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皇明

皇明 第9节

  印绶监的权势,可比尚膳监的要大许多。

  油水也更足。

  他涕泪满面,连磕三个响头,说道:“奴婢谢太子爷,日后上刀山下火海,只要用得着奴婢的,奴婢一定不会说一个不字。”

  朱由校颔首点头,说道:“好生办差,你的好处孤会记着的,若是有二心,便准备去喂金水河的王八去罢。”

  嗣君的手段他早就见识过了。

  王体乾疯狂磕头,哪里敢有什么二心的事情。

  好生侍候完朱由校晚膳,王体乾这才满心欢喜的退下。

  印绶监的权势自然是要比尚膳监要大的。

  然而对于朱由校来说,尚膳监的关键程度,却是比印绶监有过之而不无及。

  毕竟他虽然是皇帝,但也是人,要吃饭的。

  如今他在外朝如此强势,免不了有人要铤而走险。

  虽然这种概率很低,但并非是没有。

  即便不敢下当场致死的猛药,若是给下了慢性毒,那也是要命的事情。

  这种可以决定生死的要职,自然是要掌握在绝对的亲信手中。

  王体乾只是一把可以用的刀,他的忠诚,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此刻。

  慈庆宫外,夜色如墨,渐次深沉。

  一轮半月悄然高悬于幽邃的天穹之上,洒下银纱般的清辉,将慈庆宫琉璃歇山顶的鸱吻镀作冷银。

  秋风带着几分凉意,轻轻掠过宫墙,穿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

  已经夜深了,王安还未归来?

  朱由校眼神闪烁,恰此时,小太监前来通禀:“太子爷,英国公与锦衣卫指挥使前来拜见。”

  朱由校闻言,眼睛一亮,当即说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殿外便走来两个中年男子,为首的正是英国公张维贤,而短张维贤半步的,则是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

  “臣张维贤(骆思恭)拜见嗣君。”

  朱由校脸上带着和煦的微笑,当即上前将两人搀扶起来,这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人忍不住生出亲近之意。

  “二位乃我大明股肱之臣,更是孤的左膀右臂,无须多礼。”

  一个股肱之臣,一个左膀右臂,让骆思恭心中暖洋洋的。

  他当即说道:“臣区区锦衣卫都指挥使,焉敢称殿下之臂膀,更遑论股肱之臣。”

  朱由校拍了拍骆思恭的肩膀,说道:“孤说你担待得起,你便担待得起。”

  骆思恭是锦衣卫的世袭之官,其父骆秉良是嘉靖朝锦衣卫都指挥使骆安的侄子。

  到骆思恭这一代,家庭经济已落到比较窘迫的状况,他通过京卫武学会举获得上升途径。

  累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少傅兼太子太傅、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军都督府左都督,位极人臣。

  并且,此人主导“梃击案“调查,维护曾为太子的朱常洛的地位,因此朱常洛继位以来,其深受君恩。

  心中将骆思恭的生平过了一遍,朱由校对着侍候的宫人道:“赐座!”

  看两人只敢坐半边屁股的样子,让朱由校不禁感叹权力的魅力。

  “孤只是提了一嘴,不想国公居然将锦衣卫指挥使都带过来了。”

  张维贤尴尬一笑,说道:“殿下有所欲,臣自是记在心中,就怕太过于唐突了,还望殿下莫要怪罪。”

  今日慈庆宫,朱由校只是在张维贤面前提了一嘴东厂、锦衣卫的事情而已,不想这张维贤当日便将锦衣卫指挥使带过来了。

  朱由校看出来了,张维贤是太想进步了。

  “孤如何会怪罪,本是要召见骆指挥使,你今夜带来正好遂了我意。”

  “殿下若有吩咐,臣舍命也要将差事办好来!”骆思恭当即表态。

  锦衣卫也是依附皇权而生的,似骆思恭这般世袭的锦衣卫,心中很明白他的权力来自于谁。

  其实不必张维贤来找,他都是要上前表忠诚的。

  更何况,今日在文华殿见嗣君大展神威,更是连观望都省了。

  在强势的君主手上,锦衣卫才会强势。

  面前的嗣君,正符合所有锦衣卫的心意。

  如此一来,他骆思恭如何不效死?

