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大明:夭寿了,刚成仙就被曝光 第1064节

  “《礼记》有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国师以方外之人,总揽大权,名为辅政,实为干政!”

  “长此以往,恐将重蹈前朝外戚、宦官专权之覆辙。”.

第1774章一片苍白!

  “臣斗胆恳请陛下,明定权责,削减真人府之特权,令国师回归本位,潜心修道,不问政事!”

  “如此,方能正朝纲,安天下!”

  “臣等附议!”

  “恳请陛下,明定权责,以正朝纲!”

  黑压压的一大片官员,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声泪俱下.

  他们以祖宗之法为武器,以天下公理为旗帜,向玄机真人发起了自新政推行以来,最为猛烈,也最为系统的一次总攻。

  龙椅之上,年轻的皇帝朱允炆,面色已是一片苍白。

  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两个言官的劝谏,而是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集团的集体发难!

  这些人,是帝国的栋梁,是地方的乡绅名望,是天下读书人的表率。

  他们所代表的,是这个帝国最强大、最顽固的传统与惯性。

  朱允炆知道玄机真人的新政,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

  但他也无法忽视眼前这些老臣们那忠心耿耿、泣血上奏的谏言。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种被整个文官系统所孤立、所绑架的巨大压力。

  直到殿内的哭喊声,渐渐平息。

  玄机真人终于缓缓踱步而出。

  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了一本薄薄的册子,递给了身旁的内侍。

  “陛下,此乃户部最新呈报之江南各府,今岁夏粮入库之账目。请陛下御览。”

  朱允炆疑惑地接过册子,翻开了第一页。

  上面,是松江府的账目。

  入库夏粮,比去年,锐减三成!

  苏州府,减两成半。

  杭州府,减三成二!

  ……

  一页页翻下去,朱允炆的手,开始微微颤抖。

  整个江南,这个大明最富庶的粮仓,帝国的钱袋子。

  今年的夏粮收成,竟比往年平均减少了近三成!

  “这,这是为何?”

  朱允炆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怒意:“今岁江南,风调雨顺,并无天灾,为何会减产如此之多?”

  殿下跪着的一众江南籍官员,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但是,眼神开始闪躲。

  玄机真人没有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又从袖中,取出了第二本册子。

  “陛下,此乃锦衣卫暗中查访所得,江南各府良田变更之记录。”

  册子呈上。

  上面记录的,是一笔笔触目惊心的交易。

  松江府华亭县乡绅,内阁大学士方孝孺之族弟方文杰,名下良田三百亩,尽数改种桑树。

  苏州府吴县大户,都察院御史张承之岳丈家,毁田千亩,开挖鱼塘,专养名贵湖鲜。

  ……

  “江南丝绸,价可比金。一亩桑田之利,可抵十亩良田之收。”

  “江南湖鲜,远销北地,一亩鱼塘之获,亦远胜寻常稻米。”

  玄机真人依旧平静无波。

  “诸位大人,刚才在殿上,口口声声,以农为本,声泪俱下。”

  “却不知,就在诸位大人的治下,就在诸位大人的老家,江南之良田,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变成桑田与鱼塘。”.

第1775章 干政!

  “长此以往,我大明之粮仓,将变成富商之衣坊,权贵之厨房。”

  “届时,若遇天灾人祸,北境再有战事,我大明将拿什么来养活数千万的军民?”

  “拿丝绸去啃,还是拿鱼虾去填炮膛?”

  “诸位大人,又说本座的新政,是与民争利。

  那本座倒想请教,是与哪些民,争利?”

  “是与那些一边高喊着农为国本,一边却疯狂囤积土地,改稻为桑,牟取暴利的乡绅大户争利?”.

  “还是与那些一边痛斥着商贾误国,一边却垄断米价,囤积居奇,让斗米千钱的粮商巨贾争利?”

  “抑或是,与在座的诸位大人中,那些在江南,同样拥有着千亩桑田,万亩鱼塘,赚得盆满钵满的士大夫们争利?”

  跪在地上的许多官员,身体都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

  玄机真人,这个妖道。

  他竟然将他们藏在为国为民,祖宗之法这块光鲜亮丽的遮羞布下的真实面目。

  当着满朝文武,当着皇帝的面,一把给血淋淋地撕了下来。

  他们反对新政,反对重商。

  哪里是为了什么狗屁的国本,什么狗屁的道统。

  他们才是这个帝国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与声望,一边享受着土地带来的安稳与尊崇,一边又投身于商业带来的暴利。

  却又反过来,用最恶毒的言语,打压着那些真正能为帝国创造财富的商贾与工匠。

  何其虚伪,何其自私!

  “你,你血口喷人!一派胡言!”

  方孝孺指着玄机真人,气得浑身发抖,一张老脸涨成了猪肝色。

  玄机真人甚至都懒得再看他一眼,而是将目光,重新投向了龙椅之上,那个脸色变幻不定的小皇帝。

  “陛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心之向背,不在于言语之巧,而在于实利之得。”

  “新政之推行,或许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获益的,却是我大明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未来根基。”

  “至于臣,干政与否,逾制与否,全在陛下一念之间。”

  “若陛下以为臣行事不妥,臣今日便可挂印而去,重归山林,此生再不踏足朝堂半步。只是……”

  “这利国利民之新法,还请陛下,勿要因人而废。”

  说完,他便退回班列,眼观鼻,鼻观心,再次沉默不语。

  整个太和殿,陷入了一场比刚才更为可怕的死寂。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他的手中,紧紧地攥着那两本薄薄的账册。

  那轻飘飘的纸张,此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看着阶下那些面如死灰,噤若寒蝉,仿佛被扒光了衣服游街示众的忠臣。

  再看看那个风轻云淡,仿佛随时可以飘然远去的国师。

  今天,他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第1776章 昭告天下!

  一个将决定他自己,乃至整个大明王朝未来走向的选择。

  太和殿上的那场惊天交锋,最终以江南士族集团的惨败而彻底告终。

  朱允炆以前所未有的雷霆之势,下旨申饬了数名在江南毁田为桑最为严重的官员。

  并当场下令,由户部与锦衣卫组成联合巡查组。

  即日南下,彻查江南各地的土地变更情况。

  一场针对士族阶层土地兼并的政治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然而,端坐于真人府内的玄机真人知道,这仅仅是治标,而非治本.

  他用铁一般的事实,用最酷烈的手段,暂时压下了朝堂之上的反对之声。

  但他无法根除的,是盘踞在天下读书人心中,那套传承了数百年,早已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只要重农抑商,奇技淫巧为末流的思想依旧是社会的主流。

  那么任何旨在推动工商实业的改革,都将举步维艰。

  随时可能因为一次小小的挫折,而遭到全面的反噬。

  他需要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一场从根源上,彻底动摇这套旧有价值观的文化胜利。

  他没有选择继续在朝堂上,用权势与利益去进行冷冰冰的博弈。

  而是再次入宫,奏请朱允炆,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甚至觉得匪夷所思的圣旨。

  一纸圣旨,自应天府的紫禁城飞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遍大明十三省。

  圣旨昭告天下,为广开言路,求治国良方。

首节 上一节 1064/10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