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第867节
“祝融夫人虽然被俘,但是这个方法未必就能够让叛军束手就擒,大都督和诸位将军在这里平叛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难道对叛军的心里还没有摸透吗?如果明天我军这样做的话,非但打击不了叛军的士气,反而会适得其反,让敌军同仇敌忾,到时候恐怕一两年之内,就别想平叛南中的叛乱了。”诸葛亮道。
其余人想要说话,却被张辽举手示意拦住,他皱着眉头,直截了当的问道:“那依军师之见,我军该如何处置祝融夫人?”
“把祝融夫人放了!”诸葛亮轻描淡写的说道。
第821章 燕王手书
诸葛亮此话一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无比,好不容易抓到的一条大鱼,怎么可能就怎么轻而易举的放了呢?
“诸葛军师!你是摄政王亲自指派过来的军师,并有监军之权,摄政王在给我的书信中也曾特意嘱咐过,让本都督尽可能的配合你,多听听你的意见。可如今,你却想出如此的一个馊主意来,你对得起摄政王对你的信任吗?你的这个建议,请恕本都督不能苟同!诸葛军师一路辛苦,还是先回去休息吧!”张辽非常生气的说道。
其余一干人等也都是一阵冷笑,心里面却觉得这个军师实在是不怎么样,都在暗中想象,摄政王为什么要派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来到这里。
诸葛亮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见他们的眼神里都对自己充满了不屑和轻视,他只是嘴角上微微上扬,便再次对张辽说道:“大都督,你率领众位将军在此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吧?这一个多月以来,你们可曾前进半步?”
张辽皱起了眉头,内心不悦的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在讽刺本都督吗?”
“孔明不敢!孔明只是在想,大都督率领大军前来平叛,已经差不多快半年了吧,可是到现在还没有把南中叛乱完全平定下来,大都督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诸葛亮道。
甘宁在一旁突然咆哮道:“这还能是为什么?南中地处偏远,道路崎岖坎坷,叛军又据险而守。加上这里瘴气弥漫。多亏了大都督指挥有方。我们才得以攻到此地,若不是盘蛇谷易守难攻,叛军又派遣了重兵防守,我们早就杀到叛军的老巢了。”
诸葛亮看了甘宁一眼,问道:“这位将军是……”
“右将军甘宁!”甘宁没好气的回答道。
“原来是甘将军啊,失敬失敬!”诸葛亮连忙拜道,“恰才听甘将军所言,似乎这么久还没有平定叛乱。都是因为外部原因,对吧?”
“难道不是吗?”甘宁反驳道,“我军兵强马壮,将士们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如此强兵,若不是因为深入不毛之地,地形不熟悉,这场战争又怎么会拖的那么久?如果是在平原上,我们早就杀的他们片甲不留了!”
诸葛亮呵呵笑道:“甘将军此言。孔明倒是不敢认同。孔明倒是觉得,虽然地形地貌有些影响。但却不是最主要的。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军从一开始就在走错路,只想着用武力来征服他们,却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自己心悦诚服的前来归降!”
“哼!说的倒是轻巧,如果我们不采取武力,叛军又怎么可能会产生畏惧的心里,从而归降我们呢?”甘宁冷笑道。
张辽似乎听出了言外之意,便问道:“那以军师之见,我军如果不采取武力的话,那又该怎么样平定叛乱呢?”
诸葛亮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人性本善,我相信这里的百姓,平时的时候都是友善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你们可有谁曾想过,这些人叛军,为什么一定要冒着掉脑袋,甚至是灭族的危险还要造反呢?”
“造反还需要理由吗?”甘宁冷笑道。
诸葛亮道:“造反不需要理由吗?没有理由,他们为何会造反?甘将军,如果哪一天你突然造反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你的原因和理由,否则的话,你为什么平白无故的会造反呢?”
