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辛亥大军阀

辛亥大军阀 第327节

  先不论这事情对于主权的影响有多大,但是对于陈敬云以及国社党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这倒不是陈敬云因为日军登陆而无法接受,而是因为日军如果在中国领土上和德国人爆发战争,那么就会引来大批民众的抗议,而到时候如果国民军没有任何动作的话,那么民众就可能把怒气撒到国民军和陈敬云头上,陈敬云喊出的口号可是华夏复兴,真要出了这种事情的话就是狠狠地打陈敬云的脸,恐怕到时候一大群国社党的军官们也是会对他陈敬云人有着极大的意见。

  所以站在陈敬云的角度上而言,如果日本人有逆天的能力直接从胶州湾登陆青岛的话,说不准他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是到时候日本人如果从山东其他地区登陆并进攻德国的话,那就是陈敬云所无法忍受的了,他一旦忍了,那么一大群的国社党员们就得把他陈敬云赶下台。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到时候无法忍了而下了决心和日本人打一场的话,陈敬云还真的没什么信心能够答应,别看现在日本人现在也穷的叮当响,陆军被海军压制的连馒头都啃不起了,但是好说好歹日本也是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国家,再怎么贬低那也是能造战列舰的国家,真要把内裤当掉下决心来一场全面战争的话,以现在国民军现在的实力,他陈敬云连防守的把握都没有,不但他没有把握,就连国民军内的一大票将领们大多也是没有什么把握的。

  沈纲甚至明言,如果日本全面动员后,这个岛国就能够短短半年内武装超过百万的正规陆军,而陈敬云手下的国民军现在有多少兵力呢,就算加上那些地方守备团也才三十多万人。再说了他陈敬云的对手又不是日本一家,还有一大群国内军阀土匪要收拾了。就算日本不进行动员,就算以日本目前的常备师团全力来攻,国民军也缺乏抵抗的能力。参谋部已经做出一份战术演练,假如中日爆发第二次战争,以国民军目前部署在东北、直隶一带的部队,到时候面对日本从朝鲜、旅顺两个方向可能出动的超过五个常备师团的兵力,国民军可能连一个月都守不住。

  不得不说沈纲这些将军们的悲观态度进一步影响了陈敬云,这也是让陈敬云准备采取另外一个计划的原因所在,那就是抢在日本人发起进攻之前把青岛给收回来。如果能够用和谈的方式从德国人手中要回来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行的话陈敬云不介意发动一场战争把青岛给夺回来。

  至于德国人的反应,陈敬云还真的没有太过的顾忌,德国不是英有着遍布全球的海军和军事基地,随时能抽调兵力来增援,更不是日本近在咫尺,随时都能登录威胁到中国南方沿海腹地,陈敬云真要下定了决心进攻青岛的话,到时候欧战战场上德国人都应付不过来,他们不可能凭空从本土增援兵力过来,哪怕青岛要塞再坚固,陈敬云就不信围攻几个月之后拿不下来,打不死他们也饿死他们!

  这也是陈敬云是宁愿现在和德国人打一场,也不愿意和日本人或者英国人打一场!

  而有了这种心思后,陈敬云一方面是持续关注欧洲局势,一方面也是准备试探德国人看看能不能用和谈的方式把青岛收回来,另外一方面他也是准备了其他多种方案,第二种就是在山东部署重兵,一旦欧战开战德国人又不肯把青岛归还的话,陈敬云少不得就要主动宣战然后向青岛进攻了,而这样一来陈敬云就能够得到英国人的支持,但时候不但可以有力的遏制日本人对青岛的野心,说不定还能由此加入协约国,从而获得英国的支持,到时候对于中国向欧洲出口战争物资是相当有利的。

  当然他还准备了第三种方案,那就是一旦日本人不顾中国的反对要强行进攻青岛,并试图在山东登陆的话,那么陈敬云就算不愿意也得和日本人干一场,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最好是把战事依旧局限在山东地区。而运气不怎么好日本人又疯了的话,说不准东北那边也会打起来,最后日本人甚至可以登陆江苏和浙江。

  所以第三种方案就是预计和日本人来一场全面战争!

