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叫我威廉三世 第683节
1892年奥地利皇储弗朗茨·裴迪南大公乘坐该舰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此次的环球航行促使他对发展奥地利海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尽管他本人只是一名陆军军官。“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在以后的岁月中更多的角色是训练海军,主要任务为培养奥地利海军和保护奥地利在世界各国的商业利益及从事外事活动等。曾经在遥远的中国、埃及、印度和中东各国港口留下过它的身影。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西方八国联军打着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进攻天津。作为奥地利海军的显示力量,“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也加入进西方列强的东征行列中,伙同奥地利巡洋舰“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号”、炮舰“阿斯佩恩号”和“赞塔号”参加过对天津大沽口炮台的战斗,并向陆上派出陆战队士兵参加解救驻北京使馆的军事行动。战争结束后,该舰驻守天津。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上的军官阿瑟·冯·雅诺克少校还曾将中国的围棋带回国内,并在普拉海军基地的海军俱乐部里成立了全欧洲第一家围棋爱好者协会。1905年-1906年间,该舰经过整修和局部改装后长期在地中海水域驻扎。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地利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1914年6月24日,在欧洲的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突发事件-奥地利大公弗朗茨·裴迪南遇刺身亡。使得欧洲各国之间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关系顿时失控,纷纷积极备战,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当紧张的气息传到远东时,正停泊在山东芝罘港(今烟台市)预计将要访问日本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也赶紧终止访问的计划,积极的检修和补充煤水和弹药。7月初,该舰奉命北上来到天津的大沽口将驻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领馆的奥地利警卫部队(注:为奥地利驻中国殖民军【驻屯军】185名官兵,携带2门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奥制马克沁重机枪8挺。)搭载南下,7月22日抵达芝罘港。经过短暂逗留于同月27日来到青岛。其他部分奥地利官兵则乘坐火车转道来青。此次奥地利军队是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在得到奥军统帅部的指令后,汇集青岛参加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
1914年8月1日,欧战爆发,8月23日中午时分,日本政府对德国宣战,青岛保卫战打响。
在青岛日德战争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表现英勇。尽管在战争初期,该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但是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的北上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前沿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的生命结束了,奥地利海军舰队也从此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永远离开了海洋,成为了历史的名词。至于这艘有着传奇色彩的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最终在遥远的青岛找到了自己的最后归宿。据说它的巨大身躯至今还静躺在35米深的海底下,作为历史的见证无言的向过往的船舶诉说着90多年前那段极为惨烈的往事。
海因里希(1862-1929)
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书中音译为海德里希)(1862-1929)是威廉二世最小的弟弟,一战之前就是海军的一名指挥官,但战争期间没有值得注意的表现。
自1877年以来,海因里希亲王就担任海军官员,他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名誉上的海军军官,而且在1906-1909年德国公海舰队的发展过程中赢得了他的那些贵族同行们的尊敬。
但在1909年,由于反对海军大臣帝尔皮茨要把德国海军发展成同英国对等位置的激进的政策,他的海军生涯因此走到了终点。
由于海因里希与德皇的关系,他自然不会简单的被撤职,只是失去了公海舰队的指挥权,但被提升为海军上将,担任海军监察长。
1914年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德国波罗的海舰队指挥官,考虑到他的背景,这实在不是一个有声望的角色。同时他发现他无法影响帝尔皮茨的海军政策,他关于吞并丹麦而获得北海出海口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重视。
1918年他被解除了指挥权,退出现役。尽管德国发生了革命并宣布成立共和国,海因里希还是被允许待在德国一直到1929年去世。
齐伯林飞艇