“你说谁造反?你才造反呢!”甘宁没好气的说道。
“甘将军息怒,孔明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在一旁的徐晃一直若有所思的问道:“军师刚才说攻心为上,是什么意思?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南中的叛乱,我在来的路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南中种族混杂,要想一起造反,必须有一些很大的理由。我也具体的了解了一下,南中叛乱发生在我军还没有攻克蜀地之前,这也就是说,他们的叛乱,最初只是南中各郡太守不愿意服从张飞的管辖而已,但后来却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让这场叛乱演变成了南中各种族和汉人之间的战争,这个罪魁祸首的人就是现在的叛军首领孟获!”诸葛亮道。
徐晃接着话茬说道:“正因为如此,如今我们抓到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就等于有了可以要挟孟获的筹码,据悉,孟获非常疼爱他的妻子祝融夫人,而且祝融夫人的部族也是孟获的最大支持者,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救祝融夫人的,我们这个时候把祝融夫人亮出来,让他带领我们去攻打盘蛇谷的叛军防线,就是投鼠忌器,这样一来,叛军就会有所忌讳,我们或许就能够突破这道防线,然后杀入哀牢山,将叛军一举消灭!”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叛军有数十万之众,但真正叛乱的却只有那么一点人,我想大多数叛军都是受到了迷惑才跟随孟获一起叛乱的。就算我们可以借助祝融夫人杀败叛军,可那也只是一时的胜利而已,一旦我们从南中撤走了大军,南中地区肯定会再次反叛的。这种例子,在凉州便已有先例,凉州地区羌族和我大汉朝有百余年的争斗,一直到现在,还不算完事,南中地区民风淳朴,难道你们想借此一战,把南中地区变成第二个凉州吗?”
张辽问道:“那军师的意思是?”
诸葛亮道:“我的意思很简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俘虏其心,远比攻城占地要来的长远一些。只要能够让叛军心服口服,我军一旦平定了叛乱,南中地区将会获得一个相对长久的稳定,长久治安。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只怕做起来就难了。”甘宁冷笑了一声。说道。
诸葛亮道:“放了祝融夫人,就是第一步!”
张辽听后,环视了一圈众人,见大家的眼神里充满了不信任,他自己也不敢随便做主,但他见诸葛亮一番胸有成竹的样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才好。
这时,诸葛亮突然开口说道:“大都督。摄政王派我前来,就是为了处理南中叛乱之事,而且让我行使监军的权力,平叛过程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我主持,还希望大都督予以配合。”
话音一落,诸葛亮便从怀中掏出了一封手书,然后交给了张辽。
张辽接过手术,打开之后,匆匆一览。眉头便紧锁了起来,信中的内容映入眼帘。却直插人心,让他不敢不配合诸葛亮。
原来,张彦担心诸葛亮年轻,压不住张辽等宿将,名义上让诸葛亮担任监军,军师,实际上已经将所有平叛大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当然,这种事情不能明着说出来,张彦还要顾及这些宿将的颜面。所以,张彦便以手书的形势,把其中利害全部写给了张辽,并且让张辽极力的配合诸葛亮,要对其言听计从。张彦相信,以张辽的聪明,绝对可以领悟到这封手书中的真实意思,还有自己的一片苦心。
张辽看完这封手书,手都有些打颤了,自己率众前来平叛已经快有半年了,却一直未能顺利的平定叛乱,虽然张彦信中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但让他极力的配合诸葛亮,并要对其言听计从,已经能够说明张彦对自己很不满意了。
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将手书塞进了自己的衣襟里面,贴身收藏,然后对诸位众将朗声说道:“从现在起,诸葛军师的话,就是我的话,你们都要听从,如果有谁胆敢不听从,就是在给我难堪!刚才诸葛军师说要放了祝融夫人,那就放了祝融夫人!魏延!”
魏延站了出来,抱拳道:“末将在!”
张辽吩咐道:“你去把祝融夫人给放了,按照军师的意思办!还有,从今天起,你就负责保护军师的安全,随时侍候其左右,军师但凡有什么安排,你都不能违抗,也无需前来禀告我,知道了吗?”
“末将……”魏延抬头看了一眼张辽,见张辽面色阴郁,不是很好,和那封手书出现之前完全是两个人,他也在猜测,那封手书里面到底写了什么,能让张辽忽然之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无论如何,这些事他都管不了,他只能听令形式,便抱拳道,“末将领命!”