  “舍命便不必了,倒是要问问你手底下的人中,有多少是东厂的人,有多少是王安的人。”

  锦衣卫是皇权的附庸,曾一度让朝臣人人自危。

  不过,东厂崛起后,锦衣卫逐渐受宦官控制,沦为附庸。

  王安有提督东厂的职权,对锦衣卫恐怕也是有不小的影响。

  骆思恭脸上有着喜色,但很快便被他压制下去了。

  “锦衣卫中,确有听命于东厂的,但只要殿下有命,锦衣卫必定按殿下的意思去办,些许杂尘,顷刻之间便可湮灭。”

  锦衣卫被东厂压制多年,而新君欲除王安。

  如今骆思恭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毕竟

  锦衣卫与东厂,本就是竞争关系。

  谁愿意天天给阉人下跪呢?

  “很好。”

  宦官与锦衣卫,都是皇权的附庸,朱由校自然是要收归手中的。

  没有掌握这两样武器,便他是皇帝,要干成一件事,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很容易就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孤有一件差事要交给你做。”朱由校目光灼灼的看向骆思恭。

  后者当即跪伏领命。

  “但请殿下吩咐。”

  “听闻锦衣卫有监察天下的本事,是也不是?”

  骆思恭当即说道:“太祖爷赐的本领,锦衣卫如今还没丢掉。”

  “如今乃是多事之秋,内外情况,你都要细查,每日前来奏报,尤其是这几个人.”

  朱由校拿起笔毫,写了几个名字下来,交给骆思恭。

  后者看了一眼,心中凛然,当即点头。

  “臣下明白。”

  “紫禁城的安危,是不容忽视的,孤着命你增设“夜不收“十二组,每夜三班轮值紫禁城各门,严防有心之人心怀不轨。似今日刘一燝、杨涟、左光斗等人无君令却骤然出现在的乾清宫外的事情,不要再出现了。”

  骆思恭心中一颤,当即说道:“遵命!”

  “另调集‘大汉将军’八百人充任仪仗,护卫慈庆宫左右,另以三千缇骑布控京城九门,三十人以上的军卒调动,皆要通禀,六品以上官员出入,皆要登记造册,随时记录。”

  ‘大汉将军’八百人控制宫城。

  三千缇骑控制京城。

  六品以上官员出入记录登记。

  似乎整个京城都在嗣君的控制之下。

  然而.

  受挫的东林党人,以及知晓自己圣眷不在的王安,当真会束手就擒?

  ……

  PS:

  月末,月票清仓啦

第10章 傲睨自若,播穅眯目

  午门内东南侧。

  有一座大殿矗立。

  此殿黄瓦覆顶,面阔十间,西侧五间悬“文渊阁”牌匾。

  文渊阁中,设孔圣及四配像,西侧为制敕房中,灯火暗黄,人影绰绰。

  夜深了,内阁成员才商议好各种差事。

  作为内阁首辅的方从哲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如今他古稀之年,两鬓斑白,精力早已不济,此番与阁臣斗智斗勇,说实话耗费了他不少精气神。

  “时候不早了,诸位便回去歇息罢,明儿一早,便又要上值了。”

  刘一燝、韩爌、朱国祚对着方从哲行了一礼,各自退去。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安老脸上忧心忡忡,也迈步朝着慈庆宫的方向而去。

  只不过,还没出文渊阁的大门,王安便被韩爌拉住了。

  “王公公且慢。”

  王安撇头看向韩爌,拱手行礼道:“韩尚书有事相商?”

  韩爌左右看了一眼,对着王安比了一个请的手势,说道:“借一步说话。”

  两人走到宫墙阴暗处,韩爌这才开口问道:“今日所见,嗣君非同一般,秉笔屡次忤逆嗣君,恐怕已经被嗣君记恨上了,以嗣君强势的性格,恐怕.”

  王安眼睛一眯,回想起今日发生的事情,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首节 上一节 9/4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