  反正陈敬云是没打算过在青岛一事上进行任何的妥协,这倒不是因为他在乎所谓的国家尊严或者主权,而是这种国家主权的事情可能对他的统治权造成威胁,他当初弄出了带有浓厚民族主义色彩的国社党就已经预料到会有那么一天,一旦自己退缩了,那么那些满脑子都是华夏复兴的国社党员不会介意换一个领袖,然后继续他们心目中伟大的华夏复兴事业。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陈敬云觉得青岛一事自己还是有很大的胜算,值得为此博上一把,一旦自己成功的把青岛收回,那么自己在国内的威望将会上升到其他人无法仰视的地步,而到时候对自己彻底统一中国将会带来极大的助力,而有了青岛的先例后对于后来收回其他租界也是有着极大的帮助,要不然他也不会有着如此决心的。

  当然这种决心并不是空口白牙而来,而是建立在陈敬云对手下数十万军队的信心之上。

  要让这三十几万的国民军对付日本的全面进攻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进行一场小规模的战争的话陈敬云相信还是可以胜任的。

  某种程度上陈敬云也是在赌,他在赌德国人会通过和谈的方式交回青岛,他在赌在日本人之前通过武力夺回青岛,他在赌和日本人在山东爆发军事冲突后,日本人不会发动全面的进攻。万一真的全部赌输了,他陈敬云就自认倒霉的同时准备学蒋光头来一场八年抗战。

  至于后果如何,陈敬云现在不知道,现在的他能够做的就是按照心中的构想提前把布置做好,到时候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变故都能应对,而诸多布置中,自然以山东方向的军事部署为重!

第〇四五七章 青岛第一方案

  “子乾啊,你在山东这边的任务很重!”陈敬云坐在上首,右手习惯性的敲击着沙发的扶手上,而口中则是继续对徐离善道:“欧洲那边的紧张局势你多少也应该听说了,参谋部那边通过各种推演后认定一旦欧战那边爆发大战,那么很有可能会波及到我们中国,尤其是青岛地区更是极有可能爆发战事!”

  徐离善心里想着我说青岛方面的德军最近怎么有着如此多的怪异举动呢,据他所知德军似乎已经从中国的各个租界上撤回来大部分的军事人员,甚至最近连控制胶州铁路都顾不上了,把他们的力量都缩回了青岛之中,这种现象虽然让之前的徐离善怀疑,不过也没有想到青岛方向即将爆发大战的可能性上来,此事的他心中虽然有些惊骇,不过面色依旧不变的继续听着陈敬云的话!

  “一旦青岛爆发战事的话,到时候英日两国就会进攻青岛,从而拔掉德国在远东的这个大型海军基地。他们要进攻青岛的话肯定是要从山东的其他地方登陆进攻青岛的,而这种事情是我们亿万国民所无法忍受的!”陈敬云并没有用太过煽动的语气,而是和往常的时候用着平静语气。

  “而部队的任务,就是要尽一切努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陈敬云的话里面意思已经很明显。

  徐离善更是听出了陈敬云话语之中潜藏的那丝决心,当初陈敬云宣布要北伐的时候也是这般平静而面带坚毅。

  陈敬云话音落下后,不用吩咐沈纲就是接起了话头:“参谋部这边已经做过了相关的推演,考虑到英日两国可能会在欧洲战争爆发后主动进攻青岛,所以参谋部这边已经是做出了一个行动方案,那就是一旦欧战大战爆发,那么我军就抢在英日两军之前对青岛发起进攻。到时候发挥我军的人力优势以及无畏精神务必在英日两国登陆山东之前拿下青岛。”

  徐离善一听到沈纲的话却是眉宇微皱,沈纲的话听上去似乎是正常的作战安排,但是身为国民军中的高级将领他对于沈纲的话理解的却是很透彻,沈纲口中说发挥人力优势以及无畏精神,几乎就是明确要求到时候部队采取不惜代价的强攻方式了,换句话说就是准备用大量国民军士兵的性命来换取胜利,徐离善也不是什么爱兵如子的人,但是听到说把准备大量消耗自己部队的时候他还是有些不忍。