伯林伯爵(全名费迪南德·冯·齐伯林)1838年7月8日生于德国的康斯坦茨,1917年3月8日于柏林逝世。齐伯林伯爵为德国航空界的先驱,大型实用硬式飞艇的发明人。他于1957年毕业于路易斯堡陆军士官学校,1858年进入土宾根大学进修工程学课程。以后历任瓦敦堡国王侍卫官、王国驻柏林使节、骑兵旅长,1890年以陆军中将军衔退伍。他很早就步入航空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期间,齐伯林曾作为北方联邦军的军事观察员,在明尼苏达洲的圣保罗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气球升空。退伍后,他于1900年制造成第一艘雪茄形铝制硬式飞艇LZ-1型。飞艇长128米,直径11.7米,氢气囊总容积约11300立方米。艇身下有两个外挂吊舱,舱内各装一台16马力发动机。1900年7月2日,该飞艇从德国康斯坦茨湖出发作了首次飞行。1906年,他又制成了两艘飞艇并成功地进行了两次时速57.6公里的试飞。为此,德累斯顿工程学院授予他名誉工程博士学位。齐伯林致力于航空,他于1908年创办了“齐伯林飞艇公司”,他们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他们在飞艇上装上火炮、机枪和炸弹等武器,用其轰击敌方的军事设施、攻击潜艇、探测雷场和进行海上侦察等,仅在最初的十年中这个公司就制造了113艘军用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齐伯林伯爵还在1909年开办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简称Delag,经营国内航线和汉堡-美国之间的航线。他们的齐伯林硬式飞艇是世界上最早用于正式空运旅客的商用运输工具。1917年,德国的齐伯林飞艇有两次曾达到将近100小时的续航时间。“齐伯林伯爵号”首次创造了横越大西洋的飞行业务,直到它1937年停用之前,共飞行590次,包括144次越洋飞行,里程在160万公里以上,1929年,这艘飞艇用了约21天的时间作环球航行,航程约35000公里。
齐伯林公司制造的另一艘有名的飞艇是“兴登堡”号。“兴登堡”号是以当时德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该飞艇长245米,最大直径41.4米,总重量为195.15吨,载重量为19.06吨,气囊总体积达20万立方米。装4台11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巡航速度为121公里/小时,续航时间可达200小时。艇上还装有无线电台和电报系统。艇内设有豪华的旅客卧室、餐厅、休息厅、吸烟室以及可供散步的走廊,堪称当时飞艇制造技术的顶峰。虽然该飞艇于1937年5月6日在美国新泽西洲起火焚毁,造成36人死亡的震惊世界的大惨剧,但是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兴登堡”号问世一年多,共飞行3088小时,总航程达332571公里,运送旅客3059人次,在63次商业飞行中横跨大西洋飞行有37次。
“二战德军之父”利奥波德·冯·泽克特
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于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于1885年作为军官候补生加入皇家亚历山大近卫掷弹兵团。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
他很早就体现出在参谋工作方面的才华,于1897年进入柏林的军事学院学习,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1899年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助理,这时他还只是个陆军中尉。1913年被任命为驻柏林的第三军的中校参谋长后,他任此职直到一战爆发。第三军隶属于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在德军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在马恩河战役后,第一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泽克特在这次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
1915年1月27日,泽克特晋升为上校,转任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的第十一集团军的参谋长。在1915年5月2日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战役的突破中,第十一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这场胜利中马肯森的指挥固然重要,泽克特的精妙策划更是不可或缺。他因此晋升为少将,并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1915年10月-11月,他策划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占领。这一战绩让冯·泽克特得以为他的蓝马克斯勋章添上了橡树叶。
由于俄军布鲁西诺夫骑兵上将在1916年6月所执行的壮大攻势,奥匈帝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泽克特因此被任命为奥匈联军的参谋长,其任务是进行军队的休整并提升战斗力。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并不容易完成。泽克特很快发现,和奥匈同事交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泽克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背负着再次创造同样奇迹的期望,他于1917年10月被派往土耳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但是这个任务即使是冯·泽克特也无法完成。巴勒斯坦战场上,艾伦比于1918年9月19日发动的进攻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
