数人,十数人追着几百人一路砍杀,这几百黑山贼愣是没有一个敢回头的。
到最后这场追逐闹剧,终是在袁术担心士卒太过疲惫,下令停止追击,回兵汇合后,这才终止。
不过他此时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归来汇合的士卒们每一个都满面红光,满载而归。
今日一战,他们有的人背后一个大布囊,里面满满的装满了人头。
有的人则牵着一条绳,其后系着十几个俘虏也乖乖听话,不敢反抗。
可以说此刻袁军上下,近乎都在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从未捡过像今天这么便宜的战功,真希望明天,黑山贼再来十万。
这一战,袁军以弱势兵力,击溃黑山军十万,俘虏近五万,缴获不计其数。
上一篇: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