  不过他并没有出言反驳沈纲的话,因为他很理解沈纲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现在青岛要塞内已经有着高达近万人,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最后达到一万两三千人是极有可能的。而这一万多人的德国固守要塞,国民军要想武力拿下青岛的话除了用性命去填没有其他任何方法,徐离善甚至已经自己推演起来,如果真的采取强攻的方式,那么己方至少也要超过十万以上的兵力采取不停歇轮番进攻的方式才有短时间内攻克青岛要塞的可能性。不过如果没有对时间严肃要求的话,那么己方就可以采取围困的方式,慢慢消耗他们的弹药和其他补给,围上几个月时间青岛内的德军自然也就不战而降了。

  陈敬云并没有让沈纲说出参谋部内准备的第二方案,而第二个方案并不是和德军打,而是和想要强行插手青岛局势的日本开战,而且一旦打起来就极有可能演变为全面战争。而这种整体战略上的部署就没有必要让徐离善这个军长知道了。

  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战略部署陈敬云一般都是听取了参谋部的意见后自己亲自安排,虽然陈敬云没有和其他将领一样拥有对军事的敏感性,让他直接指挥部队作战是不现实也不可能办到,而陈敬云向来也是有自知之明不怎么插手属下安排的具体作战计划,但是在整体战略方向上却始终以他的意志为基调。

  而说起来这种所谓的战略方向实际上也就是陈敬云说现在我们要打谁,未来我们要打谁,至于怎么打那就是那群将军们的事情了,具体的作战计划自然又参谋部的一大票军官们谋划,说起策划作战计划的水平,里面随便一个校官也是远胜陈敬云的水平。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陈敬云已经给参谋部定下了未来的目标,那就是青岛!而围绕着青岛国民军就得进行一连串的部署,甚至连现在湖北和河南地区进行的战斗都是为了青岛局势而提前发动。

  “为了准备面对未来局势,未来数月内参谋部的训练司和装备部以及后勤部将会对第三军进行兵员和武装的优先补给,力争尽快做到满装满员,提高部队的作战力!”陈敬云如此说着,而身边的沈纲也道:“训练司这边徐州新兵训练营的新兵和蚌埠新兵训练营的新兵已经完成三月期的新兵训练,届时这两批总数三千人的新兵将会拨付给第三军各部队。”

  陈敬云也道:“军械方面南京还有一批福州兵工厂自产的山炮,虽然数量不多不过也可以给第三师调拨十二门过来,其他的轻重机枪也都会有相应的补充!”

  徐离善一听,脸色立马就是浮现了喜色:“如果能够得到补充的话自然是好事,如果我第三军能够做到齐装满员的话,拿下青岛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虽然这说出来的话有些假,凭借现在第三军现在的实力一个第三师、第十八混成旅以及一个北洋降军何宗莲第二十八师,再加上第三军直属的第一独立炮兵团,对付国内军阀那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是要对付德军或者日军这种列强部队的话,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不过徐离善此时也顾不上其他什么了,单凭陈敬云决定对第三军进行优先补充,他就不能表现的一点信心都没有。

  要知道现在南京共和政府中央陆军里头,已经有了一个警卫师、二十九个步兵师、三个骑兵师、二十五个混成旅。这些部队当中属于国民军体系的占据了绝大部分,包括陈敬云的嫡系、包括收纳的两个北洋军投降师、东北两师一旅。国民军体系下的部队数量已近高达数十万。师旅的番号好几十个,就连军级的指挥机构已经高达六个之多。

  南京共和政府里面,现在有十个军,分别是陆荣廷的第五军、唐继尧的第六军、第七军、阎锡山的第九军。而剩下的第一到第四、第八军、第十军。那些陆荣廷和唐继饶以及阎锡山的部队自然就不说,他们只是名义上服从南京共和政府,实际上都是各自为政,南京方面也不会为他们支付一毛钱的军费。

  而南京方面养着的那么多部队当中,总兵力高达数十万,而这么多兵力就算是以南京方面大大增加的财政养起来依旧吃力的很,加上处于战争时期,所以除了前线作战的部队外,在后方的部队除了警卫师这个特例外,其他部队基本上不太可能保持满装满员的状态。

  而徐离善手下的第三师自从去年苏南渡江之后,历尽多场战事,兵员和武器装备都损耗不小,虽然也得到过一定的补充,但是国民军需要补充的部队实在太多,根本就轮不到多少给第三师,所以现在的第三师并不是满装满员,兵员只有万人出头,炮兵团所辖的火炮也只有二十多门,甚至都还不如投降来的北洋军何宗莲的部队第二十八师的炮兵力量。