泽克特于11月13日回到德国,保罗·冯·兴登堡让他负责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随后泽克特被晋升为中将,于1919年7月7日-15日期间接提兴登堡,担任德军总参谋部解散前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10月11日出任有实权的陆军总参谋长,并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十万人的精锐部队——这是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最大规模。1920年3月,他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这时54岁的他正要开始其人生最大的事业。
泽克特的个性是“冷淡”、“易怒”、“冷冰冰”,他的外号是“斯芬克斯”,总之,他具有强烈的个性。曼斯坦因如此描述泽克特,“每个人都已感觉到他的内在激情和使他成为军队领导者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不是一名理论家,更多考虑作战层面。他如此表现对于理论家的敌意:“有三件事情是由人类的大脑徒劳无益地与之较劲的:愚蠢、官僚和口号”。
泽克特认为人是其军队重建的核心问题。他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委托给能干的参谋,他亲自负责监督训练。他以名义上的“和平时期军队组织委员会”复活了原来的总参谋部,对军官团的训练尤其不遗余力。最后,德国的总参谋部提供了一个小规模但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干部队伍,以便指导其他的核心参谋和战斗队。他的价值在1933-1940年得到了体现,这一时期德军增加了50倍,但同时还使运动作战学说不断完善。在二战中,总参谋部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以及部队参谋和指挥官在作战水平上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泽克特他怀疑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能够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相信小规模的、长期服役的、职业性的、运动的军队。他于1921年发起一次对战争教训的正式研究,这次研究成果形成了《487号军队条令》,泽克特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领导与使用合成兵器战斗”。这本书成为直到30年代之前德国军队训练的基础,从30年代起,他们被修订为著名的《300条军队条令》,一直使用到1945年。
新德国军队的学说源于吸取的上述教训。新的学说最显著的部分是关于装甲战与空中力量的一体化。为了对《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坦克和飞机战术进行训练,他以对红军的训练援助换取在苏联建立了秘密的训练中心。这个训练中心包括三个非法的训练项目:装甲、飞机和化学战。
发展装甲战是对一次大战公认的技术失败所做出的反应。泽克特偏爱歼灭战战略,而不是消耗战战略。他强调运动,他的训练命令是由一句口号开始的——“作战就是运动”。尽管泽克特在许多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但是,直到他去世,他对骑兵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往情深,这一点至今依然被指责为视野狭隘。此外,他从来没有完全赞同过与其他武器和空中力量协调作战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具有强大的能力。虽然泽克特从来没有完全理解机械化战争的力量,对如何精确的进行坦克战没有把握,更多的强调对骑兵师实现摩托化后勤保障。但是泽克特并没有对古德里安等人推动的变革采取具体的反对行动。另一方面,古德里安和其他人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主张大规模陆军和泽克特“贬低大规模军队”二者之间的综合体,他们在军队之中建立了军队——一支小规模由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构成的军队。德国人进一步将一战中的风暴部队战术(即胡蒂尔战术)发展成为机械化全兵种学说。
泽克特对空军作战的革命性质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他在新建的德国军队中抽出180名军官,倡导建立独立的空军兵种。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这么做,他组建了影子空军。所有的演习都需要空军的加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仲裁。他的空军学说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为中心,以获取空中优势为最高原则。和美、英两国不同,德国使用轰炸机来实现现在所说的战场空中遮断。为了这一目的,德国人集中建设战斗机,然后是对地面的攻击机,最后是轰炸机。
总而言之,泽克特的军队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政治领导和政策的密切整体性、士兵的优先地位、适当的参谋体系和正确的学说。这个时期的德国军队小却几乎无可挑剔,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机器之一。
综上所述,后来的德国军队具有鲜明的泽克特的个人风格。观察二战战史就不难发现,德军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初期战绩和泽克特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泽克特的计划也存在着若干缺点。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缺点是二战中德军最后失败的部分原因。
