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210节

  当初听闻皇帝厌恶天主教时,龙华民他们如遭雷击,唯恐数十年苦心经营的传教基业就此倾覆。

  然而经过多方打探疏通,才明白皇帝并非对天主教本身存有敌意,而是尚未认识到他们的实际价值。

  为扭转局面,龙华民等人主动请缨,愿赴陕西、山西推广番薯、玉米等新作物。

  这一提议竟意外获得皇帝首肯,更赐予钦天监监事等虚职。

  虽非实权,却总算在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

  龙华民暗忖:只要能在朝堂立足,传教之事便仍有转圜之机。

  思及此,龙华民看向徐光启,眼中杀意四起。

  徐光启这个叛徒!

  等陛下信教了之后,一定要将你这个异教徒火烧了!

  现在,便先忍下这口气!

  龙华民勉强压下怒火,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子先心系国事,在下佩服。此番前来,确是为解晋陕旱情,绝无传教之意。”

  汤若望见状,连忙附和道:“子先,会长也是一片赤诚。这龙尾车的改良图纸,还需您过目指点,若能早日推行,百姓也能少受些苦。”

  徐光启神色稍缓,也开始讨论龙尾车的改造事宜。

  龙华民见徐光启没有继续胡搅蛮缠,心中稍安,暗想:只要还能合作,传教之事便有机会。

  这次在山西、陕西推广番薯玉米,一定要让皇帝看到他们天主教的能量!

  这件事办得漂亮了,大明皇帝一定会对天主教有很大的改观!

  想到未来皇帝大肆推行天主教,华夏之地增添万万名天主教徒的场景,龙华民忍不住轻哼了起来。

  此刻看向异教徒徐光启,居然还能违心的夸赞起来。

  “子先果然慧眼,我等愿听从调遣,全力配合。”

  徐光启淡淡点头,道:“既如此,明日我便将此图呈递兵部,请陛下定夺。三位既已为朝廷效力,还望以国事为重,莫要节外生枝。”

  龙华民听出他话中敲打之意,只得应道:“子先放心,我等自当谨守本分。”

  徐光启与众人又敷衍几句,后者也是识趣离开。

  反正都是互相敷衍,维持体面而已。

  各取所需罢了。

  龙华民等人刚离开偏厅,徐光启松了一口气,正准备转回书房,没想到管事便匆匆赶来,手中又捧着一份拜帖。

  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家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徐光启无奈。

  而管事已经是躬身开口了。

  “老爷,门外有位自称袁崇焕的知县求见,说是奉了皇命,有要事相商。”

  徐光启眉头微蹙,思索片刻,却对“袁崇焕”之名毫无印象。

  但听闻对方是知县,又提及“皇命”,便点头道:“让他进来吧。”

  “是!”

  不多时,管事引着一名身着七品鸂鶒补子官服的男子步入偏厅。

  那人身形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锐气,腰间悬着一柄三尺青锋,步履沉稳有力。

  一进门,他便拱手行礼,声音洪亮:“邵武知县袁崇焕,见过徐郎中!”

  徐光启起身还礼,目光却落在他腰间的佩剑上——按礼制,七品官并无佩剑入衙的资格,此人却堂而皇之携剑登门,显然另有倚仗。

  他不动声色道:“袁知县深夜来访,不知有何要事?”

  袁崇焕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卷黄绫诏书副本,双手奉上:“徐公请看。”

  徐光启接过诏书副本,展开细读,神色逐渐凝重。

  诏书副本中明确擢升袁崇焕为陕西布政使司参议,协助推广番薯玉米,兼理抗旱赈灾,更赐尚方剑,准其“便宜行事”。

  末尾大明天子的御批赫然在目:“着袁崇焕即日协同徐光启推广新种,共赴晋陕,钦此。”

  “原来袁参议是陛下新简的能臣!”

  徐光启合上诏书,眉宇间的凝重一扫而空,嘴角不自觉扬起一抹真切的笑意——这与方才接待龙华民时那种疏离客套的假笑,简直判若云泥。

  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腰悬尚方剑的七品知县,心中豁然开朗:袁崇焕与自己一样,都是被陛下破格擢用的‘帝党。

  既然同受皇恩,又共担晋陕救灾的重任,那便是同舟共济的自己人了。

  想到这里,徐光启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连声音都透着一股亲热:“袁参议连夜前来,想必也是心系灾民。来来来,坐下详谈。”

  袁崇焕朗声一笑,拍了拍腰间佩剑:“徐公有所不知,下官出了乾清宫便直奔贵府。陕西旱情如火,多耽搁一日,便多饿死千百灾民!”

  他眼中灼灼如火,继续道:“陛下命我随徐公推广番薯、玉米,下官虽不通农事,却有一腔肝胆。徐公但有所需,纵是刀山火海,袁某也愿为前驱!”

