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唐朝当神仙

我在唐朝当神仙 第133节

  此时车马慢。

  能在冬日的兖州凑齐这么一桌,庖厨和进贡的官员费尽心思。

  殿内还有乐女弹奏琵琶。

  李瑾兴致缺缺。

  随意饮了几杯酒水,他扯开衣襟,随性靠在凭几上,心情始终说不上好。

  问:“张崧如何了?”

  张崧就是那替他顶罪的亲卫。

  王七郎之前费心为他打探了一番。

  “听说是杖打二十下,降了三阶,幸而未消去身份。”

  郑郎君也道:

  “虽然如今多做了许多役使,但有大王和郡王在,总能升上去。”

  李瑾点点头,也不大在意。

  他问起:“那和尚葬在何处?”

  “就在城外。说是让那道士点穴,寻了风水宝地,下一世当出高僧大德。”

  李瑾嗤笑一声。

  “这些有道之士,若真有本事,怎么不见父王病消?连个小小气疾都治不好,我看都是无用之人!”

  王七郎低头用饭。

  他是太原王氏的子孙,与李瑾相识五六年,倒是不怕河东王发脾气。

  王七郎端着酒盏,也饮了两口高昌的葡萄酒。

  羹勺盛着鹿肉羹。

  王七郎忽而觉得有些不对,他打量着李瑾的神色。

  行宫殿内总归不算太亮堂。王七郎也没叫河东郡王起来,走到外边让他瞧瞧。想了想,他抬手,请婢女拿灯烛,掌灯过来。

  李瑾瞧他。

  “作甚?”

  铜质的烛奴压在手上,王七郎低声:“郡王等等,冒昧了。”

  他端起灯烛。

  眯着眼睛细细看去,与郑家子说,“郑十五,你来瞧瞧,是不是有些不对?”

  郑郎君端着酒盏,正听着琵琶乐声。

  笑看去。

  也皱起眉来。

  “郡王看起来……”

  李瑾被他们用烛火照着,不知这是在做什么,心里纳闷,又有点恼火,正想着,身体前倾过去,一下子倒在桌上。

  锦衣砸在满桌珍馐上,重重的一声。

  王七郎霍然起身。

  探了探鼻息,眉头松了松。

  望向惊诧哗然的宫人。

  王七郎深深吸了一口气,扬起声音:“河东王身体不好,速去请太医来——”

  【求月票】

第129章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

  太医们围了一圈。

  施针的施针,诊脉的诊脉,熬药的熬药。

  俱是紧蹙眉头。

  王七郎袖上沾染了菜汁,此时也顾不上,他忙问:

  “如何?”

  郑郎君在旁边说。

  “方才我们便见河东王面色苍白,一点血气没有,现在更是昏倒过去,这是缘何?”

  几位太医都是皇帝专程派来给岐王看病的,都是名医大家,还有的是昔日孙处士的徒孙,杏坛妙手。

  这样紧皱眉头,让人着实不安。

  两人这样看着,一时也不敢打扰大夫。

  在旁边忐忑的等着,过了一会,王七郎忍不住问:“莫非……是桌上的菜肴有什么相克之处?”

  他与郑十五吃,好似也没什么事。

  又过了一刻。

  距离河东王李瑾昏厥,已经过了半个时辰。

  一个太医抚须,才转过身,望向两人:“二位郎君方才说什么?”

  王七郎又重复了一遍。

  “不是膳食的问题。”太医说着叹气,“也不知郡王为何忽地气血暴脱,元气散败……二位与郡王是好友,可知道这几日有什么异事?”

  听到气血暴脱,元气散败。

  王七郎心里一惊。

  他不懂医术,但能听出字字凶恶。

  太医怎会说出这话?

  他仔仔细细回想了一番。

  “这些日郡王几乎未曾外出,只前几日在外面用了一餐饭,未吃完就离去了。也没什么异样,连饮酒也少了许多。”

  太医更纳闷起来。

  他不负责照料河东王的身体,望向一旁心神紧张的王府属官,请示道。

  “可否调来郡王的脉案?”

  脉案实际上就是之前大夫的诊疗记录,如李唐皇室中人,定期诊脉,都有记录封存,若是生病用药,太医开的药方也都需要存留一份。

  王府属官面色难看。

  “那些脉案如今在长安。刘太医之前多为王府诊脉,对郡王的身体一向了解,我这便唤来。”

  王七郎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太医叹气。

  王七郎、郑郎君、王府属官的心俱是一紧。

  太医与这些不懂医术的,耐心解释道:

  “我便以油灯为例。”

  “人周身的精气,便如灯油,而人的性命,便如灯的焰火。气血津液耗尽,就如同灯油烧干,火焰自然熄灭。”

  “也便是气血亏空,生机泄露。”

  王府属官捂着心口。

  他不懂什么精气元气,可听过更具象的说法。

  “油尽灯枯?”

  太夫点点头。

  他想不通:“郡王正是二十多的年岁,按理来说,这般年轻,纵然之前饮酒无度,沉迷女色,可身体的底子是好的。”

  “按说也不至于如此。”

  王府属官腿都有些软了。

  前是岐王,后有小郡王身体抱恙至此,想到此处,他心肝脾肺都在乱抖。

  怎么他就当了岐王府的官。

  “快去请来刘太医!”

  “也快去通禀圣人!”

  ……

  ……

  同在行宫。

  皇帝听人禀报。

  感叹一声:“万安向来良善。”

  李瑾那小子把给他老子请来治病的人砍了,还是万安一个十岁大的堂妹知道照拂,分出金银,下令厚葬。

  想到这个侄子,他就头疼。

  实在是太混帐了些。

  “这几日他可消停了?”

  宦者道:“郡王这几日都未曾出行宫,吃斋祷告,诚心想为岐王祈福。”

  皇帝有些不信。

  但也懒得多深究,随意抬抬手。

  “知道了。”

首节 上一节 133/1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