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第546节
张彦是穿越过来的人。中国延续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中,历经了多少个朝代,每个朝代,都会有兴衰,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很了不起,但是后代呢?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伟大?
在张彦看来,这种封建的君主制度,要不得。他可不希望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被他的子孙给败坏了。
所以,必须在源头做出决断,首先确立合适的政治体制,才能使得国家走的越来越远。
这一阵子,张彦看了不少先秦的书籍,再加上对历史的了解,他倒是很喜欢尧舜禹时候的禅让制,即首领必须要是一位有能力的贤臣。
不过,现在再恢复古制。并且废除皇帝制度,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因为皇帝制度已经存在多年,封建思想也是根深蒂固,老子传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种世袭的制度,也是根深蒂固。
所以,张彦在参考中外各种政治体制的时候,最终选择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即保留皇帝制度,但是皇帝的权力应该得到限制,天下不是你皇帝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是国家的象征,但是权力却不能全部给你,权力要得到限制。
根据张彦所写的改革手册,其中明确的规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世袭的,但是皇帝的权力会得到应有的限制。
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所有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在内阁手中,由丞相总领内阁,内阁成员由丞相,尚书台的六部尚书,都察院的都御史,以及大理寺卿一共九人组成。
根据手册所规定,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在内阁手中,丞相负责总领内阁,所有国家大事,均有内阁成员举手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做出最终决定。但是丞相却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其余八个内阁成员意见一致时,只要丞相投出反对票,则这件事就算不通过。同时,被丞相一票否决的事情,就会自动提交给皇帝来做出决定,内阁将无权再决定此事,而且每次内阁会议,皇帝必须在场,否则即便是举行过的内阁会议,也视为无效,而通过的公文,必须要加盖上丞相的私人章,以及皇帝的玉玺,才视为最终通过。
在内阁之下设立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三个机构,尚书台是行政机构,都察院是监察机构,大理寺是立法机构,三大机构权力相等,但却又互不从属,而内阁虽然高于尚书台、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却没有权力进行干涉三大机构的内部事情。
尚书台设有六部,即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吏部、户部,每部各设尚书令一人,侍郎两人,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分管每部里的事物。
都察院由都御史统领,都御史以下,更有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佥都御史,除此之外,都察院还在各州设立监察御史一人,负责监察各州官员的情况。
大理寺则由大理寺卿统领,其下设有大理寺少卿两人,大理寺正四人,大理寺推丞四人,大理寺断丞六人,大理寺主簿六人,大理寺司直八人,大理寺评事每州各设一人。
这样的设立,基本上削弱了皇权,以及个人权利的膨胀,将行政、监察、司法三大权力有效的区分开来,其下州牧、太守、县令等官职不变。另外,张彦还将三公变成了虚职,只是地位的象征,不再享有任何权力,基本上是正式废除了三公的权力。
除此之外,张彦在军队的也有所改革,明确的将官职和军衔分开,并且严格的制定出了一系列军衔,作为激烈将士杀敌的热情。
第一等军衔为帅,分别为大元帅,元帅,少帅。第二等军衔为将,分别为上将,中将,少将。第三等军衔为校,分别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等军衔为尉,分别为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等军衔为士,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等军衔为兵,分别为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
军队里的官职也进行等级划分,第一等为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第二等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这七位将军分别负责统领京畿里的兵马,即中央军。
第三等为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负责统管驻守在地方上的军队。
第四等为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属于第三等的佐将。
第五等为各个名号的将军,再往下则是副将、中郎将、参将、校尉、都尉、军司马、佐军司马、屯长、副屯长、队长、副队长,这样一来,就等于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军队里的官职。
不论是政治体制上的改革,还是官职和军衔的分开,这次继续沿用九品官制度。正式规定丞相、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太傅为一品官,其中,只有丞相、大将军为实权的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太傅都是虚职,只是一种荣耀的象征,俸禄每人每月月三百五十斛。
大理寺卿、都御史则为从一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八十斛。
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则为正二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二十斛。
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佥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以及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都为从二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斛。
六部郎中、大理寺推丞、大理寺断丞、大理寺主簿、大理寺司直、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都为正三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八十斛。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大理寺的评事,六部员外郎,以及各个杂号将军,都为从三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七十斛。
再往下,则以此类推。而对于地方官,张彦规定各州州牧为正二品官员,太守为正四品官员,县令为七品官员。
这样一来,张彦大大的消减了官员俸禄的支出,以及高俸禄官员的人数,将高级官员维持在少数之内。
良久良久,张昭、陈群、王朗、顾雍、董昭等人才真正的看明白改革手册里面的用意,只不过有,他们对于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而且他们也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要削弱皇权的,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这样一来,众人也都能够从这改革的体制中看得出来,张彦并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他居然不想当皇帝?
