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342节
他目光下移,细看正文:
“兵部呈:
据辽东经略熊廷弼奏报,今岁四月,我师于沈阳城外大破建虏,斩获甚众。阵斩伪贝勒德格类,并重创两蓝旗虏骑。此皆仰赖皇上神武,将士用命。今查核功次,开列于后:
一、督师经略熊廷弼
运筹帷幄,调度有方。当赐:
加太子少保衔
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赏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
二、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
躬冒矢石,摧锋陷阵。当赐:
贺世贤加授都督同知
尤世功加授右都督
各荫一子锦衣卫百户
各赏银三百两、蟒衣一袭
三、反正副将刘兴祚
临阵反正,手刃渠魁。当赐:
升授辽东副总兵
所部别立为忠义营
赏银一千两,庄田二百顷
……”
再往下看,是各级将官的封赏:周敦吉从游击升授参将,秦邦屏从都司佥书升授游击将军,特加“忠勇将军”号;就连那些冲锋陷阵的千总、把总,也各有升赏,或晋阶,或赏银,条理分明。
最让他欣慰的是,奏表末尾特意提到:“所部伤亡军士,每名给银十两,其家免赋三年。”
“还算周全。”
朱由校低声自语。
他知道,一场胜仗背后,是无数士兵的鲜血。
给生者封赏易,给死者抚恤难。
内阁能想到这一层,倒也不负所托。
不过,要说朱由校完全满意,那是没有的了。
就如刘兴祚的封赏,朱由校就是不满意的。
单看这些赏赐,其实已远超寻常武将的擢升。
从建奴的降将一跃成为大明副总兵,还有实打实的银子和田地,按常理说已是厚待。
可朱由校却觉得,这远远配不上刘兴祚立下的功劳。
毕竟作为沈阳大捷的大功臣,论功的时候居然只排到第三?
他手指在“副总兵”三个字上重重一点,目光变得深邃。
刘兴祚不是寻常的立功将士,他是从后金阵营里杀出来的“反正者”,而且是在激战正酣时倒戈,亲手斩杀了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这等冲击力,远比一场胜仗的杀伤更具战略意义。
“方爱卿,孙爱卿。”
朱由校抬眼看向两位阁老,语气陡然加重。
“刘兴祚的封赏,差了一点。”
方从哲愣了一下,躬身问道:“陛下觉得何处不妥?按军功簿核算,副总兵已是越级提拔,赏银与庄田也已比照一等功加倍了。”
“你们只算了他的战功,却没算他的‘示警之功’。”
“此人原是努尔哈赤麾下,却能弃暗投明,这本身就是给那些依附建奴的汉人树了个榜样。你们想过没有,建奴治下的汉人,多少是被逼无奈、忍辱偷生?他们看着刘兴祚能得如此封赏,会不会动心?”
孙如游这才恍然大悟,拱手道:“陛下远见,臣等愚钝。”
朱由校继续说道:
“建奴能站稳辽东,靠的是什么?
不只是他们的八旗铁骑,更是掳掠去的汉人工匠、农夫、甚至士兵。这些人在那边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不过是为了活命。
若朕能给他们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归明之后能有荣华富贵,能有尊严,他们还会甘心为建奴卖命吗?”
他顿了顿,指尖在案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刘兴祚就是那块‘千金买骨’的马骨。赏得不够重,不足以让建奴治下的汉人看到希望;赏得不够显眼,不足以让他们相信大明的诚意。”
方从哲与孙如游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撼。
他们原本只想着按军功论赏,却没料到皇帝早已将这桩封赏与瓦解后金根基的大战略联系在了一起。
“还请陛下示下,该如何增改?”
方从哲躬身追问。
朱由校放下朱笔,目光如炬地看向两人,一字一顿道:“刘兴祚临阵反正,手刃伪贝勒,此等大功,当封威虏伯,岁禄八百石。以示恩宠,彰其殊勋。”
“什么?!”
方从哲闻言,身子猛地一晃,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抬眼看向皇帝,见朱由校神色笃定,不似玩笑,顿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封伯可是异姓臣子能得的极致荣耀!
