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误入皇后聊天群,娘娘求放过 第64节

  她引着江祈年来到一处临水的敞轩落座,轩外小溪潺潺,几竿翠竹摇曳生姿。

  侍女奉上刚沏好的碧螺春,茶香氤氲。

  徐佛亲自执壶为江祈年斟茶,动作优雅从容。

  “江公子一路辛苦,寒舍简陋,唯清茶尚可待客。”

  “徐大家客气了。”

  江祈年浅啜一口,赞道:“临水品茶,还有美人相伴,此乃美事。”

  听到这话,徐佛眸子里闪过了一丝意外。

  她从前接触之人,大多都是附庸风雅、虚与委蛇,或是贪图美色之人。

  然而江祈年却如此坦荡的称赞,眸子却十分清亮,没有那些恶心的光芒,实在特别。

  “公子在秦淮河畔一句‘笙歌曼舞遮不住,城外流民啼饥寒’,真乃振聋发聩。”

  徐佛受到坦荡气氛的影响,也是轻叹一声。

  她眉宇间染上忧色:“听闻近日京城剧变,新皇登基,魏公公失势,依公子来看将来形势会如何发展......”

  听到这话,江祈年眸子轻闪,大概明白了徐佛在担忧什么了。

  无非是天下动乱,王朝末年罢了。

  毕竟,像她这等女子,在乱世之中便如同无根浮萍一般,朝不保夕。

  “夫人倒是消息灵通。”

  江祈年点头:“近来京中的确发生了大事,先帝驾崩,信王朱由检在英国公的护持下成功登基,改元崇祯,不过天高皇帝远,江南似乎暂时没受多大影响,一派歌舞升平。”

  听到这一番后,徐佛心中一凛,知道眼前这青年的确如自己所想一般,来历不凡,竟然连这些细节都知道这么清楚。

  “先生慎言,陛下既然已经登基,那便不可直呼其名......”

  江祈年点点头,没怎么在意。

  对于古人来说直呼皇帝大名的确是重罪,只不过他来自后世,对于皇权并没有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敬畏。

  话题渐开,徐佛谈吐不凡。

  江祈年发现她不仅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言语间更透露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她谈及江南丝市价格的波动,商帮之间的倾轧,官府的层层盘剥等,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如今这江南......”

  徐佛拨弄了一下香炉里的灰,语气带着一丝沉重:“表面花团锦簇,实则危机暗藏,水患频繁,丝价不稳,官府催科急如星火,更有那等豪强,勾结胥吏,强买强卖,侵吞小户生计。妾身这归家院,看似超然,却也如浮萍,需得时时留意风向。”

  她话锋一转,看向江祈年,目光锐利了几分:“公子气度非凡,见识广博,不知有何高见?”

  “高见不敢当。”

  江祈年摇摇头:“这些不过是癣疥之疾罢了,大明之所以会变成如此,在于万历长期怠政导致党争不息,还有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失衡,甚至......”

  他顿了顿,还是继续说道:“还碰上了小冰河期,引发了各种天灾,关外有强族崛起,虎视眈眈......”

  徐佛听得美目圆睁,手中的茶杯都忘了放下。

  她接触过无数才子名士,或清谈玄理,或吟风弄月,或热衷功名,却从未有人看的如此广、如此深。

  “公子高论,真如醍醐灌顶!”

  徐佛放下茶杯,目光灼灼地盯着江祈年:“初见时,妾身便觉公子见识超凡,气度绝伦,不似此间浮华中人。方才公子一言,虽有些放肆,但角度新奇,眼界广袤,更是令妾身如醍醐灌顶......”

  说着,她小心试探道:“敢问公子......究竟是何方高人?”

  她是真的十分好奇。

  初见时,她就感觉江祈年有种超出这个世界的出尘之感,此番言论后,这种感觉更加深刻了。

  江祈年闻言,眸子里闪过一丝深思:“不过一介旅人罢了......或许也想留下点痕迹。”

  徐佛顿觉江祈年更加飘渺,明明就在身前,但两人仿佛隔了无数距离。

  不过,她也知趣地不再追问。

  茶过三巡,徐佛起身道:“园中景致尚可一观,妾身陪公子走走?也看看那些不成器的丫头们可有长进。”

  江祈年欣然应允。

  徐佛引他穿过回廊,来到一处临水的书斋。

  还未走近,便听到一阵清越悠扬的古筝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如珠落玉盘,技法虽显稚嫩,但旋律中竟透着一股难言的灵气。