在场的徐晃、甘宁、黄忠、文聘、吴懿等人都无不惊讶,这立场转变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但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大的可疑之处就是诸葛亮转交给张辽的那封手书。大家都在暗自猜测,那封手书里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张辽看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但是大家都没有人去问,似乎在刻意避开这个问题似得。
“可是大都督……”甘宁还有一些异议,忍不住开口说道。
可是他刚一开口,便被张辽给打住了,呵斥道:“本都督说的话是在放屁吗?这件事既然摄政王已经全部交给了诸葛军师来做,那么诸葛军师以后的安排,你们都要服从,不管出了什么事情,都是诸葛军师安排你们做的,你们只需要服从便是了!”
诸葛亮听出了张辽的言外之意,但也知道张辽心情不爽,那封手书是张彦在他临走前交给他的,让他到了南中,见了张辽之后,便将此手书转交给张辽,至于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看到张辽如此反差,他大概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心中暗暗的感激道:“摄政王对我如此信任,如果我不能尽快平定南中的叛乱,那就太对不起摄政王的信任了。”
第822章 巡查归来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柔和的春风的吹拂下,地面水已经渐渐展现出来了勃勃的生机,枯木逢春,发出了嫩芽,田地里的积雪消融,化成了雪水渗进了田间地头,绿油油的麦苗得到这股暖流的滋润,长得更加旺盛了,仿佛一夜之间,麦苗就疯长了一倍似得。
彭城郊外,一队骑士闲庭信步的走在官道上,观赏着官道两旁的美景,不时露出赞叹之色。
为首的一名骑士头戴通天冠,肩披一件紫貂皮大氅,内里穿着一件长袍,面目俊朗,目光深邃,大约三十岁出头,其身后跟着二十多名骑士,都是穿着黑色劲装,头戴却敌冠,腰中各悬着一口宝刀,肩膀上披着一件黑色的披风,紧紧的跟随在为首之人身后,每一个人都身强体壮,目光如烈,看上去十分的威武。
这为首之人的目光一直在四处打量着,冷峻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笑容,缓缓的说道:“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其余人想要说话,却被张辽举手示意拦住,他皱着眉头,直截了当的问道:“那依军师之见,我军该如何处置祝融夫人?”
“把祝融夫人放了!”诸葛亮轻描淡写的说道。
第821章 燕王手书
诸葛亮此话一出,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无比,好不容易抓到的一条大鱼,怎么可能就怎么轻而易举的放了呢?
“诸葛军师!你是摄政王亲自指派过来的军师,并有监军之权,摄政王在给我的书信中也曾特意嘱咐过,让本都督尽可能的配合你,多听听你的意见。可如今,你却想出如此的一个馊主意来,你对得起摄政王对你的信任吗?你的这个建议,请恕本都督不能苟同!诸葛军师一路辛苦,还是先回去休息吧!”张辽非常生气的说道。
其余一干人等也都是一阵冷笑,心里面却觉得这个军师实在是不怎么样,都在暗中想象,摄政王为什么要派这么一个毛头小子来到这里。
诸葛亮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见他们的眼神里都对自己充满了不屑和轻视,他只是嘴角上微微上扬,便再次对张辽说道:“大都督,你率领众位将军在此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吧?这一个多月以来,你们可曾前进半步?”
张辽皱起了眉头,内心不悦的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在讽刺本都督吗?”
“孔明不敢!孔明只是在想,大都督率领大军前来平叛,已经差不多快半年了吧,可是到现在还没有把南中叛乱完全平定下来,大都督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诸葛亮道。
甘宁在一旁突然咆哮道:“这还能是为什么?南中地处偏远,道路崎岖坎坷,叛军又据险而守。加上这里瘴气弥漫。多亏了大都督指挥有方。我们才得以攻到此地,若不是盘蛇谷易守难攻,叛军又派遣了重兵防守,我们早就杀到叛军的老巢了。”
诸葛亮看了甘宁一眼,问道:“这位将军是……”
“右将军甘宁!”甘宁没好气的回答道。
“原来是甘将军啊,失敬失敬!”诸葛亮连忙拜道,“恰才听甘将军所言,似乎这么久还没有平定叛乱。都是因为外部原因,对吧?”
