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342节
至于评卷,由各地教谕、考官、吏曹进行交叉评选,按照分数划分等级。
等级最高的一批人才,张华将会亲自召见。
因为可以看到这些人才的英雄属性,弄虚作假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届科举设在两个月之后,各县的士子闻讯,哗然一片,为之狂热。
张华势力蒸蒸日上,如果此时出仕,哪怕是混资历,将来怎么也可以混一个县令吧。
而且,张华设立的科举,不限制男女。
当然,科举的前提是要识字。
古代女子识字率很低,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与科举。
“有点意思,不知道以我的才能,是否可以通过科举。”
“老夫十年寒窗无人问,既然这次有机会重新参与科举,那就姑且一试吧。”
“如果被张华大人赏识,当个县令就好了。”
“你想多了,现在我们大夏也就十二个县,县令也就十二人,几乎都被历朝历代的官老爷们占了位置,哪里轮得到我们?依我看,能当个县吏就算不错了。将来领地扩大,再升迁县令,怎么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一群士子在县衙的公示栏前,看到科举的信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过张华设立的科举制度,有些不同,在通过科举之后,这些士人还要在应天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再根据在应天书院的提升,进行任用。
绝大多数士人都在积极筹备科举,其中不乏一些大才,或者有些有潜质的年轻人。
目前,张华设置科考的年纪是十五岁至五十岁,至于年纪更大,精力已经跟不上了。
除了科举,一些历史名人可以考虑毛遂自荐,张华也会酌情任用。
河洛有稳定的环境可以举行科举,而其他势力却未必可以做到。
譬如唐玄宗势力,因为唐玄宗与安禄山的大战,唐玄宗势力已经无暇举行科举。
夏镇,负责治理河洛水利灌溉,同时担任钦天监的郭守敬,绘制出关中地方的完整地图,正在计算距离。
在张华攻略关中部分地区之后,郭守敬因地制宜,正在筹划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郭守敬在完成水利工程的各项计算之后,乘坐马车,亲自来到关中,来游说张华,实现自己的计划。
“这条水渠,长达数百里,甚至接近千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要耗费许多时日。但是此工程一旦完工,可以灌溉渭水以北的土地上百万亩,乃至是数百万亩。关中百年内,不会有缺粮的烦恼。”
“水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在谷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关中平原,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水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泾阳、三原、美原、临晋等县,最后注入北洛河。”
“不仅是泾水,水渠沿途拦腰截断沿山的河流,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河流也将注入渠中,加大水量。”
“如此一来,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三条大河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水道,使得关中平原得到更加充分的灌溉。”
“此乃百年之计,请主公评估利弊,现在就开始着手修筑水渠。将来主公统一关中,水渠应该能准时竣工。”
元朝科学家、文臣郭守敬,向张华兜售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
郭守敬在关中的地形图上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张华大概知道这是一条横跨关中平原北部的水渠,与渭水平行,充分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平地,增加关中北部的农田数量。
张华吞并刘渊、安禄山的势力,正好占领了关中北部,因此郭守敬才会在这个时候向张华兜售自己的蓝图。
在张华攻略关中时,郭守敬已经开始规划关中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为一个苦逼的土木人,张华打到哪里,郭守敬的水利灌溉工程就建到哪里。
郭守敬对喜欢种田的张华来说,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实干大臣,对张华的帮助,不亚于范仲淹、韩非等人。
文臣不一定看其政治值,还要看其擅长的领域。
郭守敬这次提出的工程,如果可以让农田增加几百万亩,那么可以多养活百万人口啊。
百万人口,又多出十万精兵。
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守敬才极力推崇这项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似乎有点眼熟。”
张华仔细查看郭守敬绘制的水利工程蓝图,总觉得似曾相识。
郭守敬坦白道:“这项工程,乃是在郑国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秦王嬴政即位,韩国因惧怕秦国,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借此耗费秦国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但此举适得其反,使秦国更加强大。关中因为此渠,变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水工名为郑国,故水渠名为‘郑国渠’。”
“原来是郑国渠。”
张华就说怎么这条水渠有些熟悉,原来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郑国渠。
现在的关中平原没有经过多少开发,还相当原始,因此也不存在郑国渠。
张华如果要开发关中平原北部,那么就需要调遣大量人力物力,重新修建郑国渠,扩大关中地方的农田面积。
张华细问:“当时秦国修筑郑国渠,花费了多长时间?”
郭守敬答道:“记载已不详细,大约是十年吧。”
“十年时间,太久了。”
张华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水利工程与兴学一样,耗费大量时间,以年为单位,长远来看,才能看到成果,京杭大运河就是如此。
何况古代的建造效率极低。
上一篇:全球游戏化:神级内测玩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