麦克尔·吉耶对德国军队独立于政治现实之外给予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这导致了意识形态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融合,它推动德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遭到没顶之灾。他认为,泽克特使得德国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作战艺术上,眼光盯在获取战争的快速胜利。把战争的实践者和战略家区别开来的结果导致德国在二战中许多作战的成功都不具有持久性的战略影响。吉耶成功的描述了一支试图脱离政治结构而独立存在、过于追求作战层面胜利的军队是非常危险的,他清楚地展示技术上的卓越本身只是一个空壳。
对泽克特军队的最强烈批评是总参谋部的军事视野过于狭隘。以至于到了1934年,总参谋长进一步缩减了沙盘演习训练的重点,从战略作战层面缩减到战术(师和军)层面,这导致了对后勤和情报科目的忽视。正如艾伯特·西顿所写的那样“军队参谋部的行动很少超过大战术的层次,它的许多成员都满足于犹如在真空状态下作战,把200英里半径当作战略问题考虑。”
最具说服力的批评是一位德国学者指出的:“德国在意志和领导方面的优越感,对他们武断和短视地评估潜在对手的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的一些指责包括:重新武装的努力在经济方面是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国经济的弱点;德国空军在战术方面很成功,却不能完全胜任各种水平的战略行动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泽克特建立的这支军队工作得很好。1940年那次历时7周的攻击战摧毁了法国军队;德国军队随后在北非、巴尔干、特别是在俄罗斯进一步执着于战术和作战层面的胜利。在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军队的领导和学说成功地推迟了希特勒国家的毁灭,尽管盟军在物质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应该说,泽克特出色了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业,以“二战德军之父”的身份进入历史殿堂。
1926年初秋,他对君主制的热情断送了他的职位。他允许一名霍亨索伦皇家家族的成员穿上军服出席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这是《凡尔赛条约》专门禁止的,也与当时德国的共和情感上升发生了碰撞。泽克特于10月8日被迫辞职。
1930年,他竞选成为议员。在他任职于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的期间,冯·泽克特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交往密切。
他于1934年被派往中国协助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中国军队,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他的建议对国民党发动的对江西红军的第五次围剿颇有价值,这次战役引发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此外,他为国民党训练建立的几个德式装备的师在抗战前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初期抗日的核心力量。
1935年3月,他返回德国。1936年12月29日,因心脏病卒于柏林。
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
轰炸机是用于从空中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是航空兵实施远程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轰炸机可携带炸弹、导弹、鱼雷或核武器等,轰炸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轰炸机通常用于遂行远程空袭任务。它体积大、航程远。火力猛,堪称飞机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
飞机诞生后,最初被用途军事侦察,随后即投入战斗用于轰炸敌方目标。因此轰炸机算得上是出现最早的机种之一。飞机家族中的又一个新成员――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
尽管现在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
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
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地利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1914年6月24日,在欧洲的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突发事件-奥地利大公弗朗茨·裴迪南遇刺身亡。使得欧洲各国之间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关系顿时失控,纷纷积极备战,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当紧张的气息传到远东时,正停泊在山东芝罘港(今烟台市)预计将要访问日本的“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也赶紧终止访问的计划,积极的检修和补充煤水和弹药。7月初,该舰奉命北上来到天津的大沽口将驻守在天津租界及使领馆的奥地利警卫部队(注:为奥地利驻中国殖民军【驻屯军】185名官兵,携带2门77毫米速射野炮和奥制马克沁重机枪8挺。)搭载南下,7月22日抵达芝罘港。经过短暂逗留于同月27日来到青岛。其他部分奥地利官兵则乘坐火车转道来青。此次奥地利军队是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在得到奥军统帅部的指令后,汇集青岛参加保卫胶州湾殖民地的战斗。
1914年8月1日,欧战爆发,8月23日中午时分,日本政府对德国宣战,青岛保卫战打响。
