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35节

  这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方阁老,陛下中旨,应原封不动,送回慈庆宫。”

  韩爌态度强硬。

  然而方从哲却不敢如此。

  这个锅他不愿意背。

  新君他也不愿意得罪。

  方从哲摇了摇头,缓缓说道:“召集阁臣,到正堂议事!”

  内阁阁臣原有七人,三人未到,只四人而已,加上昨日火线提拔入阁的礼部尚书孙如游、户部尚书李汝华,便有六人。

  众人从东房行至正堂。

  正堂位于文渊阁主殿中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青砖铺地,素木梁柱。

  此处是内阁成员集体议事、接见六部九卿之所,墙上悬永乐帝御书“绳愆纠谬”匾额。

  韩爌见到孙如游与李汝华,冷面相向。

  他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陛下敢发中旨,便是因为提拔了此二人入阁,以为可以拿捏百官了。

  但.

  祖宗成法不可变!

  莫说是提拔了两人入阁,便是十人百人,不经过内阁与六科的中旨,就是废纸一张!

  众人围着紫檀长案坐,首辅居中,次辅、群辅分列左右。

  案上置《大明会典》《皇明祖训》以备稽核祖制。

  见众人落座,方从哲将朱由校的圣旨拿出来,说道:“这是陛下拟定的中旨,此圣旨,可要抄录送至六科值房?”

  原来拟旨的事情是内阁负责的,六科署案抄发,现在皇帝替他们把事情做了,为了符合流程,他们要重新做一遍。

  只是顺序变了。

  但这变的可不仅仅是顺序,更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话语权之争。

  “我的意思是,原封不动,让魏朝送还慈庆宫,陛下登基未久,擅发中旨乃是违制乱法,若是让陛下尝到甜头,养成习惯,那要我们作甚?若是遇到贤明君主还好,若是任性的,我大明朝恐怕有倾覆之危!”

  韩爌的意见很是鲜明。

  刘一燝思索片刻,在一边说道:“熊廷弼在辽东行事有失偏颇,若再居此位,恐辽左生乱,陛下不知百官弹劾之实情,任性为之,中旨绝不可下发!”

  内阁次辅刘一燝其实不想与新君冲突的。

  他很想与新君的关系似如今的大行皇帝一般。

  然而。

  新君的所作所为一再挑战他的底线。

  这个时候,已经是到悬崖边上,寸步难让了。

  他们这些辅政大臣,也该让教教新君,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了!

第39章 权慑内阁,法理之争

  “虞臣、季晦,你们二人可太心急了些?景文与茂夫尚未议论,你们倒是抢先了去。”

  虞臣、季晦是韩爌、刘一燝的表字,景文与茂夫则是孙如游与李汝华的表字。

  内阁的议事规则,首辅主持,发言顺序按资历由低到高,避免年轻者被压制。

  韩爌着急开口,显然是坏了规矩。

  “无妨。”

  孙如游摆了摆手,老脸上并无不快。

  以前他都是在此处站着禀告礼部事宜的,今日已经是有一把交椅可坐了。

  这是仰赖陛下恩德,方才有他孙如游的今天。

  什么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

  算得了什么?

  我孙如游是陛下的臣党!

  深吸一口,孙如游缓缓开始他在内阁的第一次讲话:“熊廷弼在辽东之时,虽受弹劾,但边军士卒人皆称颂,建奴闻其名,更是肝胆俱裂,证明其还是有长处的,袁应泰如今代周永泰巡抚辽东,虽然精明能干,然而,其能在治水,非是用兵,熊廷弼在边防时,执法严格,部队军纪整肃,此刻撤换,不合适。”

  孙如游缓了一口气,说道:“是故,在下私以为,陛下此举并无不妥。”

  “茂夫以为?”方从哲将目光转向李汝华。

  李汝华老神常在,他对党争完全没有兴趣,心心念念的,是怎么让大明朝继续运转下去。

  他当即说道:“在下以为,孙尚书所言极是。”