李成梁在辽东立下多少功勋,才得一个宁远伯,这刘兴祚反正就给封伯了?
孙如游也脸色微变,下意识地想开口劝阻,却被方从哲用眼神制止了。
方从哲定了定神,迟疑着开口,语气带着几分为难:“陛下,臣斗胆进言,刘兴祚虽是大功,但终究是降将出身。按国朝规制,降将立功需累功多年,且需有定鼎之功方能封伯。当年收降的蒙古部落首领,亦是征战十余年才得个爵位……”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由校打断他的话,语气斩钉截铁。
“若是斩将夺旗、临阵反正的大功都不够封伯,那什么样的功劳够?朕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封赏,是让建奴治下的汉人看看,归降大明能得何等荣耀!”
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眼神锐利。
“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只要肯为大明效力,哪怕是降将,朕也舍得下血本!今日封他为伯,明日就会有十个、百个‘刘兴祚’带着兵马、带着情报来归降,这笔账,划算不划算?”
方从哲被问得哑口无言。
他知道皇帝说得有理,可这封赏实在太过破格,恐怕会引来朝野非议。
但看着朱由校坚定的眼神,他终究还是躬身道:“陛下圣明,臣明白了。臣这便召集内阁与礼部官员,商议封爵赐姓的仪轨。”
“去吧。”
朱由校摆了摆手,颇为自信的说道:“告诉他们,此事要快,要大张旗鼓地办,朕就是要让辽东的汉人、让建奴的耳朵里,都听到刘兴祚的名字,都看到他的风光。”
“臣等遵命!”
方从哲与孙如游躬身退下,暖阁内又恢复了宁静。
朱由校望着两人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
有功就赏,有过就罚,这是驭下的根本。
今日破格封赏刘兴祚,看似是打破规矩,实则是在为大明铺设一条“攻心之路”。
有了这个先例,往后熊廷弼要在辽东安插眼线,锦衣卫要策反建奴麾下的汉人将领,都会容易得多。
毕竟,没人能拒绝“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诱惑,尤其是那些在女真铁蹄下活得猪狗不如的汉人。
这便是他的阳谋。
朱由校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归降大明,好处大大的有。
而与大明为敌,德格类就是下场!
第272章 积舰成军,水师固防
天津卫,大沽口。
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堤岸,与两个月前的荒乱萧瑟不同,如今的港湾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曾经坍塌的堤岸被新砌的青石加固,拓宽至三丈有余,堤上往来的脚夫扛着货箱穿梭,号子声此起彼伏。
岸边的吊臂风车缓缓转动,将船舱里的货物吊运至码头,栈桥上堆积的粮袋、布匹如山丘般连绵,商号的伙计正拿着账簿核对数目,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最惹眼的是那座翻新的商港。
原本破旧的木质码头被替换成坚固的条石结构,能同时停靠十艘中型货船。
此刻,三艘挂着“晋”“徽”商号旗帜的漕船正缓缓靠岸,船工们忙着抛锚系缆,甲板上的水手互相吆喝着,将一捆捆山西的潞绸、江南的茶叶搬运下船。
不远处,两艘来自登州的渔船刚卸下鲜鱼,鱼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很快就被闻讯而来的商贩围住,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只是,这热闹里透着分明的界限。
商港西侧,一道丈高的栅栏将港湾一分为二,栅栏后便是戒备森严的军港。
这里才是大沽口的核心。
偶尔有运粮船驶入,也需经过三道关卡查验,才能靠近战船卸货。
“军港重地,闲人免进!”
栅栏旁的卫兵厉声喝止了一个试图靠近的货郎,手中的长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商港的喧嚣与军港的肃杀,在这片港湾里奇妙地共存。
往来的商人都清楚,大沽口的热闹,一半是靠商船带来的商机,另一半,则是靠军港的战船撑起来的底气。
有这铁壁般的防务在,才能安心做这跨洋越海的买卖。
当然,大沽口的热闹比起天津另一处所在,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