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07节

  又过了几日,适应了书院的节奏,王明远想着有阵子没和狗娃好好聊聊了,也不知他适应得如何。

  这日晚饭后,他溜达着到了食肆后院杂役们住的那排矮房。

  离得还老远,就听见狗娃那特有的大嗓门,正叽叽呱呱地说着什么,中间还夹杂着几个年长仆役哈哈的笑声。

  王明远走近一看,只见狗娃坐在门槛上,身边围着两三个中年仆役和一个老头。

  他手里拿着半块糕点,一边啃一边比划,跟那群人聊得分外开心。

  这时,狗娃抬头一眼便看见了不远处王明远,连忙告了声饶便笑着跑了过来:“三叔!你咋来了?”

  王明远对狗娃道:“没事,就是过来看看你,在这还习惯吗?活累不累?看你的样子应该没人欺负你吧?”

  “习惯!不累!”狗娃声音响亮,带着点小得意,“管事大叔和婶子们都挺好!活不多,就是洗洗菜、刷刷盆、搬搬米面!比在家干活轻松多了!饭管饱!你看我都胖了!”他拍了拍自己似乎圆润了一点的肚皮。

  王明远仔细打量他,脸色红润,眼神清亮,确实不像受了委屈的样子,心里踏实不少。

  还没等王明远再问,狗娃便如同倒豆子一般,把这几日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的给王明远讲了一遍。

  “三叔我跟你说,可有意思了!东边斋舍负责洒扫的刘大叔,他闺女前阵子说亲,差点被媒婆坑了!那媒婆把男方家有个傻儿子的事瞒得死死的!幸亏刘大叔机灵,托人去隔壁村打听了才知道!气得他差点拿扫把撵了那媒婆三条街!”

  “还有管藏书楼西侧钥匙的孙婆婆,她家儿媳妇可厉害了!上次跟她儿子拌嘴,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她儿子去接,愣是被丈母娘和小舅子联手揍了一顿,鼻青脸肿地回来,哈哈哈!”

  “哦对了!你们乙班的周教谕别看他课上那么凶,听说特别怕他夫人!他夫人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上次他偷偷藏私房钱买酒喝,被他夫人发现了,罚他顶着酒壶在院里站了半宿!嘿嘿……”

  狗娃说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各种人物轶事、家长里短,从他嘴里蹦出来,活灵活现,细节丰富。

  王明远开始还面带微笑听着,越听脸色越诧异,到后来,眉头都微微皱了起来。

  这些事儿……有些听起来无伤大雅,但有些,比如教谕的私事、书院管事家里的糗事……可不是一个刚来几天的杂役该知道、更不该随口乱传的吧?

  王明远忍不住打断他,声音严肃了些:“狗娃,这些事儿……你都是听谁说的?”

  狗娃正说到兴头上,被突然打断,愣了一下,眨巴着眼睛,一脸理所当然:“啊?就……就跟吴大叔、钱婆婆、还有烧火的李婶他们聊天的时候说的啊。”

  “他们就这么……随口告诉你?”王明远追问,心里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在书院做工多年的老人,嘴这么不严实?

  狗娃挠挠头,似乎有点困惑三叔为啥这么问:“也不是随口吧……就……聊着聊着就说了啊。我没事就帮他们干点零碎活,递个东西、搭把手啥的,他们就爱跟我唠嗑。唠着唠着,啥都说了……”

  他努力回想了一下,补充道:“哦对了!他们说完,好多都会叮嘱我一句,‘狗娃啊,这话可就咱俩知道,别往外说啊!’

  嗯!我都记着呢,我没给别人说!我就跟三叔你说说。”

  他说着,还特意看了王明远一眼,那眼神清澈透亮,带着“你不是外人我才说”的信任。

  王明远:“……”

  王明远看着狗娃那清澈又带着点小得意的眼神,心里真是哭笑不得,又隐隐有点惊讶。

  这小子……莫非是无师自通,点亮了“社交牛逼症”和“情报搜集”的天赋?

  这天赋点得还挺偏!

  不过,王明远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熟悉的身影——村口、树下、一群妇人围着她,她总能知道东家长西家短的最新动态,并且分析得头头是道,引得众人纷纷附和……

  这模样,这做派,这获取信息的效率和方式……

  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是大嫂刘氏!!!

  狗娃这本事,绝对是遗传的他娘!