  最后,方从哲转向在场中唯一没有发言的朱国祚。

  韩爌这个时候意有所指的说道:“朱秀水素行清慎,事持大体,可称长者,莫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污了清名。”

  朱国祚焉能听不出韩爌的话外之音。

  他与韩爌、刘一燝关系不错,但又保持距离,不想加入所谓的东林党。

  他认可东林党的一些国策、思想,但却不认同党争。

  “兆隆以为呢?”方从哲问道。

  朱国祚说道:“骤发中旨,确实有违制度,然而陛下非是庸君,实是有才干,欲做事的新君,第一次发中旨,若是我等反应过大,可会打击陛下处理国事的兴趣?若我大明朝再如神宗皇帝一般,十数年不朝,恐怕.”

  朱国祚话语未尽,但意思却是很明显。

  众人都发表了意见,方从哲说道:“如今内阁六人,虞臣、季晦认为应该将中旨发回慈庆宫,兆隆、景文与茂夫认为应该下发至六科,人数三比二。”

  “阁老何意?难道要让君上视内阁于无物吗?”韩爌急了,欲说动方从哲。

  方从哲作为内阁首辅,有一票否决权,只要他不认,这中旨就发不下去。

  “方某老朽,尸位元辅之位久矣,不敢误国事。”

  方从哲满含深意的感慨,让韩爌脸色骤变。

  方从哲所语,皆是东林党人弹劾他的术语。

  “你我之间,乃小隙,岂能因小误大?还望阁老明鉴。”

  到了这个时候,又开始道德绑架了?

  方从哲极力压制自己的嘴角,让其不过分上扬,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咳咳。”

  方从哲憋笑咳嗽一声,说道:“陛下的第一个中旨,诸阁臣大多赞同,方某不敢驳回,今日便将中旨下发六科廊。”

  韩爌面色铁青,拂袖而去。

  刘一燝起身,长叹一口气。

  大行皇帝继位之时,重用贤能之臣,还以为会众正盈朝。

  但如今大行皇帝去矣,新君登基不到十日,朝堂之上,便有魑魅魍魉横行。

  内阁竟成摆设!

  原本以为倒方不必急于一时,如今看来,倒方是势在必行了!

  若不换上公忠体国的能臣总摄内阁,我大明要完!

  不过

  以为中旨过了内阁,便能成吗?

  得问过六科给事中同意不同意!

  刘一燝紧随韩爌离去。

  东林党的两位阁臣离去之后,孙如游与李汝华也各自回了东房。

  朱国祚起身,却是被方从哲叫住了。

  “兆隆且慢。”

  朱国祚转身看向方从哲,发现这位郁郁寡欢的内阁首辅,今日心情分外不错。

  “阁老何以教我?”

  “不敢言教。”

  方从哲说道:“陛下是要做事的雄君明主,可惜方某已无能辅佐。”

  说着,方从哲叹了一口气。

  东林党人对他的弹劾,有很多他是认的。

  他缺乏张居正式的铁腕改革魄力,对财政、军事、吏治等根本问题妥协绥靖。

  又在红丸案中身败名裂,内阁首辅之位,必久不了。

  但东林党人有些弹劾,他是不认的。

  他方从哲也算是一介能吏,纵有补天之志,但遇到神宗皇帝这样的皇帝,又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

  能在皇权怠惰、党争炽烈中勉力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延缓崩坏,他已经是尽力了。

  “阁老谬言,我观陛下并无罢相之意。”朱国祚眉头一挑,心中似乎是预感到了什么。

  “我的情况,吾自知,兆隆无需多言,只望你日后在内阁,好生辅佐陛下,匡正过失。”

  说完,方从哲像是苍老了十岁一般,缓步走出议事堂。

  朱国祚看着方从哲的背影,似乎明白了什么。

  总摄内阁

  竟来得这么快?

  但。

首节 上一节 35/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