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竞技 > 三体:史上最称职的面壁者

三体:史上最称职的面壁者 第122节

  齐光禄微笑着给姜宇介绍道:“其实绿茵计划也没有什么新突破,在这里创造绿色空间的方法,我们之前早就想到了,只不过最近几年技术上才取得了足够的进步。”

  他带着姜宇等人:“请跟我来。”

  这片在沙漠里的绿色,最外面是草地,往里走了几十米才是小麦、玉米等北方的主要农作物。

  一进入农作物的区域,姜宇感受到这里的空气湿度似乎有了些变化。

  齐光禄走在前面介绍道:“其实很多人嘴里天天喊着水土流失,却都不知道水土流失的含义和危害。

  “一颗白杨树,在雨季一般可以储存几百公斤的水,一片白杨林几乎就可以把能酿成洪水的多余雨水吸收。

  “没有了洪水,就能保证树林里的土地资源不会流失,而且树木吸收的水分,会逐渐释放到周围的环境里,保周围环境有足够的水分。

  “可是当没了树林之后,土和水就都留不住了,水土流失的并发症也会跟着出现。

  “没有吸水的树木,就容易酿成洪水。没有了持续释放水资源的树木,就容易干旱。”

  姜宇一边听着齐光禄讲这些知识,一边看到了不远处有一座高高的白塔。

  这座白塔是金属制品,从底部到顶部,好像有一圈圈小孔。

  齐光禄正带着他们去白塔的方向,他微笑:“在这里,你们肯定已经感受不到沙漠里的干燥了吧。”

  他神秘一笑:“以前我们一直认为,不管我们在沙漠里费多大的力气,一阵干燥的风吹过来,也能把空气里的所有水汽都带走。

  “可是我们的成果改变了之前的认知,当沙漠里种植了足够多的植物之后。

  “它们的呼吸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沙漠的气候环境。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水土流失的例子,当可以调整一个区域水资源的植被回来了之后,整个区域的气候会越来越健康。”

  鲁清风好奇道:“可这也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概念,怎么才能让沙漠里有足够多的植物?可以产生让沙漠的气候变化的呼吸作用?”

  齐光禄指着前面的白色高塔:“就是它,我们称其为小型生态调整系统,虽然还有待完善,但是你们也看到了,它创造出了一片绿洲。”

  姜宇看着白塔好奇地问:“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齐光禄微笑着解答:“您还记得十二年前,我们的运水小组提出的那些方案吗?”

  姜宇点点头:“大致记得。”

  “在太空建气候调节器的方案,五年前就废除了。”齐光禄道:“这个计划太超前,理论和技术上的阻力太大。

  “于是我们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水合成系统的计划上。

  “这是从人工淀粉那里得到的灵感,运水虽然困难,但是运送构成水的氢和氧却相对容易。

  “这多亏了月球城的巨额投资,为我们设计了抗压和制冷的专列,还建了十几公里的铁路,让液态氧和液态氢,可以直接从海边运到这里。

  “这趟专列一天一趟,一次就能运来几千吨液态氢和液态氧。”

  姜宇等人看着白塔的一圈圈小孔,大致明白了这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齐光禄继续解释道:“如果是一千多吨水,杯水车薪,可是液态氢和液态氧分别运输就不同了。

  “它们在液态的情况下,等于是被压缩过的氢气和氧气,密度较大,一次性的运载量也大,而液态的水却难以压缩。

  “我们在秦皇岛有一个制氢厂和制氧厂,直接用海水制氢和制氧,然后运到这里。

  “给小型生态系统按比例加入液态氢和液态氧以后,先是将两种液态气体气化,然后通过反应合成水蒸气。

  “再把水蒸气从这些小孔里释放出来,均匀地散落到周围的植被上。”

  姜宇点了点头,他到比较关心:“成本怎么样?”

  齐光禄微笑道:“运水小组做了相关的技术攻坚,特别是制氢技术,因为现在在太空进行的核试验,需要大量的氢。

  “这让制氢产业效率提高了许多,同时成本也下降了许多。

  “而我们用到的液态氢,不需要做进一步的提纯,制氧的工艺也早已经很完善。

  “试验田这边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的电,足够让液态气体转化成液态水的能量。

  “总体上来说,这个成本普通的农作物是难以回本,所以现在我们正在培育一些经济作物。

  “但是这个系统的意义确是非凡的,彻底终结了自上个世纪以来,我国治沙难,成本大,容易反复的难题。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国内将不再有沙漠,甚至世界也将不再有沙漠!

  “人类可耕种的土地涨了一倍,而且将再也没有沙尘暴!

  “我们掌握了改造地球的方式!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进步!”

  齐光禄开玩笑道:“到时候我们倒是要注意,不能让全球的氧气含量整体增加。”

  姜宇蹲下身,摸了摸白塔边上的绿草,绿草长得非常厚实,让下面沙地都变得紧实起来。

  绿草遮挡了下面的沙地,生机遮挡了荒芜。

  他问:“现在的试验田有多大。”

  “将近六百亩了。”齐光禄回答道:“这边是比较早的一批试验田,多以农作物为主,往北还有些根系发达的树林等。

  “我们发现五百亩大概就是个改良局部气候的分界线,以下局部气候改观不大,以上就会有明显的改观。”

  姜宇微笑道:“这个系统还有一个巨大的用处,当它进一步成熟后,可以改变行星的环境!”