  而且看这效果,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明远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狗娃的脑袋,心情复杂:“行,你小子……这算是个本事。不过记住了,别人叮嘱你别说的,千万别到处乱传,免得惹麻烦。有些事,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知道啦三叔!”狗娃响亮地应着,“我有分寸!”

  看着狗娃那副“我厉害吧快夸我”的表情,王明远是又好气又好笑。

  他叮嘱了狗娃几句注意身体、好好干活之类的话,便转身往回走。

  心里却琢磨开了:狗娃这意外发现的“技能”,说不定……以后还真能派上点用场?至少在这人生地不熟的书院里,多个信息渠道总不是坏事。

  他这边想着狗娃的新技能,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清水村,夕阳正好。

  村口的老槐树下,王明远的大嫂刘氏,正和隔壁家的胖婶子凑在一块儿,脑袋挨着脑袋,说得热火朝天。

  胖婶子一脸神秘,压低了嗓门:“……这话我可就跟你一人说啊,千万别传出去!就老马家那个二闺女,瞧着文静静的,可不是个安分主儿!我瞅见好几回了,她没事就爱往村东头王老四家那个二小子跟前凑,走路那腰肢扭得……哎呦喂,没眼看!”

  刘氏立刻配合地瞪大眼睛,露出极度震惊和好奇的表情,适时地倒抽一口凉气:“真的啊?婶子你快仔细说说!还有啥?”

  她脸上那表情,充分表达了“我不敢相信”、“我好想知道”、“咱俩是一伙的”等多种复杂情绪。

  胖婶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鼓励,话匣子彻底打开,唾沫横飞:“那还有假?我跟你说啊,就前天下午……”

  她叽里咕噜、滔滔不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推测想象的,竹筒倒豆子般说了个痛快淋漓。

  刘氏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发出“哎呀”、“啧啧”、“后来呢?”的感叹和追问,完美地扮演了一个最佳听众。

  直到夕阳彻底落下,两人这才心满意足地各自散去。

  一个说得口干舌燥却浑身舒坦,一个听得心潮澎湃掌握了最新“情报”。

  胖婶子觉得自己分享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并且得到了高度认同。

  刘氏则觉得一下午收获颇丰,对村里的动态又有了新的掌握。

  至于叮嘱的“别往外说”?

  嗯,她当然不会“到处”嚷嚷,她只是……嗯,可能会在合适的时机,跟“极个别”信得过的人,“稍微”探讨一下这个话题罢了。

  这本事,她使得驾轻就熟。

  而她远在岳麓书院的小儿子,似乎无形中,把这“家学渊源”发扬光大了,甚至用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上。

  王明远要是知道此刻村里的情景,大概会更坚定地认为:狗娃这天赋,绝对是遗传的!

第136章 思念

  随着王明远的肯定,狗娃似乎真把他那“打听事儿”的本事当成了个正经爱好,每次叔侄两聊天时,他都会兴冲冲地分享刚听来的“书院秘闻”。

  说的无非是刘婶子家的小儿子又淘气挨揍了,管藏书楼的孙爷爷藏了本好书被山长发现借走了,或者是哪位教谕的夫人又来书院送吃的了之类的鸡毛蒜皮。

  王明远知道,狗娃这是想找由头跟自己多说说话,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三叔,我在这儿过得挺好,混得开,你别担心。

  所以,即便这些消息大多都是些琐碎之事,但他也从不扫狗娃的兴。

  每次都会认真地听着狗娃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讲完,偶尔还会配合地问一句“后来呢?”或是“真的?”,逗得狗娃更来劲。

  他也知道,狗娃这年纪,离了家,千里迢迢跟自己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干的又是洒扫搬运的体力活,虽说他力气大不怕累,书院的人对他也还算和善,但心里终究是孤单的。

  能有这点小爱好,能有个倾诉的对象,是好事。

  有时看着狗娃比划着说完,额角还带着点干活时留下的细汗,王明远会忍不住掏出帕子递给他,顺便问:“活儿累不累?要是觉得太辛苦,三叔再去问问,看有没有哪家铺子招学徒,学门手艺,总比光出力气强。”

  狗娃每次都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不累不累!三叔,真的!搬米扛面还没我在家砍柴累呢!而且食肆管饱,刘大叔他们也都让着我,对我很是照顾,我就喜欢在这儿干,热闹!还能……还能偷师学艺呢!”