在青岛日德战争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的奥地利官兵表现英勇。尽管在战争初期,该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但是该舰依然能够利用所剩的火炮抗击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的北上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前沿日军阵地发炮轰击,支援德军堡垒,迟滞日军推进。
1914年11月1日,当最后一枚炮弹从“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出去之后,该舰的炮声沉寂了。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于次日凌晨3时打开海底阀门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即团岛灯塔西南4.5链处海底),其沉船的精确坐标为北纬36度00分,东经120度15分!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的生命结束了,奥地利海军舰队也从此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永远离开了海洋,成为了历史的名词。至于这艘有着传奇色彩的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也最终在遥远的青岛找到了自己的最后归宿。据说它的巨大身躯至今还静躺在35米深的海底下,作为历史的见证无言的向过往的船舶诉说着90多年前那段极为惨烈的往事。
海因里希(1862-1929)
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书中音译为海德里希)(1862-1929)是威廉二世最小的弟弟,一战之前就是海军的一名指挥官,但战争期间没有值得注意的表现。
自1877年以来,海因里希亲王就担任海军官员,他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名誉上的海军军官,而且在1906-1909年德国公海舰队的发展过程中赢得了他的那些贵族同行们的尊敬。
但在1909年,由于反对海军大臣帝尔皮茨要把德国海军发展成同英国对等位置的激进的政策,他的海军生涯因此走到了终点。
由于海因里希与德皇的关系,他自然不会简单的被撤职,只是失去了公海舰队的指挥权,但被提升为海军上将,担任海军监察长。
1914年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德国波罗的海舰队指挥官,考虑到他的背景,这实在不是一个有声望的角色。同时他发现他无法影响帝尔皮茨的海军政策,他关于吞并丹麦而获得北海出海口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重视。
1918年他被解除了指挥权,退出现役。尽管德国发生了革命并宣布成立共和国,海因里希还是被允许待在德国一直到1929年去世。
齐伯林飞艇
伯林伯爵(全名费迪南德·冯·齐伯林)1838年7月8日生于德国的康斯坦茨,1917年3月8日于柏林逝世。齐伯林伯爵为德国航空界的先驱,大型实用硬式飞艇的发明人。他于1957年毕业于路易斯堡陆军士官学校,1858年进入土宾根大学进修工程学课程。以后历任瓦敦堡国王侍卫官、王国驻柏林使节、骑兵旅长,1890年以陆军中将军衔退伍。他很早就步入航空界,早在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期间,齐伯林曾作为北方联邦军的军事观察员,在明尼苏达洲的圣保罗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气球升空。退伍后,他于1900年制造成第一艘雪茄形铝制硬式飞艇LZ-1型。飞艇长128米,直径11.7米,氢气囊总容积约11300立方米。艇身下有两个外挂吊舱,舱内各装一台16马力发动机。1900年7月2日,该飞艇从德国康斯坦茨湖出发作了首次飞行。1906年,他又制成了两艘飞艇并成功地进行了两次时速57.6公里的试飞。为此,德累斯顿工程学院授予他名誉工程博士学位。齐伯林致力于航空,他于1908年创办了“齐伯林飞艇公司”,他们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他们在飞艇上装上火炮、机枪和炸弹等武器,用其轰击敌方的军事设施、攻击潜艇、探测雷场和进行海上侦察等,仅在最初的十年中这个公司就制造了113艘军用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齐伯林伯爵还在1909年开办了“德国航空运输有限公司”,简称Delag,经营国内航线和汉堡-美国之间的航线。他们的齐伯林硬式飞艇是世界上最早用于正式空运旅客的商用运输工具。1917年,德国的齐伯林飞艇有两次曾达到将近100小时的续航时间。“齐伯林伯爵号”首次创造了横越大西洋的飞行业务,直到它1937年停用之前,共飞行590次,包括144次越洋飞行,里程在160万公里以上,1929年,这艘飞艇用了约21天的时间作环球航行,航程约35000公里。
齐伯林公司制造的另一艘有名的飞艇是“兴登堡”号。“兴登堡”号是以当时德国总统的名字命名的。该飞艇长245米,最大直径41.4米,总重量为195.15吨,载重量为19.06吨,气囊总体积达20万立方米。装4台11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巡航速度为121公里/小时,续航时间可达200小时。艇上还装有无线电台和电报系统。艇内设有豪华的旅客卧室、餐厅、休息厅、吸烟室以及可供散步的走廊,堪称当时飞艇制造技术的顶峰。虽然该飞艇于1937年5月6日在美国新泽西洲起火焚毁,造成36人死亡的震惊世界的大惨剧,但是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兴登堡”号问世一年多,共飞行3088小时,总航程达332571公里,运送旅客3059人次,在63次商业飞行中横跨大西洋飞行有37次。
“二战德军之父”利奥波德·冯·泽克特
约翰尼斯·弗里德利希·利奥波德·冯·泽克特于1866年4月22日生于石勒苏益格。他是一个普鲁士将军的儿子,于1885年作为军官候补生加入皇家亚历山大近卫掷弹兵团。1893年与多萝西·法比安结婚,婚后无子女,但夫妻感情很好。