  不但第三师如此,国民军其他一些没有处于前线的部队大多如此,就连昔日在北伐战争中作为头号王牌使用经过火力加强的第九师现在也已经大大缩水,炮兵团被抽调了一个野炮营配合给了第七师,用以补充加强第七师的战斗力,而兵员在历尽多次损失后也是下降到了只有一万人而已。

  如果能够给自己的第三军做到齐装满员的话,徐离善的信心也就大了很多。

  “另外,部署在江北的第二独立炮兵团已经准备启程奔赴山东,到时候和第一独立炮兵团一样会临时配属给第三军,希望你这边做好准备!”陈敬云继续缓缓说着。

  徐离善听到陈敬云把国民军唯一的一百五十毫米重炮团也准备配属到山东地区后,心中就更是明白陈敬云这次是下定了决心要拿回青岛了。

  陈敬云和徐离善以及沈纲三人商谈了大半夜后才散去,而这三人详谈的内容自然是属于绝密,别所外人,就连那些师长旅长们都不可能得知。陈敬云在抵达济南的第三天又是去巡视了驻扎在济南的第十八混成旅的营地,一如既往的发表了一番激情高昂的演讲。期间自然也是接见了众多在山东的军政要员,几乎团以上级别的军官们陈敬云都亲自一对一的接见了一番,虽然每个人都只有匆匆的十来分钟,不过也足以让陈敬云对这些国民军的核心中层军官们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这种了解极为重要,日后陈敬云要晋升他们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要看今天接见时的印象如何了。

  在山东济南逗留了五天时间后,陈敬云的总统专列再一次启程北上,而下一站的目标自然是北京!

第〇四五八章 教育兴国

  陈敬云的总统专列离开山东济南后并没有在沿线各站有过多的停留,而是直奔北京而去,五月二十九号,陈敬云的总统专列顺利抵达北京。这一次直隶省以及北京特别市等军政要员组织的欢迎仪式都是没有被浪费掉,陈敬云在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中踏上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土地。

  当晚陈敬云下榻在中南海的居仁堂,也就是之前前清时期的慈禧修筑的海晏堂,北洋政府时代的袁世凯的办公所在居仁堂。由于居仁堂位于中南海的特殊性,李继民率兵进驻北京城后,也没有担心把第一军的指挥部给设立在居仁堂,而是选择了中南海里的另外一栋建筑,于是也就暂时空置了出来,不久后陈敬云吩咐即将北巡,所以北京方面也就是把居仁堂收拾一番后并直接作为陈敬云来北京时的下榻所在。

  当晚陈敬云可没有早早就休息,而是和第一军军长李继民两人聊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期间大多数都是陈敬云在听,李继民在说,而李继民口中所说的除了亲口向陈敬云回报当初北伐时的一些事项外,更多的是注重于进入北京城后的一些事情,包括谋划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和对北京城内进行大规模肃清的事情。

  陈敬云听了很久后才道:“这些你都办的不错,到也没有辜负我对你的信任!”陈敬云淡淡地说着,而一边的李继民听罢也是露出了喜色。

  “说起来,你也是从福州起义时跟着我起家的老人了,北伐时候你也立下了大功。现今这群人里头,你是第二个升上将的,其中的份量你自己也清楚。今后还要给下面的那些人继续做出表率!”陈敬云继续道:“上次授衔的时候你在前线,只能通过电报匆匆了事!不过我现在既然来到了北京,自然是要给你补上这个授衔仪式的!”

  李继民一听,脸色大喜!国民军体系里,素来是有授衔仪式的,一般而言将官以上的授衔仪式都是陈敬云亲自主持,尽管这种授衔仪式只局限于军队内部,参加的人也不会很多,但是这对于一个军官而言可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晋升的时候有着授衔仪式的,北伐战争中大部分将领都处以前线,前线战事紧张的时候那些将领们也不可能奔波千里返回南京让陈敬云对他们授衔,另外也不可能让陈敬云亲自去前线给他们举行授衔仪式。
首节 上一节 327/76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理想年代

下一篇:史上最牛驸马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