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207节

  他忽然止住,与孙传庭同时望向陈奇瑜。

  陈奇瑜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二位可记得去岁北直隶巡抚的密奏?我听闻陛下自去冬便命锦衣卫暗查各地官员考绩,尤其关注清丈田亩、赋税革新之事。”

  他踱近两步,声音几不可闻。

  “许多官员在北直隶的隐田,正是被这类密报掀出来的。如今陛下欲破局,自然要绕过六部,直接启用敢为之人。”

  袁崇焕眸光一凛,想起自己在邵武强征豪绅隐田的旧事,后背陡然沁出冷汗。

  孙传庭却抚掌轻笑:“若真如此,倒是天赐良机!那些清流靠座师提携,我等便以实干搏圣心。”

  话音未落,值房外突然传来太监尖细的唱名声:“陛下宣邵武知县袁崇焕、永城知县孙传庭、开封知县陈奇瑜觐见!”

  三人整衣肃容,袁崇焕临行前忽低声叹道:“只盼此番不是被人当作棋子才好。”

  孙传庭闻言,脚步微顿,望向宫墙深处那抹被暮云半掩的日色,喃喃道:“是棋手还是棋子,总要入局才知分晓。”

  袁崇焕深吸一口气,率先迈过那道朱红门槛。

  值房外春阳正好,照得紫禁城金瓦生辉,却照不进幽深的宫道。

  前路是康庄大道,还是荆棘险途,尚未可知也!

第179章 剑锋三淬,九阙听箴

  在太监前去宣召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三人的空档,朱由校并未闲着,而是仔细翻阅着锦衣卫呈递上来的三人地方政绩密报。

  他先是展开袁崇焕的卷宗。

  邵武地处闽北,民风彪悍,盗匪频发,且赋税沉重。

  在袁崇焕担任知县的一年里面,做了很多事情。

  先是整顿治安,剿灭盗匪。

  邵武当地盗贼横行,袁崇焕亲自率乡勇清剿,并建立保甲制度,使“境内肃然”。

  其次,减轻赋税,体恤民情

  万历年间,辽饷导致百姓困苦,袁崇焕上书请求减免邵武部分苛捐杂税,并严惩贪腐胥吏。

  并且,袁崇焕重视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主持修缮邵武境内灌溉系统,疏通河道,缓解旱涝灾害。

  据送递密信的锦衣卫走访邵武百姓,得出了袁崇焕“为政宽厚,民皆感之”的结论。

  可见其为政之道,还是值得称道的。

  难怪此人能青史留名,从治理一县,便可以看出其能力了。

  朱由校再打开第二份密信。

  这是永城的锦衣卫递送上来的。

  永城地处豫东,流民问题严重,且土地兼并激烈。

  河南饥荒频繁,永城周边爆发多起民变,孙传庭招募乡勇,以严刑峻法镇压叛乱,同时赈济灾民,避免矛盾激化。

  永城地主隐匿田产逃税,孙传庭重新丈量土地,迫使豪强补缴赋税,减轻贫户负担。

  这一举措触怒地方势力,但他以铁腕手段推行,被称为“孙阎王”。

  至于陈奇瑜,在洛阳、开封二县俱做过知县,皆有政绩。

  这三个人,可以说能力不俗。

  不仅能够治理地方,更是能够镇压叛乱,可见是有领军之能的。

  看到这三人,朱由校不禁感慨起来。

  其实明末之时,朝廷是不缺人才的。

  熊廷弼、洪承畴、卢象升、袁可立、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毛文龙

  这些人的能力都不俗。

  只可惜,他们遇到了沉迷木匠的朱由校,以及没有经过系统帝王教育的朱由检。

  最后这些能力不俗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熊廷弼下狱被斩、洪承畴投靠满清、卢象升战死沙场,袁崇焕传首九边、孙传庭潼关战死,妻女投井、陈奇瑜罢职流戍、毛文龙被斩于旅顺口,最好的结局,袁可立也是心冷致仕。

  何其悲凉?

  若是换个人过来当皇帝,不说李世民、朱元璋,换个曹孟德过来,兴许都可以扭转局势。

  至于现在的朱由校,到底有几分明君的手腕,还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方才能行。

  在皇帝沉思之际,殿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司礼监太监魏朝躬身入内,低声禀道:“皇爷,袁崇焕、孙传庭、陈奇瑜三位知县已在殿外候旨。”

  朱由校从御案上抬起头来,手中犹自握着那几份卷宗密信。

  他略一沉吟,将密信合上,淡淡道:“宣。”

  随着太监尖细的传唤声,三位身着青色官服的官员鱼贯而入。

  为首的袁崇焕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刚毅;孙传庭身形魁梧,步履沉稳;陈奇瑜则略显文弱,但目光炯炯有神。

  三人行至御前,齐刷刷地跪下行礼:“臣邵武知县袁崇焕(永城知县孙传庭、开封知县陈奇瑜),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朱由校目光在三人身上逡巡片刻。

  这三人,皆是能够托付重任的能臣!