“难道不是吗?”甘宁反驳道,“我军兵强马壮,将士们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如此强兵,若不是因为深入不毛之地,地形不熟悉,这场战争又怎么会拖的那么久?如果是在平原上,我们早就杀的他们片甲不留了!”
诸葛亮呵呵笑道:“甘将军此言。孔明倒是不敢认同。孔明倒是觉得,虽然地形地貌有些影响。但却不是最主要的。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军从一开始就在走错路,只想着用武力来征服他们,却没有仔细的考虑过,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自己心悦诚服的前来归降!”
“哼!说的倒是轻巧,如果我们不采取武力,叛军又怎么可能会产生畏惧的心里,从而归降我们呢?”甘宁冷笑道。
张辽似乎听出了言外之意,便问道:“那以军师之见,我军如果不采取武力的话,那又该怎么样平定叛乱呢?”
诸葛亮道:“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人性本善,我相信这里的百姓,平时的时候都是友善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你们可有谁曾想过,这些人叛军,为什么一定要冒着掉脑袋,甚至是灭族的危险还要造反呢?”
“造反还需要理由吗?”甘宁冷笑道。
诸葛亮道:“造反不需要理由吗?没有理由,他们为何会造反?甘将军,如果哪一天你突然造反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你的原因和理由,否则的话,你为什么平白无故的会造反呢?”
“你说谁造反?你才造反呢!”甘宁没好气的说道。
“甘将军息怒,孔明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在一旁的徐晃一直若有所思的问道:“军师刚才说攻心为上,是什么意思?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南中的叛乱,我在来的路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南中种族混杂,要想一起造反,必须有一些很大的理由。我也具体的了解了一下,南中叛乱发生在我军还没有攻克蜀地之前,这也就是说,他们的叛乱,最初只是南中各郡太守不愿意服从张飞的管辖而已,但后来却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让这场叛乱演变成了南中各种族和汉人之间的战争,这个罪魁祸首的人就是现在的叛军首领孟获!”诸葛亮道。
徐晃接着话茬说道:“正因为如此,如今我们抓到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就等于有了可以要挟孟获的筹码,据悉,孟获非常疼爱他的妻子祝融夫人,而且祝融夫人的部族也是孟获的最大支持者,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救祝融夫人的,我们这个时候把祝融夫人亮出来,让他带领我们去攻打盘蛇谷的叛军防线,就是投鼠忌器,这样一来,叛军就会有所忌讳,我们或许就能够突破这道防线,然后杀入哀牢山,将叛军一举消灭!”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道:“叛军有数十万之众,但真正叛乱的却只有那么一点人,我想大多数叛军都是受到了迷惑才跟随孟获一起叛乱的。就算我们可以借助祝融夫人杀败叛军,可那也只是一时的胜利而已,一旦我们从南中撤走了大军,南中地区肯定会再次反叛的。这种例子,在凉州便已有先例,凉州地区羌族和我大汉朝有百余年的争斗,一直到现在,还不算完事,南中地区民风淳朴,难道你们想借此一战,把南中地区变成第二个凉州吗?”
张辽问道:“那军师的意思是?”
诸葛亮道:“我的意思很简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俘虏其心,远比攻城占地要来的长远一些。只要能够让叛军心服口服,我军一旦平定了叛乱,南中地区将会获得一个相对长久的稳定,长久治安。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只怕做起来就难了。”甘宁冷笑了一声。说道。
诸葛亮道:“放了祝融夫人,就是第一步!”
