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第1012节
“李谦已经官复原职,和平条约的批准也遭遇阻力。”
朱玄机直言不讳:“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未棣担忧地问:“师叔,若条约最终不被批准,两国和平何以为继?”
朱玄机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头再来。
但无论如何,和平的理念不会改变。
只要我玄机还在朝中一日,就会为和平不懈努力!”
夜深了,京师的灯火渐渐熄灭。
朱玄机站在真人府的高楼上,望着星空,思考着下一步的对策。
和平之路漫长而曲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深夜,紫禁城内一片静谧。
朱玄机凭借特殊的身份,悄然进入了养心殿。
殿内灯火昏暗,一位老者躺在龙床上,呼吸微弱。
“陛下。”
朱玄机轻声唤道。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朱玄机,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玄机,你终于回来了。”
“陛下龙体如何?”
朱玄机关切地问,他注视着自己的爷爷,心中泛起一阵疼痛。
朱元璋摆摆手:“老了,大限将至。”
他挣扎着坐起来:“和谈如何?”
朱玄机将和谈的经过详细汇报,包括边境叛乱的平息和条约的初步达成。
朱元璋听完,长叹一声:“做得好。
和平,是朕一直以来的心愿。
只可惜……”
“只可惜什么?”
朱玄机追问。
朱元璋目光复杂:“朝中主战派势力强大,太子又年轻,难以压制。
你刚才也说了,李谦已经官复原职。
这说明,主战派已经开始反击。”
朱玄机郑重地说:“陛下,本座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继续推动和平进程。”
“不。”
朱元璋摇摇头:“这不是你一个人能够承担的。
朕决定,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和平条约背书。”.
第1642章 龙体不适!
朱玄机大吃一惊:“陛下龙体不适,还是休养为上。”
“朕的时日无多,”
“若能在生前确保两国和平,死亦无憾.
三日后,朕将召开大朝会,正式批准和平条约。”
朱玄机深深一拜:“谨遵陛下旨意。”
离开养心殿,朱玄机心情复杂。
他既为皇帝的支持感到欣慰,又为爷爷的健康状况感到忧心。
更重要的是,他预感到,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次日清晨,朱元璋将召开大朝会的消息传遍朝野,引起巨大轰动。
主战派大臣纷纷聚集在李谦府邸,秘密商议对策。
与此同时,朱玄机也不闲着。
他连夜草拟了一份详尽的奏章,阐述和平条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准备在大朝会上宣读。
“师叔,”
未棣担忧地说:“李谦他们不会坐视不管的。”
朱玄机神色平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无论他们使什么手段,我们都要坚守和平的初心。”
未棣犹豫片刻,还是说出了心中的疑虑:“可是,若陛下……”
“若陛下驾崩,情况确实会变得复杂。”
朱玄机直面现实:“但太子朱标素来明理,必不会轻易被李谦等人左右。
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真理,等待时机。”
就在师徒二人交谈之际,一名侍从匆匆进来:“真人,太子殿下派人来请,说有要事相商。”
朱玄机立即动身前往太子府。
太子府内,朱标正焦虑地踱步。
见到朱玄机,他连忙迎上前:“真人,情况有变。
李谦已经联合多位大臣,准备在大朝会上反对和平条约。
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似乎掌握了某些对您不利的证据。”
“对我不利的证据?”
朱玄机皱眉。
朱标压低声音:“他们声称,您私自与虎啸帝国的慕容战天达成密约,允诺割让部分领土,以换取和平。”
朱玄机失笑:“荒谬!条约内容都写得明明白白,哪有什么割地密约?”
“问题是,”
朱标忧心忡忡:“他们伪造了一份密约,上面有您的签名和印章。
虽然显然是伪造的,但在朝堂上引用,难免会引起混乱。”
朱玄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李谦这是要置我于死地啊。”
朱标急切地问:“真人可有对策?”
朱玄机思索片刻:“伪造可以识破,但需要确凿证据。
殿下可否派人秘密调查,找出伪造密约的直接证人?”
朱标点头:“这个自然。
只是时间紧迫,大朝会在即,能否来得及?”
“来得及与否,我们都必须一试。”
“同时,我会准备一份详尽的辩词,以应对可能的指控。”
两人商议许久,最终制定了应对计划。
朱标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站在真人一边,支持和平条约的批准。
大朝会这天,文武百官齐聚太和殿,气氛异常紧张.
第1643章 有罪!
朱元璋在侍从的搀扶下,缓步走上龙椅。
虽然身体虚弱,但龙颜之上仍透着一股威严。
“诸位爱卿,”
朱元璋开门见山:“今日召集大家,是为了讨论与虎啸帝国的和平条约.
真人玄机不日前刚从明月城返回,带回了条约草案。
朕已经过目,觉得甚好。”
殿下群臣默然。
主和派面露喜色,主战派则神色凝重。
“真人,你来详细说说条约内容。”
朱元璋示意朱玄机上前。
朱玄机走到殿中央,开始详细介绍条约的三大核心条款和各项细则。
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特别强调了和平对两国百姓的巨大益处。
“总之,”
朱玄机总结道:“此条约公平合理,既维护了我大明的尊严,又为两国开创了和平共处的新局面。
本座恳请陛下和诸位大人支持批准。”
话音刚落,李谦站了出来:“真人此言差矣!虎啸帝国向来狡诈,此次和谈,恐怕也是缓兵之计。
一旦我们放松警惕,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
主战派大臣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反对条约。
朱元璋看着争论不休的大臣们,脸色越来越差。
上一篇: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