第187章 功在千秋

  听了姜宇的话,齐光禄愣在当场,自从加入“绿茵计划”他一直在着眼全球,一直以来他就觉得自己的眼光够高了。

  可是当他听到姜宇要改变行星环境的时候,顿时觉得自己的目光还是过于短浅!

  随即齐光禄又兴奋起来,如果真能达到姜宇的要求的话,这将是一项改天换地的技术啊!

  姜宇微笑道:“以后这个技术,就叫‘气候空调’吧!

  “这是《三体》游戏里的一个叫法,不过我听说关于‘气候空调’的文明,被ETO删除了。”

  “不管ETO是不是为了在这方面藏着掖着,这都是一项值得进一步开发的技术。”

  他早就联想到了《三体》游戏里,146号文明出现的气候空调。

  那很有可能是改造行星气候技术的前身。

  姜宇没有继续往下想,因为线索太少,自己根据有限的线索瞎指挥的话,很容易给齐光禄他们添乱。

  他起身问齐光禄:“这项技术你们准备往什么方向完善?”

  一行人漫步于田埂上,根本没有身在沙漠里的感觉。

  一边往前走,齐光禄一边道:“首先是这个系统的成本还有很多压缩的空间,一开始我们计划是用固态氢和固态氧,这样一次性能运来更多生成水的原料。

  “可是现在固态氢和固态氧的制作过程,本身就需要巨大的成本,一时之间这些技术又没有突破的可能。

  “我们才退而求其次,用液态氢和液态氧。

  “另外在制氧方面,我们一开始的规划是抽取空气制氧,这样制氧厂在试验田附近建造就可以了。

  “但是这项技术同样不是很成熟,甚至比不远千里从海边运来水解后的液态氧,成本还要高。

  “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完善的话,对于氧气的需要就可以自给自足了,毕竟植物也会释放大量的氧气。”

  姜宇微笑道:“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好像变得更奇妙了。

  “我们之前又太多的东西都没有利用起来,实在是一种浪费。”

  齐光禄笑道:“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加透彻,我也很好奇,我们以后会怎样去改造它们?”

  他顿了顿又道:“对了,我们的生物研究小组,跟柏翔东的小组还做过一个合作项目。

  “希望能培育出产生氢气的植物,不过这个项目下马了。

  “他们遇到了一个屏障,我们知道植物里的叶绿素具体是哪段基因,可以完成光合作用。

  “但是他们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没有找出改变叶绿素运作的机理。

  “如果真的能有所突破的话,氢气我们也可以自给自足。

  “就是培育这些植物的研究人员工作的时候,要背着氧气瓶,以免吸入过多的氢气。”

  姜宇看到远处有一座小木屋:“地球上有这么多海水,有的是氢,就不要这么去折腾植物了。”

  齐光禄点了点头,指着前面的小木屋:“这座小木屋,是用试验田里的树木搭建的。

  “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在这里用餐,食材也都是试验田里获取的,连肉类也是我们放养在灌木林里的野猪和野兔。”

  赵昀感慨道:“功在千秋!功在千秋啊!”

  原本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现在却生机盎然。

  齐光禄高兴道:“过誉了。”

  姜宇等人用餐的时候,齐光禄继续介绍“气候空调”系统的运作细节。

  目前整个系统的“白塔”有一百多座,西边和北边多,南部较少。

  经过齐光禄小组的实践,一般都选在傍晚时分,“白塔”才向外排放水蒸气。

  排出的水蒸气也有讲究,并不是沸水温度下的蒸汽,一般在三十度到四十度之间,随着季节的不同,会做温度上的调整。

  虽然局部气候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里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依旧较大。

  水蒸气从“白塔”里排出来以后,可以散出去很远,水蒸气携带的热量迅速被夜间的空气夺走,最终以露珠的形式,落到植被上。

  在刮大风期间,因为大风主要是从北部和西部来,所以那两个方向的“白塔”会加大功率。

  水蒸气很快就会在寒风中冷凝成为水,跟风中的细沙一起落在植被上。

  如果是在冬季,排放水蒸气的时间是在正午,因为温度低,排出来的水蒸气会迅速成为水滴。

  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在白天就能完成,以免夜里冻伤那些常青类的植被。

  吃完了午饭,姜宇等人休息了一下便准备离开。

  临别时,齐光禄向姜宇诉苦,说PDC这几年对项目组的拨款已经少了许多,试验田的扩张和新的研究都需要花钱,请姜宇多从月球城,给项目组调拨资金。

  姜宇也有些为难:“不瞒你说,如今月球城的大部分盈利,都用在了科研上。

  “现在太空时代刚刚开始,我们还能吃时代的红利,可是以后呢?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以后,盈利也会有所减少。

  “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将来投资。

  “用钱的地方太多了,PDC又大有撂挑子不管的趋势,我们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首节 上一节 122/41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末日:我的技能愈发变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