  皇帝微微颔首,脸上带笑,抬手道:“朕安,三位爱卿平身。来人,赐座。”

  “谢陛下隆恩!”

  三人谢恩后,恭敬落座。

  朱由校目光扫过他们,缓缓开口道:“朕观三位爱卿在地方上的政绩,甚是欣慰。袁卿在邵武剿匪安民、减免赋税,孙卿在永城镇压叛乱、整顿田赋,陈卿在洛阳、开封亦多有建树,皆是能臣。”

  袁崇焕见皇帝知晓他的政绩,又肯定他们的能力,顿时受宠若惊。

  袁崇焕赶忙行礼道:“臣不过尽本分,为陛下分忧而已。”

  孙传庭能够亲眼见到皇帝,也十分激动,谦虚道:“不敢称有什么政绩,都是为官的本分罢了。”

  陈奇瑜明显更加镇定,此刻在回答皇帝问题的时候,不忘拍个马匹。

  “臣所行皆赖陛下威德,地方官吏协力,臣不过微末之功而已。”

  朱由校见三人谦卑的模样,笑着说道:“在朕面前,无须紧张,也无须自谦,朕要听你们的真话。”

  三人见此,当即朗声应道:“臣等遵命!”

  朱由校手摩擦着三封密信,问道:

  “三位爱卿在地方为官多年,朕想听听,你们作知县的感受如何?”

  袁崇焕率先起身,拱手答道:“回陛下,臣在邵武为官时,深感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当地盗匪猖獗,若一味镇压,只会激起更多民变。故臣一面剿匪,一面减免赋税,使百姓有活路,方能长治久安。”

  当了地方官,才知道地方的难处。

  当地的盗匪,许多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

  只有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盗匪方才能够自消,一味的镇压,那是根本清除不了匪患的。

  见表现的机会被袁崇焕抢去了,孙传庭有些懊恼。

  是故,在袁崇焕的声音一停,孙传庭便抢着说道:“臣在永城所见,乱世当用重典。豪强兼并土地,贫民走投无路,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则祸乱难止。但臣也明白,严刑峻法之外,还需赈济灾民,否则便是官逼民反。”

  孙传庭在地方为官,也是收获不小。

  从而领悟出了自己的为官治国之道。

  三人之中,陈奇瑜比较老成,只见他微微躬身,语气平和却坚定:“陛下,臣以为治县如医病,需对症下药。洛阳、开封情况各异,或需宽仁抚民,或需整饬吏治。为官者当因地制宜,不可拘泥成法。”

  朱由校听罢,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轻叹道:“三位爱卿所言,皆是肺腑之见。朕今日召你们入京,正是要用你们的才干,为大明解困局。”

  三人对视一眼,齐声应道:“臣等愿为陛下分忧!”

  对于三人的表现,朱由校很满意。

  不过,还需要试探一下他们的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屁股决定脑袋。

  若连思想都和他不是一块上的,那再有能力的人,朱由校也不敢重用。

  朱由校沉思片刻之后,问道:“你们可有看过皇明日报?”

  陈奇瑜当即说道:“启禀陛下,皇明日报,臣进京之后,便看完了二十四期的内容,感慨颇深,陛下所为,皆利国利民之举,我大明有陛下,实在是万方百姓的幸事。”

  这厮确实是混官场的,这吉祥话,那是章口就莱。

  袁崇焕与孙传庭见好话都被陈奇瑜说完了,只能在后面加了句:“陈知县所言,便是我等所想。”

  他们进京数日,待在驿馆之中,皇明日报确实看过。

  至于为什么他们能够在驿馆看到皇明日报,那是因为朱由校利用大明的驿站体系,分销皇明日报,将皇明日报的影响力,延伸到驿站所能到的地方。

  同时,皇明日报的收入,也能为驿站增添一份收入,让其日子好过一点。

  当然,大明占地极广,皇明日报送到地方,里面的内容,就谈不上新闻了,变成了旧闻,但这里面的文字,还是能够影响不少人的。

  最主要的是,能够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皇帝在干什么,他这个皇帝,无时不刻的想着大明百姓!

  “很好。”

  见三人没有被党争的糟粕影响,朱由校朕心甚慰,又问道:“那朕在皇明日报所为之事,你们觉得如何呢?”

  他在皇明日报干的事情有点太多了,朱由校又给他们限定了范围,道:“譬如清丈北直隶、整顿吏治、重用厂卫。尔等能够给朕什么意见呢?”

  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肯定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的了。

  他们可不想因为左脚踏出东暖阁而被罢官。

  思虑良久。

  袁崇焕率先出列,谨慎答道:“皇明日报所刊陛下之事,皆明君所为之事!整顿吏治与清丈田亩,便更是如此了。

首节 上一节 207/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