  他说着,还狡黠地眨眨眼,王明远听了,也就笑笑,不再多劝。

  他知道狗娃性子实诚,说不累就是真不累,而且看他脸色红润,身子骨好像还比在家时更结实了些,也就稍稍放心。

  不过,狗娃的话也并非全无用处,从那看似杂乱无章的闲聊里,王明远偶尔也能筛出些有用的沙金。

  比如有一次,狗娃神秘兮兮地跟他说:“三叔,我发现周教谕瞧着板着脸怪吓人的,其实心肠挺好!听说前儿有个师兄,好像姓吴,鼓了好大的勇气跑去问他文章,在门口转悠了半天不敢进去,被周教谕瞅见了,直接给叫进去然后喜笑颜开的出来了,而且还让他日后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

  这话王明远记下了,后来有一次他经义上有个疑难处,犹豫着是否要叨扰教谕,想起狗娃这话,便鼓起勇气去了。

  果然,周教谕虽面色严肃,但讲解得极为耐心细致,甚至多引申了不少关联知识,让他茅塞顿开。

  有时候,狗娃的这些来自“底层”的观察,让他能更快地融入书院环境,更有效地学习和交流。

  时间就在这朗朗书声中,在这埋头苦读里,以及狗娃时不时的“情报汇报”中飞快流逝。

  山间的树叶也渐渐染上了一丝秋意,书院的第一次休沐日到了。

  家就在湘江府或者邻近州县的学子,大多昨晚便收拾东西回家了。

  晚上,斋舍里,王明远看着对面李昭空荡荡、收拾得整齐的床铺,心里不免生出几分羡慕。

  李昭下午就兴奋地跟他告别了,说他娘肯定给他备好了他最爱吃的粉蒸肉,还说下次休沐回来给他带点尝尝。

  这种离家近的便利和家的温暖,是此刻的王明远无法企及的。

  他感觉自己有点像前世在外地读大学,周末室友都回家后,独自留在宿舍的感觉,虽然清净,却也难免有一丝冷清和想家。

  他摇摇头,甩开那点惆怅,铺开纸张,准备利用晚上这难得的闲暇时间,好好梳理一下这一个月所学的经义注疏。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风透过窗缝吹进来,带着凉意。

  王明远正准备起身挑亮下灯芯,忽然,斋舍的门被“咚咚咚”地敲响了。

  “三叔!三叔!开门呀!”是狗娃的声音,听着有点急切,又带着点压抑的兴奋。

  王明远有些诧异,这么晚了,狗娃不该在休息吗?他起身打开门。

  只见狗娃端着一个陶罐站在门外,罐子上还盖着个木盖子。

  狗娃脸上蹭了点灶灰,额头上都是细密的汗珠,眼睛却亮得惊人,咧着嘴,露出两排白牙,笑得有点傻气。

  “狗娃?你这是?”王明远侧身让他进来。

  狗娃小心翼翼地端着盆挤进门,神秘兮兮地罐子放在王明远的书桌上,然后献宝似的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熟悉、带着面食和肉臊子的混合香气的热气瞬间扑面而来,充满了整个斋舍!

  王明远愣住了,低头看去,盆里竟然是满满一盆烩面片!

  宽窄不一、厚薄不均的手工面片浸在油汪汪、亮晶晶的汤汁里,里面混着炒得焦香的肉臊子、切成小块的配菜,上面还撒着一把嫩绿的葱花。

  那色泽,那香气……简直和记忆里母亲赵氏做的一模一样!

  “三叔!快,尝尝!趁热吃!”狗娃迫不及待地把一双筷子塞到王明远手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满是期待,“我照着奶以前做饭的样子,偷偷试了好几次!这次我觉得最像!你快尝尝看味道对不对!”

  王明远看着眼前这盆冒着热气的烩面片,又看看狗娃鼻尖上的灰和亮晶晶的眼睛,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像是被狠狠攥了一下。

  他接过筷子,夹起一片吹了吹,送入口中。

  面片不算特别筋道,甚至有点厚,带着点初学者的生疏,但嚼起来很有麦香。

  汤汁的味道浓郁咸香,肉臊子炒得干香,配菜也炒的恰到好处……这味道,几乎复刻了赵氏手艺的八九成!

  “怎么样?三叔?像不像奶做的味?”狗娃紧张地问,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王明远用力点头,把嘴里那口面咽下去,才开口,声音有点哑:“像!非常像!狗娃,你这手艺……可以啊!”

  他是真没想到,狗娃还有这天赋。

  狗娃一听,立刻眉开眼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得意地叉着腰:

首节 上一节 107/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