“诸位大人,你们都看完了,对于这份改革的方案,你们都有什么建议?”张彦放下手中的香茗,问道。
张昭首先说道:“燕王殿下,这份改革的方案很详细,不过我等却不敢苟同,这样一来,权力就过于分散,会不会引起动乱?而且军队再次改革,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将士们的积极性呢?以前一个队长是六品官,现在被将为了从九品,而且俸禄也大大的减少了,属下只是担心,军心会渐渐变乱。”
王朗道:“属下也有这种担心,如今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交州的士燮,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康,甚至还有羌、鲜卑、匈奴、乌桓以及西域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天下未定,如果我们把改革操之过急,会不会再次引发动乱?”
第47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1)
张彦斩钉截铁的说道:“如今天下局势已定,那些跳梁小丑,根本不足为虑,如今国库入不敷出,改革势在必行!”
众人听了以后,都是一番面面相觑,他们都早已经适应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如果突然间更改了过来,只怕很大程度上会适应不了,而且权力过于分散,官阶也会相应变低,对于他们这些手握朝中重权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张彦说的都是实情,之前国库空虚,是张彦靠着卖官鬻爵赚来了不少钱,这才填满了国库,但是随着用钱的地方增加,加上张彦在平定凉州的时候所用到的钱财,国库是入不敷出。
而且赋税都是一年上缴一次,如果国库里面剩余的钱财无法支撑到明年二月份,那么朝廷将会面临发不出俸禄的尴尬境地。
大厅内的这几个大臣,都是张彦可以推心置腹的大臣,几个人都沉默不语。
“怎么?你们都哑巴了?这份改革的方案,本王写的很详细,你们要是有什么意见的话,都尽管提出来,千万别藏着掖着。”张彦道。
这时,大司农陈群开口说道:“改革势在必行,燕王的改革方案写的也很详细,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看的懂。但是属下有一句话想问燕王,还希望燕王能够予以回答。”
“长文,你有什么话,就尽管问吧!”
陈群道:“其实,我们这些人对改革并没有多少意见,但是在改革方案中。燕王殿下明确的写道要限制皇权。属下以为。皇权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把皇权给限制住了,把权力分别交到不同的人手里,这无异于是在限制燕王你自己的权力啊,如今大汉早已经名存实亡,朝廷是在燕王的带领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些诸位大臣都清楚的事情。而且诸位大臣都盼望着燕王代汉称帝的时刻,可燕王殿下这样一改革,明明是在限制皇权,难道燕王就不想当皇帝?”
其他人也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张彦,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成为开国的功臣,比什么都重要。
张彦直截了当的说道:“实话跟你们说吧,本王不想当皇帝,本王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再说。当皇帝又有什么好的?权力?女人?金钱?这些本王都有,而且现在本王也跟皇帝差不多。只是名义上没有过户而已。本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皇权,当皇权被限制住以后,皇帝就形同一个傀儡,这样一来,就没人愿意再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了。这大汉,是姓刘的打下来的,是刘氏的基业,以后,还是刘氏的,本王绝对不会将他夺过来。而且本王能够异姓封王,已经是破天荒的了,子孙也可以世袭,可谓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如果本王当了皇帝,本王可以保证自己的儿子会成为一代明君,可是孙子辈本王却管不住了,等本王百年之后,我的儿子百年之后,谁知道我的孙子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是一代明君?如果是昏君的话,那本王的一世英名,岂不是都要毁在我孙子的手里了?而且,本王也会逐渐变老,人越老,就越糊涂,汉武帝英雄盖世,是一代了不起的帝王,可是你们看看他晚年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这种改革是非常适合的,而且有能者居之,所有人才都会充分的展现出他的才华,充分的得到利用,再也不用为勾心斗角,图谋不轨而费尽心机了,把心思全都用在对国家的治理以及自身的职责上面,岂不是很好吗?”
