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第133节

  一想到这种可能,王明远更是冷汗涔涔,又是后怕,又是感激,慌忙再次深深躬下身去,声音干涩发紧:“学生……学生狂妄!那不过是……不过是一时激于义愤,胡言乱语罢了。言辞无状,不知天高地厚,让大人见笑了……”

  “好一个一时激于义愤!好一个胡言乱语!”

  周老太傅重复着他的话,语气中的调侃意味更浓了些,却也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感慨。

  “便如你授于老夫的这些算学奇术,总说是粗浅伎俩,不值一提。

  少年人,过谦近乎伪,亦近乎怯。

  老夫并非要追究你什么,只是……莫要将那点难得的锐气与锋芒,都磨砺尽了。

  该藏锋时需藏锋,但该亮剑时,亦不可一味退缩,失了锐意。”

  王明远低着头,心中五味杂陈。

  他何尝不想快意恩仇,持心中正尺,荡尽天下不平事?

  可一想到那风波中沉浮的师父家人,想到元沧澜那近乎自毁的决绝,他就无法不惧。

  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依仗,锋芒露得越快,折得也越惨。

  这些话,他却无法宣之于口。

  老太傅仿佛又一次看穿了他的沉默,呵呵轻笑两声,那笑声却倏然一收。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滞、沉降。

  王明远只觉一股无形的、沉重如山岳般的威压缓缓弥漫开来,那是久居上位、执掌过国柄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气势,让他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连头都更低了几分。

  只听周老太傅的声音变得沉凝无比,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击在他的耳膜上,直抵心扉:

  “王仲默。”

  老太傅罕见地直呼他的字。

  “今日,老夫问你一句。他日你若科举中第,踏入仕途,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官?”

  王明远心神巨震,这话……师父他也曾问过,但……周老太傅此举何意?

  他下意识地便想将平日熟读圣贤书所得的那些“忠君爱国”、“为民请-命”的套话脱口而出。

  然而,不等他开口,老太傅冰冷的目光便已扫过,截断了他的话头:“休要与老夫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虚言!老夫要听你的真心话!”

  老太傅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他,语速不快,却字字千钧,仿佛要将他灵魂最深处的选择逼迫出来:

  “你是想做一个如你那文章中所书,不避斧钺,敢言直谏,博一个青史留名的‘直臣’?”

  “或是,做一个精通权术,长袖善舞,以求执掌权柄,显赫一时的‘权臣’?”

  “再或是……”老太傅的语气微微一顿,目光似乎柔和了极其细微的一丝,“做一个脚踏实地,能办实事,能解民忧,于国于民确有裨益的‘能臣’?”

  三问如重鼓,接连擂在王明远心头,震得他气血翻涌。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摒除了所有杂念,依从本心,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学生愿竭尽所能,做一个能臣!”

  话音落下,书斋内有一瞬的寂静。

  周老太傅凝视着他,良久,缓缓颔首,脸上看不出是欣慰还是别的什么情绪,只是淡淡道:

  “但愿你能始终铭记今日之言。

  观你心性,谨慎有余,决绝不足,遇事易思虑过多,牵绊甚重,确也难成那等不惜身、不恤亲、一往无前的直臣。

  你这性子,倒是学了你那师父崔显正几分,圆融周至,却也……失了几分赤诚刚烈。

  但要像那等蠹虫般彻底不要面皮心肝,只求权势富贵,你怕是也做不来。”

第184章 元宝兄的恩情根本还不完

  这话说得可谓直白,甚至有些刺耳,王明远听得脸上微热,却无从辩驳。

  “故而,能臣之路,于你而言,或许是最佳之选,亦是最难之选。”周老太傅继续道,语气沉缓。

  “老夫观你策论,务实缜密;读你那篇《问台岛疏》,亦见赤忱与血性;再研习你所授这些算学新法,更知你于经世致用之道,确实天赋异禀。

  若你日后真能持心中正,不忘今日‘能臣’之志,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禄所诱,持之以恒,或许……真能为我大雍江山社稷,为天下黎民苍生,做下一些实实在在的功业。”

  说到此处,老太傅的声音里透出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沧桑,他微微阖眼,再睁开时,眼神复杂难辨,竟流露出几分罕见的惋惜与遗憾。

  “唉……若早几年遇上你,知晓你身负此等奇学,心性尚未被你那……油滑师父彻底磨圆,老夫或许……或许会动了念头,悉心栽培,倾囊相授,盼你能成一代直臣,铁骨铮铮,匡正朝纲。

  我大雍如今,表面太平,内里……最缺的,正是这等不避斧钺,敢言直谏的直臣啊!”

  一声长叹,道不尽的无尽感慨。

  “可惜,可惜矣……如今你心中牵挂已多,顾虑已重,更兼崔显正那性格浸染你心,再想将你扳回那等宁折不弯的路子,难矣!

  罢了,罢了……有牵挂也未必是坏事,行事知进退,留有余地,或许反而能走得更远,于国于民,未必不是福祉。”

  这番话,如同重锤,一记记敲在王明远心上。

  他先是因那句“早几年遇上你”和“倾囊相授”而心头狂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周太傅竟曾对自己动过收为亲传弟子的念头?!