张辽听后,环视了一圈众人,见大家的眼神里充满了不信任,他自己也不敢随便做主,但他见诸葛亮一番胸有成竹的样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才好。
这时,诸葛亮突然开口说道:“大都督。摄政王派我前来,就是为了处理南中叛乱之事,而且让我行使监军的权力,平叛过程中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我主持,还希望大都督予以配合。”
话音一落,诸葛亮便从怀中掏出了一封手书,然后交给了张辽。
张辽接过手术,打开之后,匆匆一览。眉头便紧锁了起来,信中的内容映入眼帘。却直插人心,让他不敢不配合诸葛亮。
原来,张彦担心诸葛亮年轻,压不住张辽等宿将,名义上让诸葛亮担任监军,军师,实际上已经将所有平叛大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诸葛亮。当然,这种事情不能明着说出来,张彦还要顾及这些宿将的颜面。所以,张彦便以手书的形势,把其中利害全部写给了张辽,并且让张辽极力的配合诸葛亮,要对其言听计从。张彦相信,以张辽的聪明,绝对可以领悟到这封手书中的真实意思,还有自己的一片苦心。
张辽看完这封手书,手都有些打颤了,自己率众前来平叛已经快有半年了,却一直未能顺利的平定叛乱,虽然张彦信中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但让他极力的配合诸葛亮,并要对其言听计从,已经能够说明张彦对自己很不满意了。
他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将手书塞进了自己的衣襟里面,贴身收藏,然后对诸位众将朗声说道:“从现在起,诸葛军师的话,就是我的话,你们都要听从,如果有谁胆敢不听从,就是在给我难堪!刚才诸葛军师说要放了祝融夫人,那就放了祝融夫人!魏延!”
魏延站了出来,抱拳道:“末将在!”
张辽吩咐道:“你去把祝融夫人给放了,按照军师的意思办!还有,从今天起,你就负责保护军师的安全,随时侍候其左右,军师但凡有什么安排,你都不能违抗,也无需前来禀告我,知道了吗?”
“末将……”魏延抬头看了一眼张辽,见张辽面色阴郁,不是很好,和那封手书出现之前完全是两个人,他也在猜测,那封手书里面到底写了什么,能让张辽忽然之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无论如何,这些事他都管不了,他只能听令形式,便抱拳道,“末将领命!”
在场的徐晃、甘宁、黄忠、文聘、吴懿等人都无不惊讶,这立场转变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但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大的可疑之处就是诸葛亮转交给张辽的那封手书。大家都在暗自猜测,那封手书里究竟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张辽看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但是大家都没有人去问,似乎在刻意避开这个问题似得。
“可是大都督……”甘宁还有一些异议,忍不住开口说道。
可是他刚一开口,便被张辽给打住了,呵斥道:“本都督说的话是在放屁吗?这件事既然摄政王已经全部交给了诸葛军师来做,那么诸葛军师以后的安排,你们都要服从,不管出了什么事情,都是诸葛军师安排你们做的,你们只需要服从便是了!”
诸葛亮听出了张辽的言外之意,但也知道张辽心情不爽,那封手书是张彦在他临走前交给他的,让他到了南中,见了张辽之后,便将此手书转交给张辽,至于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看到张辽如此反差,他大概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心中暗暗的感激道:“摄政王对我如此信任,如果我不能尽快平定南中的叛乱,那就太对不起摄政王的信任了。”
第822章 巡查归来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柔和的春风的吹拂下,地面水已经渐渐展现出来了勃勃的生机,枯木逢春,发出了嫩芽,田地里的积雪消融,化成了雪水渗进了田间地头,绿油油的麦苗得到这股暖流的滋润,长得更加旺盛了,仿佛一夜之间,麦苗就疯长了一倍似得。
彭城郊外,一队骑士闲庭信步的走在官道上,观赏着官道两旁的美景,不时露出赞叹之色。
为首的一名骑士头戴通天冠,肩披一件紫貂皮大氅,内里穿着一件长袍,面目俊朗,目光深邃,大约三十岁出头,其身后跟着二十多名骑士,都是穿着黑色劲装,头戴却敌冠,腰中各悬着一口宝刀,肩膀上披着一件黑色的披风,紧紧的跟随在为首之人身后,每一个人都身强体壮,目光如烈,看上去十分的威武。
这为首之人的目光一直在四处打量着,冷峻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笑容,缓缓的说道:“看来,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