众人听完之后,自信的品了品其中的意思,似乎也真的是那么回事。只是,他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以前是皇帝说的算,如果改革后,真的实行这种体制,那就不是一个人说的算了,而是大家说的算,不仅削弱了皇权,还大大的增加了朝臣的说话的权力,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内阁的决定,似乎更加民主了。
当然,民主这个词他们是不会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在他们心里,这个词确实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心理。
张彦接着说道:“而且,每个官员都有一定的任职期限,在任期间,如果表现的非常优异,非常称职,就可以继续连任,如果并不称职的话,那么只好调任,或者贬谪。这样一来,你们人人都有机会来做内阁里的丞相,来决定国家的大事。当然,除此之外,将来,我还准备搞一个议会,专门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负责提出建议,监督在职官员,议员并不参政,却可以对政务提出合理的建议……说的都有些远了,这些都是后话,以后再慢慢告诉你们,现在当务之急,是应该先着手实施改革的计划,自上而下的改革,先从自我做起,你们觉得呢?”
众人再次听完张彦的这一番话,心中似乎都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了,而且张彦将行政、监察、立法三大机构的权力分开来运作,似乎每一个位置都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将来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决定国家的未来。
在张彦看来,这种封建的君主制度,要不得。他可不希望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终被他的子孙给败坏了。
所以,必须在源头做出决断,首先确立合适的政治体制,才能使得国家走的越来越远。
这一阵子,张彦看了不少先秦的书籍,再加上对历史的了解,他倒是很喜欢尧舜禹时候的禅让制,即首领必须要是一位有能力的贤臣。
不过,现在再恢复古制。并且废除皇帝制度,已经是不太可能了。因为皇帝制度已经存在多年,封建思想也是根深蒂固,老子传儿子,儿子再传儿子,这种世袭的制度,也是根深蒂固。
所以,张彦在参考中外各种政治体制的时候,最终选择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即保留皇帝制度,但是皇帝的权力应该得到限制,天下不是你皇帝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是国家的象征,但是权力却不能全部给你,权力要得到限制。
根据张彦所写的改革手册,其中明确的规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世袭的,但是皇帝的权力会得到应有的限制。
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所有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在内阁手中,由丞相总领内阁,内阁成员由丞相,尚书台的六部尚书,都察院的都御史,以及大理寺卿一共九人组成。
根据手册所规定,国家大事的决定权都在内阁手中,丞相负责总领内阁,所有国家大事,均有内阁成员举手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做出最终决定。但是丞相却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其余八个内阁成员意见一致时,只要丞相投出反对票,则这件事就算不通过。同时,被丞相一票否决的事情,就会自动提交给皇帝来做出决定,内阁将无权再决定此事,而且每次内阁会议,皇帝必须在场,否则即便是举行过的内阁会议,也视为无效,而通过的公文,必须要加盖上丞相的私人章,以及皇帝的玉玺,才视为最终通过。
在内阁之下设立尚书台,都察院、大理寺三个机构,尚书台是行政机构,都察院是监察机构,大理寺是立法机构,三大机构权力相等,但却又互不从属,而内阁虽然高于尚书台、都察院以及大理寺,却没有权力进行干涉三大机构的内部事情。
尚书台设有六部,即即工部、刑部、礼部、兵部、吏部、户部,每部各设尚书令一人,侍郎两人,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分管每部里的事物。
都察院由都御史统领,都御史以下,更有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佥都御史,除此之外,都察院还在各州设立监察御史一人,负责监察各州官员的情况。
大理寺则由大理寺卿统领,其下设有大理寺少卿两人,大理寺正四人,大理寺推丞四人,大理寺断丞六人,大理寺主簿六人,大理寺司直八人,大理寺评事每州各设一人。
这样的设立,基本上削弱了皇权,以及个人权利的膨胀,将行政、监察、司法三大权力有效的区分开来,其下州牧、太守、县令等官职不变。另外,张彦还将三公变成了虚职,只是地位的象征,不再享有任何权力,基本上是正式废除了三公的权力。