  这是何等殊荣!何等机缘!

  然而,那紧随其后的“可惜”、“难矣”,又像一盆冷水,将他骤然升起的火热浇得冰凉。

  原来……终究是错过了吗?

  因为自己的性格,因为师父的教导,自己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或许原本自己应该再多一位师父?

  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一时怔在原地,不知该作何反应。

  周太傅似乎不愿再多言此事,话锋一转,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淡然,却抛出了一个更让王明远震惊的消息:

  “今日与你说这些,一是见你心绪已宁,点拨于你;二来,也算是受一位故人后辈所托,与你交个底。”

  故人后辈?王明远疑惑抬头。

  只见周太傅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看向很远的地方,缓缓道:“老夫与这岳麓书院已故的卢院长,乃是同门师兄弟。”

  卢院长?!元沧澜的外公?!

  王明远瞬间明悟!一切都有了答案!

  “阿宝那孩子……可惜了。”周太傅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

  “心魔深种,不破不立。如今这般,于他而言,或许亦是解脱与新生的开始。”

  老太傅收回目光,重新看向王明远,眼神已变得清明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好了,言尽于此。今日之后,老夫会择机放出风声,收你为记名弟子。

  日后官场之上,你若持身以正,行事为国,老夫这块老招牌,或可为你挡去一些不必要的明枪暗箭,让你能更专心做些实事。

  望你好自为之,莫要辜负……诸多期望。”

  这是承诺,更是如山重托!

  王明远扑通一声跪下,并非出于礼节,而是心潮澎湃下的自然反应,他伏地重重一叩首,声音发颤:“学生……学生何德何能!蒙大人如此厚爱!此恩……学生永世不忘!定竭尽全力,不负大人今日点拨与回护之恩!”

  “起来吧。”周太傅挥挥手,脸上倦意更浓,“老夫累了,你且去吧。”

  王明远再次叩首,这才起身,垂着头,恭敬地退出了书斋。

  轻轻掩上门,将满室沉凝与厚重关在身后。

  他站在廊下,春日的傍晚还有些许寒冷,但他却觉得浑身血液仍在奔涌,指尖甚至仍在微微发颤。

  抬头望向远方,岳麓山初春的青翠映入眼帘,他却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看到了长安,看到了京城,看到了那条刚刚被一位老人亲手为他拨开些许迷雾的、漫长而未知的仕途。

  元宝兄……你竟为我,考量至此!

  这份沉甸甸的情谊,让他心头滚烫,又觉压力如山。

  元宝兄的恩情还不完啊,根本还不完!

第185章 人情冷暖

  后山那场开诚布公的谈话,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王明远心底轰然炸响,余波久久未平。

  周老太傅的话语,那些关于“直臣”、“权臣”、“能臣”的选择,关于惋惜与期许,关于记名弟子的承诺,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一连数日都有些心神恍惚,咀嚼回味着其中的深意。

  他本以为此事会如细雨润物般,悄然进行,至少会有一段缓冲的时日。

  然而,他远远低估了周老太傅在岳麓书院、乃至整个湘江士林中的影响力,以及这位老人行事之果决。

  就在那次谈话后的第三日午后,王明远正在甲班课舍凝神听讲,忽见监院的郑教谕步履略显急促地走入,与授课的经义教谕低声耳语了几句。

  那位素来严肃的经义教谕脸上竟瞬间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诧,目光下意识地朝王明远的方向扫了一眼,虽很快收敛,但那瞬间的异样已足以让敏锐的同窗察觉。

  课舍内原本凝神贯注的气氛,顿时泛起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

  紧接着,不到半日功夫,一个如同巨石投湖的消息,便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书院,从山长、教谕到最普通的杂役,从甲班翘楚到丙班末学,无人不在议论:

  致仕归隐的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周时雍周老大人,竟正式放出风声,收原乙班,现已升入甲班的学子王明远为记名弟子!

  消息传开,整个岳麓书院瞬间哗然!

  要知道,周老太傅名满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但其择徒之严苛亦是出了名的。

  正式入室的亲传弟子寥寥无几,且多为早已名动一方的才俊或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如今他虽致仕隐居书院,但其地位超然,能得他偶尔讲学点拨已是莫大荣幸,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想得他一丝青睐而不可得。

  如今,他竟主动收了一个年仅十二、入院尚不足一年的年轻秀才为记名弟子?!

  这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

  一时间,书院各处,茶余饭后,廊下斋舍,甚至食肆灶旁,处处都能听到压低的、充满各种情绪的议论声。

  “真的假的?周老大人收徒了?还是那个王明远?”

  “千真万确!监院那边都传遍了!说是老大人亲口所言!”

  “王明远?是那个书法极好、算学被老大人盛赞、年前还拿了乙班头名膏火银的王仲默?”

  “除了他还有谁!我的天,这可是天大的造化啊!”

  “记名弟子也是弟子啊!有了这层身份,日后科举仕途…啧啧,简直不敢想!”

  “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能入周老法眼?”

  羡慕、惊叹、好奇、探究…种种目光如同实质般聚焦到王明远身上。

首节 上一节 133/1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唐:从武惠妃马奴到篡唐新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