  步入书斋,只见几个年龄不一的女孩子正在习艺。

  有的抚琴,有的临帖,有的对弈。

  徐佛轻声道:“这些都是妾身收留或买下的孤女,资质尚可,教她们些诗书琴画,若能学有所成,将来或可觅得一二良人,做个清客,或是被哪家高门聘为西席,总好过流落街头,身似浮萍。”

  江祈年目光扫过,被窗边一个执笔习字的小女孩吸引住了。

  “那是杨爱。”

  徐佛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语气带着明显的赞许,“这孩子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尤爱诗词书画。上月教她王摩诘的五言,她竟能依韵和出几句,虽平仄未工,意境却已有三分超脱稚气的灵秀。”

  江祈年眉头微挑。

  他自从在金陵遇到徐佛后,就仔细回忆了一下柳如是的生平。

  记得她在年幼时,好像就叫杨爱。

  所以......眼前这个小女孩儿就是幼年柳如是了?

  江祈年细看了几眼,发现她年纪虽小,但眉眼间却已初露秀色,尤其一双眸子,清澈明亮,透着远超同龄人的沉静与专注。

  “看来公子也比较看好她?”

  ......也?

  江祈年敏锐的抓住了关键。

第86章 使用家园拓展令

  书斋内,琴音袅袅,墨香淡淡。

  徐佛语气带着欣赏,同时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这孩子确实招人喜欢,不止公子您,前些日子,致仕回乡的周道登周老大人也曾光临寒舍,听了几曲,观了书画,他对杨爱这丫头也是颇为留意,赞其‘灵秀天成,他日必非池中之物’,言语间颇有怜惜之意。”

  “果然是他......”

  江祈年眉头微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关于这位东林党人的历史记载。

  历史上,正是周道登这个年近花甲、致仕在家的原礼部侍郎看中柳如是,将其带回府中,名义上收为养女,实则不久后便纳为侍妾!

  一个不到十岁的女童,被一个比其祖父还大的老官僚纳入房中......

  这个所谓清流的老者,所作所为简直禽兽不如。

  据史载“如是幼养于吴江周氏,为宠姬。年最稚,明慧无比,主人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艺,以是为群妾忌。独周母以其善于趋奉,爱怜之。”

  这哪里是“喜爱”?

  分明是仗着权势对稚嫩花朵的摧残!

  江祈年心中暗骂,面上却依旧维持着得体的平静,只是眼神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寒意。

  这乱世,连幼女都难逃被觊觎的命运,所谓风雅,不过是龌龊的遮羞布。

  事实上,后来柳如是因为太受宠,被众妾诬陷与仆人私通。

  周道登这老匹夫还想杀了她,但因他的母亲的求情,便将她卖作娼妓。

  这才开启了她那虽才情绝世却波折坎坷的一生。

  “徐夫人如何看待此事?”

  江祈年不动声色地问道。

  徐佛叹了口气:“这孩子天资聪颖,若跟了周大人,也能得名师指点,或许......或许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吧......”

  听到这话,江祈年眸子微眯。

  一个即将入京、重获圣眷的老臣,带走一个乐籍小丫头,对归家院而言,既是不敢也不能拒绝的“荣幸”,也是一种现实的无奈。

  “好去处吗?”

  江祈年语气听不出褒贬。

  他将目光从柳如是身上收回,转向徐佛,目光灼灼道:“徐夫人真这么想?”

  “我......”

  徐佛语气一滞,不敢对视。

  她撇过头去,轻叹一声,带着几分无奈:“周老大人是东林前辈,门生故旧遍天下,如今虽致仕,在江南士林中声望犹在......”

  “而且新皇登基,周老可能再次被重新启用,他既开了口,妾身......”

  她没再说下去,只是微微摇头,那份身不由己的苦涩不言而喻。

  归家院再清雅,终究是风月之地,是依附于这世道的浮萍。

  江祈年淡淡道:“既如此,夫人不必忧心,我自有计较。”

  说着,他又看了一眼柳如是。

  她似乎感受到这注视,抬起头,清澈如水的眼眸带着一丝孩童的羞涩,随即又迅速低下头,继续专注地临摹字帖。

  “江南丝竹虽好,看久了也有些寡淡。”

  江祈年开口道:“徐夫人,在下略感疲惫,想寻一清静处稍作歇息。”

  “当然,早已为公子备好了静室,请随我来。”

  徐佛引着他离开书斋,走向一处更为僻静的院落。

  进入院落后,江祈年突然道:“徐夫人,以后在我面前不必有那么多试探。”

  闻言,正要离去的徐佛身形一滞,眸子里闪过了一丝惊讶与慌张。

  最终她叹了口气,颔首道:“妾身明白了。”

  见徐佛离去,江祈年摇了摇头,也是有些理解她的难处。

首节 上一节 64/2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