除此之外,张彦在军队的也有所改革,明确的将官职和军衔分开,并且严格的制定出了一系列军衔,作为激烈将士杀敌的热情。
第一等军衔为帅,分别为大元帅,元帅,少帅。第二等军衔为将,分别为上将,中将,少将。第三等军衔为校,分别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第四等军衔为尉,分别为上尉,中尉、少尉。第五等军衔为士,分别为上士,中士,下士。第六等军衔为兵,分别为上等兵,中等兵,下等兵。
军队里的官职也进行等级划分,第一等为大将军,总领全国兵马,第二等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这七位将军分别负责统领京畿里的兵马,即中央军。
第三等为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负责统管驻守在地方上的军队。
第四等为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属于第三等的佐将。
第五等为各个名号的将军,再往下则是副将、中郎将、参将、校尉、都尉、军司马、佐军司马、屯长、副屯长、队长、副队长,这样一来,就等于无形中大大降低了军队里的官职。
不论是政治体制上的改革,还是官职和军衔的分开,这次继续沿用九品官制度。正式规定丞相、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太傅为一品官,其中,只有丞相、大将军为实权的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太傅都是虚职,只是一种荣耀的象征,俸禄每人每月月三百五十斛。
大理寺卿、都御史则为从一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八十斛。
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则为正二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二十斛。
刑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佥都御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正、以及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都为从二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一百斛。
六部郎中、大理寺推丞、大理寺断丞、大理寺主簿、大理寺司直、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都为正三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八十斛。
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大理寺的评事,六部员外郎,以及各个杂号将军,都为从三品官员,俸禄每人每月七十斛。
再往下,则以此类推。而对于地方官,张彦规定各州州牧为正二品官员,太守为正四品官员,县令为七品官员。
这样一来,张彦大大的消减了官员俸禄的支出,以及高俸禄官员的人数,将高级官员维持在少数之内。
良久良久,张昭、陈群、王朗、顾雍、董昭等人才真正的看明白改革手册里面的用意,只不过有,他们对于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太大的信心,而且他们也还是头一次听说有人要削弱皇权的,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这样一来,众人也都能够从这改革的体制中看得出来,张彦并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他居然不想当皇帝?
“诸位大人,你们都看完了,对于这份改革的方案,你们都有什么建议?”张彦放下手中的香茗,问道。
张昭首先说道:“燕王殿下,这份改革的方案很详细,不过我等却不敢苟同,这样一来,权力就过于分散,会不会引起动乱?而且军队再次改革,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将士们的积极性呢?以前一个队长是六品官,现在被将为了从九品,而且俸禄也大大的减少了,属下只是担心,军心会渐渐变乱。”
王朗道:“属下也有这种担心,如今江东的孙权,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交州的士燮,汉中的张鲁,辽东的公孙康,甚至还有羌、鲜卑、匈奴、乌桓以及西域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天下未定,如果我们把改革操之过急,会不会再次引发动乱?”
第474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1)
张彦斩钉截铁的说道:“如今天下局势已定,那些跳梁小丑,根本不足为虑,如今国库入不敷出,改革势在必行!”