他很早就体现出在参谋工作方面的才华,于1897年进入柏林的军事学院学习,之后交替服役于一线和参谋单位。1899年他调入总参谋部担任助理,这时他还只是个陆军中尉。1913年被任命为驻柏林的第三军的中校参谋长后,他任此职直到一战爆发。第三军隶属于亚历山大·冯·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在德军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中担任最重要的右翼攻势。在马恩河战役后,第一集团军被迫回撤。但冯·泽克特在这次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个人才能和领导能力。
1915年1月27日,泽克特晋升为上校,转任在东加里西亚新组建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的第十一集团军的参谋长。在1915年5月2日开始的戈尔利采-塔尔诺夫战役的突破中,第十一集团军一共向前推进了300公里,到9月底完全拔除了波兰突出部,彻底解除俄军对加里西亚的威胁。这场胜利中马肯森的指挥固然重要,泽克特的精妙策划更是不可或缺。他因此晋升为少将,并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1915年10月-11月,他策划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占领。这一战绩让冯·泽克特得以为他的蓝马克斯勋章添上了橡树叶。
由于俄军布鲁西诺夫骑兵上将在1916年6月所执行的壮大攻势,奥匈帝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泽克特因此被任命为奥匈联军的参谋长,其任务是进行军队的休整并提升战斗力。这个工作由于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日益增长的敌意而并不容易完成。泽克特很快发现,和奥匈同事交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尽管如此,泽克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背负着再次创造同样奇迹的期望,他于1917年10月被派往土耳其担任陆军总参谋长。但是这个任务即使是冯·泽克特也无法完成。巴勒斯坦战场上,艾伦比于1918年9月19日发动的进攻击溃了桑德斯的土德联军。10月30日,土耳其签署停战协定,允许所有的德国人在30天内离开土耳其。
泽克特于11月13日回到德国,保罗·冯·兴登堡让他负责组织在乌克兰和整个东部前线德军部队的撤离事宜,他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让他进入参加巴黎和会的德国代表团担任军事代表。随后泽克特被晋升为中将,于1919年7月7日-15日期间接提兴登堡,担任德军总参谋部解散前的最后一任总参谋长。10月11日出任有实权的陆军总参谋长,并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十万人的精锐部队——这是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最大规模。1920年3月,他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这时54岁的他正要开始其人生最大的事业。
泽克特的个性是“冷淡”、“易怒”、“冷冰冰”,他的外号是“斯芬克斯”,总之,他具有强烈的个性。曼斯坦因如此描述泽克特,“每个人都已感觉到他的内在激情和使他成为军队领导者的钢铁般的意志。”他不是一名理论家,更多考虑作战层面。他如此表现对于理论家的敌意:“有三件事情是由人类的大脑徒劳无益地与之较劲的:愚蠢、官僚和口号”。
泽克特认为人是其军队重建的核心问题。他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委托给能干的参谋,他亲自负责监督训练。他以名义上的“和平时期军队组织委员会”复活了原来的总参谋部,对军官团的训练尤其不遗余力。最后,德国的总参谋部提供了一个小规模但具有强烈事业心的干部队伍,以便指导其他的核心参谋和战斗队。他的价值在1933-1940年得到了体现,这一时期德军增加了50倍,但同时还使运动作战学说不断完善。在二战中,总参谋部毕业的大部分毕业生以及部队参谋和指挥官在作战水平上表现得都非常出色。
泽克特他怀疑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能够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相信小规模的、长期服役的、职业性的、运动的军队。他于1921年发起一次对战争教训的正式研究,这次研究成果形成了《487号军队条令》,泽克特亲自撰写了其中的“领导与使用合成兵器战斗”。这本书成为直到30年代之前德国军队训练的基础,从30年代起,他们被修订为著名的《300条军队条令》,一直使用到1945年。
新德国军队的学说源于吸取的上述教训。新的学说最显著的部分是关于装甲战与空中力量的一体化。为了对《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坦克和飞机战术进行训练,他以对红军的训练援助换取在苏联建立了秘密的训练中心。这个训练中心包括三个非法的训练项目:装甲、飞机和化学战。
发展装甲战是对一次大战公认的技术失败所做出的反应。泽克特偏爱歼灭战战略,而不是消耗战战略。他强调运动,他的训练命令是由一句口号开始的——“作战就是运动”。尽管泽克特在许多领域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但是,直到他去世,他对骑兵令人感到奇怪的一往情深,这一点至今依然被指责为视野狭隘。此外,他从来没有完全赞同过与其他武器和空中力量协调作战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具有强大的能力。虽然泽克特从来没有完全理解机械化战争的力量,对如何精确的进行坦克战没有把握,更多的强调对骑兵师实现摩托化后勤保障。但是泽克特并没有对古德里安等人推动的变革采取具体的反对行动。另一方面,古德里安和其他人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主张大规模陆军和泽克特“贬低大规模军队”二者之间的综合体,他们在军队之中建立了军队——一支小规模由装备精良的装甲部队构成的军队。德国人进一步将一战中的风暴部队战术(即胡蒂尔战术)发展成为机械化全兵种学说。
