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第101节

  出了汴京,戴宗拿出四个甲马贴在腿上,再用布条缠绕。

  又拿出一道符纸,嘴里念诵咒语:

  曦轮照我影,八荒缩地庭!疾!

  符纸猛然烧为灰烬,甲马射出几道金光,戴宗脚下生风,瞬间窜出百米。

  一路风驰电掣,戴宗很快回到江州。

  到了知州府衙,把蔡京的回信呈上,蔡得章看过后,非常高兴,赏了戴宗十两银子。

  回复了差事,便到了牢营。

  戴宗喜好道术,并未成家,平日里就住在公房。

  刚刚坐定,一个黑大汉撞门进来,只见他:

  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

  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这不是别人,正是黑旋风李逵。

  这个李逵本是沂州沂水县百丈村人,因为打死人命,逃到江州,在戴宗手下做狱卒,算是戴宗的小弟。

  “院长,给我些银子。”

  “你这厮,我临走前给你十两银子,怎的又赌完了?”

  李逵嘿嘿笑道:“院长莫生气,我这次拿银子不赌,却要招待一位哥哥。”

  “哥哥?你兄长寻你来了?”

  李逵家里有老母,还有两个哥哥,都在沂州。

  戴宗听李逵喊“哥哥”,以为是他兄弟找来了。

  “不是我那哥哥,是一个好汉,郓城来的及时雨宋江。”

  戴宗猛然一惊,瞬间想起武松说的话。

  “那宋江在郓城,如何到了江州?”

  “他在家里杀了个鸟女人,刺配到江州的,院长快些与我十两银子。”

  “那宋江几时到的江州?”

  “昨日刚到的,哎呀,我那时不认得哥哥,冲撞了他,哥哥非但不生气,还给我了十两银子。”

  “我把那十两银子赌完了,想着今日请他吃酒,却没有银子,才来问院长借我十两。”

  李逵说得很高兴,戴宗却如遭雷击。

  昨天到的江州,武松五天前跟他说远离宋江。

  从郓城刺配江州,武松人在汴京科举考试,两者并无交集。

  也就是说,武松真的能推算未来。

  戴宗深吸一口凉气。

  “院长,你快些给我银子。”

  见戴宗发呆,李逵开始自己翻箱倒柜找银子。

  “你这厮急甚么,那宋江不是甚么好人,你莫要与他结交。”

  这一说,李逵急了,嚷嚷道:

  “院长兀自小气,不给我银子便罢了,怎的又说哥哥不是好人!”

  “哥哥见面便给我十两银子,为人最是豪爽,我铁牛跟定哥哥了!”

  “院长不给银子,我自去问店家借银子!”

  李逵怒气冲冲走了。

  戴宗正凌乱的时候,一个小卒送来一封信,说道:

  “院长,郓城来了个刺配的犯人,唤作宋江的。”

  “他有一封信转交院长,说是熟人所托。”

  戴宗又是一惊,伸手接了信,上面写着吴用两字。

  戴宗感觉浑身炸毛。

  拆开信看过后,戴宗呆坐良久,最后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往外走。

第80章 《三国演义》,三七分账

  不说戴宗在江州凌乱。

  且说武松在客店闭关,终于完成了稿子。

  揉了揉手腕,武松在封面写下四个字:

  这些时间,武松都在写《三国演义》。

  在北宋,此时流行的市井读物以传奇话本为主。

  讲历史也是以平话为主,比如《三国志平话》,讲的是单独的人物故事、或者一段情节。

  像《三国演义》这样的鸿篇巨著、长篇历史演义,宋代还没有。

  前阵子写完《传习录》,国子监刊印后,武松名声大噪。

  汴梁所有读书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

  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武松还是不够有名气。

  所以,武松又写了《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所有人都可以听。

  到时候,官方、民间都知道武松的名字。

  当然,还可以大赚一笔!

  喝了一大碗茶,武松把稿子装在布袋里。

  走出客店,武松找到上次卖《传习录》的书店。

  国子监刊印《传习录》,这家书店能拿到第一批货,足以说明老板有实力。

  武松走到门口,只见门口挂着一块匾额:

  武松出现在门口,买书的士子立即认出:

  “阁下可是武省元?”

  武松呵呵笑了笑,说道:

  “正是在下。”

  “武省元来了!”

  其他买书的士子围过来,对着武松行礼。

  “可否请武省元签名?”

  一个刚刚买了《传习录》的士子渴望地看着武松。

  在北宋,也有求人墨宝的风气。

  特别是大牛写的书,也喜欢求作者签名。

  不过,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因为能著书立说的,大多有官职,很难见到。

  今日遇见武松,众人哪肯错过。

  武松非常随和,问店里要了笔墨,一一签名。

  书店老板听闻武松来了,连忙出来行礼:

  “某是书肆主人李庸,武省元大驾,蓬荜生辉。”

  “李朝奉客气了。”

  朝奉本来是一种官名,后来逐渐用于富豪、店主的尊称。

  称呼李朝奉=称呼李老板。

  “武省元里面请。”

  李庸带路,武松进入书店后院。

  李庸是个商人,但因为卖书,而且是汴梁最大的书商,时常与文人墨客往来。

  所以后院做得十分雅致,墙上挂着书画,架子上摆着书籍。

  坐下后,仆人奉茶。

  两人对坐,李庸说道:

  “武省元的《传习录》别出一格,格物致知之说已经风靡士林,都说武省元是当代大儒。”

  “那些个不认得武省元的,还以为武省元已经年过花甲。”

  武松笑道:“学问须时间磨砺,也须天赋。”

  “我有些许天赋而已,所以醒悟早些。”

  李庸敬佩道:“武省元谦虚了,不到20的年纪,便能有此参悟,已是一代大儒!”

  客套完毕,武松直接说此行目的。

  “李朝奉是汴京最大的书商,我有一本新书,想卖与你。”

  李庸听闻,喜从天降,起身拜道:

  “武省元不弃,小可先行谢过。”

  武松现在是最热门的人,他的书只要刊印,一定大卖。

  《传习录》虽然让他首发,但版权费归国子监,他赚的不多。

  这也是武松不爽的原因,《传习录》卖得那么火,自己却没有赚到钱,一个铜板都没有赚到。

首节 上一节 101/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李二读心我慌,高阳追夫泪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