众人听了以后,都是一番面面相觑,他们都早已经适应了三公九卿的制度,如果突然间更改了过来,只怕很大程度上会适应不了,而且权力过于分散,官阶也会相应变低,对于他们这些手握朝中重权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张彦说的都是实情,之前国库空虚,是张彦靠着卖官鬻爵赚来了不少钱,这才填满了国库,但是随着用钱的地方增加,加上张彦在平定凉州的时候所用到的钱财,国库是入不敷出。
而且赋税都是一年上缴一次,如果国库里面剩余的钱财无法支撑到明年二月份,那么朝廷将会面临发不出俸禄的尴尬境地。
大厅内的这几个大臣,都是张彦可以推心置腹的大臣,几个人都沉默不语。
“怎么?你们都哑巴了?这份改革的方案,本王写的很详细,你们要是有什么意见的话,都尽管提出来,千万别藏着掖着。”张彦道。
这时,大司农陈群开口说道:“改革势在必行,燕王的改革方案写的也很详细,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看的懂。但是属下有一句话想问燕王,还希望燕王能够予以回答。”
“长文,你有什么话,就尽管问吧!”
陈群道:“其实,我们这些人对改革并没有多少意见,但是在改革方案中。燕王殿下明确的写道要限制皇权。属下以为。皇权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把皇权给限制住了,把权力分别交到不同的人手里,这无异于是在限制燕王你自己的权力啊,如今大汉早已经名存实亡,朝廷是在燕王的带领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些诸位大臣都清楚的事情。而且诸位大臣都盼望着燕王代汉称帝的时刻,可燕王殿下这样一改革,明明是在限制皇权,难道燕王就不想当皇帝?”
其他人也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张彦,这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能够成为开国的功臣,比什么都重要。
张彦直截了当的说道:“实话跟你们说吧,本王不想当皇帝,本王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被逼出来的。再说。当皇帝又有什么好的?权力?女人?金钱?这些本王都有,而且现在本王也跟皇帝差不多。只是名义上没有过户而已。本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皇权,当皇权被限制住以后,皇帝就形同一个傀儡,这样一来,就没人愿意再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了。这大汉,是姓刘的打下来的,是刘氏的基业,以后,还是刘氏的,本王绝对不会将他夺过来。而且本王能够异姓封王,已经是破天荒的了,子孙也可以世袭,可谓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如果本王当了皇帝,本王可以保证自己的儿子会成为一代明君,可是孙子辈本王却管不住了,等本王百年之后,我的儿子百年之后,谁知道我的孙子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不会是一代明君?如果是昏君的话,那本王的一世英名,岂不是都要毁在我孙子的手里了?而且,本王也会逐渐变老,人越老,就越糊涂,汉武帝英雄盖世,是一代了不起的帝王,可是你们看看他晚年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所以,我觉得这种改革是非常适合的,而且有能者居之,所有人才都会充分的展现出他的才华,充分的得到利用,再也不用为勾心斗角,图谋不轨而费尽心机了,把心思全都用在对国家的治理以及自身的职责上面,岂不是很好吗?”
众人听完之后,自信的品了品其中的意思,似乎也真的是那么回事。只是,他们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以前是皇帝说的算,如果改革后,真的实行这种体制,那就不是一个人说的算了,而是大家说的算,不仅削弱了皇权,还大大的增加了朝臣的说话的权力,国家大事都取决于内阁的决定,似乎更加民主了。
当然,民主这个词他们是不会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在他们心里,这个词确实可以用来形容他们的心理。
张彦接着说道:“而且,每个官员都有一定的任职期限,在任期间,如果表现的非常优异,非常称职,就可以继续连任,如果并不称职的话,那么只好调任,或者贬谪。这样一来,你们人人都有机会来做内阁里的丞相,来决定国家的大事。当然,除此之外,将来,我还准备搞一个议会,专门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负责提出建议,监督在职官员,议员并不参政,却可以对政务提出合理的建议……说的都有些远了,这些都是后话,以后再慢慢告诉你们,现在当务之急,是应该先着手实施改革的计划,自上而下的改革,先从自我做起,你们觉得呢?”
众人再次听完张彦的这一番话,心中似乎都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了,而且张彦将行政、监察、立法三大机构的权力分开来运作,似乎每一个位置都是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将来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够决定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