泽克特对空军作战的革命性质有着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他在新建的德国军队中抽出180名军官,倡导建立独立的空军兵种。由于《凡尔赛条约》禁止这么做,他组建了影子空军。所有的演习都需要空军的加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仲裁。他的空军学说以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为中心,以获取空中优势为最高原则。和美、英两国不同,德国使用轰炸机来实现现在所说的战场空中遮断。为了这一目的,德国人集中建设战斗机,然后是对地面的攻击机,最后是轰炸机。
总而言之,泽克特的军队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其政治领导和政策的密切整体性、士兵的优先地位、适当的参谋体系和正确的学说。这个时期的德国军队小却几乎无可挑剔,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机器之一。
综上所述,后来的德国军队具有鲜明的泽克特的个人风格。观察二战战史就不难发现,德军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初期战绩和泽克特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泽克特的计划也存在着若干缺点。这导致了一些批评,认为这些缺点是二战中德军最后失败的部分原因。
麦克尔·吉耶对德国军队独立于政治现实之外给予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这导致了意识形态和技术至上主义的融合,它推动德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遭到没顶之灾。他认为,泽克特使得德国人把注意力集中于作战艺术上,眼光盯在获取战争的快速胜利。把战争的实践者和战略家区别开来的结果导致德国在二战中许多作战的成功都不具有持久性的战略影响。吉耶成功的描述了一支试图脱离政治结构而独立存在、过于追求作战层面胜利的军队是非常危险的,他清楚地展示技术上的卓越本身只是一个空壳。
对泽克特军队的最强烈批评是总参谋部的军事视野过于狭隘。以至于到了1934年,总参谋长进一步缩减了沙盘演习训练的重点,从战略作战层面缩减到战术(师和军)层面,这导致了对后勤和情报科目的忽视。正如艾伯特·西顿所写的那样“军队参谋部的行动很少超过大战术的层次,它的许多成员都满足于犹如在真空状态下作战,把200英里半径当作战略问题考虑。”
最具说服力的批评是一位德国学者指出的:“德国在意志和领导方面的优越感,对他们武断和短视地评估潜在对手的能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的一些指责包括:重新武装的努力在经济方面是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国经济的弱点;德国空军在战术方面很成功,却不能完全胜任各种水平的战略行动等等。
当然,总的来说泽克特建立的这支军队工作得很好。1940年那次历时7周的攻击战摧毁了法国军队;德国军队随后在北非、巴尔干、特别是在俄罗斯进一步执着于战术和作战层面的胜利。在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军队的领导和学说成功地推迟了希特勒国家的毁灭,尽管盟军在物质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应该说,泽克特出色了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大事业,以“二战德军之父”的身份进入历史殿堂。
1926年初秋,他对君主制的热情断送了他的职位。他允许一名霍亨索伦皇家家族的成员穿上军服出席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这是《凡尔赛条约》专门禁止的,也与当时德国的共和情感上升发生了碰撞。泽克特于10月8日被迫辞职。
1930年,他竞选成为议员。在他任职于魏玛共和国国民议会的期间,冯·泽克特与希特勒的纳粹党交往密切。
他于1934年被派往中国协助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中国军队,担任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他的建议对国民党发动的对江西红军的第五次围剿颇有价值,这次战役引发了史诗般的红军长征。他曾担任委员长委托人,代表蒋介石本人处理军政事务。此外,他为国民党训练建立的几个德式装备的师在抗战前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初期抗日的核心力量。
1935年3月,他返回德国。1936年12月29日,因心脏病卒于柏林。
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
轰炸机是用于从空中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是航空兵实施远程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轰炸机可携带炸弹、导弹、鱼雷或核武器等,轰炸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轰炸机通常用于遂行远程空袭任务。它体积大、航程远。火力猛,堪称飞机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
飞机诞生后,最初被用途军事侦察,随后即投入战斗用于轰炸敌方目标。因此轰炸机算得上是出现最早的机种之一。飞机家族中的又一个新成员――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
尽管现在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
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著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
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