  徐光启见他言辞恳切,又想到方才龙华民所献的龙尾车图纸,心中忽有所想。

  他示意袁崇焕入座,亲自斟了杯茶递过去:“袁参议既有尚方剑在手,想必已得陛下密旨。实不相瞒,此番晋陕之行,恐非仅救灾这般简单……”

  袁崇焕接过茶盏,指节在杯沿摩挲,压低声音道:“徐公明鉴。临行前陛下曾言,晋陕官场与豪强勾结,侵吞赈灾粮饷者众。这尚方剑便是要斩几条蛀虫的头颅,以儆效尤!”

  偏厅烛火猛地一跳,映得二人身影交叠于粉壁之上。

  徐光启微微颔首,从案几抽屉中取出一卷舆图铺开,指向泾渭流域:“既如此,袁参议请看。此地旱情最重,却也是卫所屯田最密之处。若新种推广时有人阻挠……”

  “杀无赦!”

  徐光启话还没说完,袁崇焕便斩钉截铁打断。

  只是打断话茬之后,这青年陕西布政使司参议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随即问道:“可下官听闻徐公素来仁厚,为何对此等酷烈手段?”

  徐光启苦笑一声,从袖中抽出一封密信递过,说道:“这是早前陕西巡抚的私函。延安府已有灾民易子而食,而当地官仓竟称‘颗粒无存’。”

  他指尖重重戳在舆图上,脸上的表情很是沉重。

  “仁厚?仁厚救不了快饿死的百姓!”

  身上担着千斤重担,为了完成使命,为了自己的仕途,什么仁厚,都要丢掉。

  便是做酷吏,背骂名的事情,他徐光启也要去做。

  “徐公果有做大事之心!”

  袁崇焕说着,接过陕西巡抚的私函。

  阅罢私函,这年轻人的额角青筋暴起,霍然起身抱拳:“徐公放心!明日我便调兵部历年屯田档案,凡贪墨者,一个都逃不掉!”

  他忽又想起什么,补充道:“陛下还特许我调用锦衣卫密档,到时候,该杀杀,该流放的流放。”

  “好!”

  徐光启击掌赞道:“有锦衣卫密档,山西、陕西的情况,便能更清楚了。”

  思索片刻,徐光启又说道:“陛下似乎有意让龙华民这些耶稣会的人随行推广番薯玉米,这些人虽有用,却需严防其借机传教。”

  徐光启是彻底与耶稣会闹翻了。

  此刻是生怕耶稣会的人断了他的仕途,因此防范之心甚重。

  袁崇焕会意,冷笑一声:“徐公不必忧心。他们若安分,便是朝廷的官;若敢妄为我这三尺剑,砍得番僧头颅,也砍得奸佞脑袋!”

  敢坏了陛下的大事?

  莫说区区西夷传教士。

  就是天王老子来了,都不好使!

第182章 钦差巡漕,星钺悬宪

  朝堂上的风波渐渐掀起波澜。

  而在通州运河上,一场大戏亦是缓缓开幕。

  天启元年二月十五日。

  钦差大臣杨涟率领数百人的队伍抵达淮安府山阳县。

  此地作为总督漕运衙门的驻地,地处黄河、淮河与运河三水交汇的清口枢纽,是漕运船只北上的必经要冲。

  来自南方的漕粮需在此接受盘验,并更换适合黄河北段复杂水情的浅船,方能继续北上运输。

  哗啦啦~

  水声滔滔。

  官船缓缓驶入山阳县水域,杨涟站在船头,望着熟悉的漕运枢纽,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终于到了。”

  他低声自语,声音里既有长途跋涉后的释然,又暗含几分凝重。

  身旁的京营参将童仲揆也长叹一声,附和道:“终于到了。”

  这位久经沙场的武将此刻也难掩倦色,连日来的舟车劳顿让他的肩膀微微发沉,但职责所在,他仍挺直腰背,目光警觉地扫视着河岸。

  春风裹挟着运河特有的湿润气息拂过水面,掀起层层细浪,使得停泊的战船随波轻轻摇晃。

  浑浊的运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在阳光下泛着暗黄色的微光。

  河面上官船与商船往来如梭,漕工们的号子声、船桨击水声交织成一片,显出一派漕运枢纽特有的繁忙景象。

  就在船队离清口枢纽还有数里地,杨涟却突然抬手示意停船。

  他立于船首,目光深沉地望向远处漕运总督衙门的方向,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

  “童将军,你这数百精兵暂且在此驻守。待后方三千主力抵达,再听我号令行事。”

  他刻意压低声音解释道:“此番查案需出其不意,若大军齐至,恐惊动漕运衙门那些蠹虫。故而我命主力缓行,与你部保持距离。”

  童仲揆抱拳领命,却难掩忧色:“杨公孤身犯险,仅带两名随从便要去闯那龙潭虎穴般的漕运衙门,末将实在放心不下。那些漕运官吏在地方盘踞多年,若狗急跳墙.”

  杨涟闻言冷笑,右手不自觉地抚过腰间钦差印信,鎏金的印纽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本官手持天子节钺,代天巡狩。这漕运衙门上下,除非想给陛下一个血洗清口的由头。否则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动钦差一根汗毛。”

首节 上一节 210/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