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从零开始的红色提瓦特生活 第26节
所以教令院的研究几乎完全陷入停滞。
在过去,因为大慈树王的存在,这一个体系是可以运转的。
神明,特别是像大慈树王这样与世界树直连的神明,拥有着远超人类的智慧与经验。
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通过神明独有的方式,完成了实践的工作,使得教令院的研究体系得以高速运转。
后来大慈树王无了。
这个体系也就直接成个真·半残,运作不能了。
教令院的人在几百年来也没有发现问题的所在。
嗯,倒是不能说教令院的人不行,地球上几千年来也没有发现这玩意,一直到近代,马恩才发现这个关系。
他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发现这个问题。
而且教令院的人还有神明这个现成可行的方案引导,他们就更不会去探究这重关系了,而是着力于复现神明引导这一解决方案。
失去大慈树王之后,教令院第一时间想的是让纳西妲接替大慈树王的位置,继续运作这个体系。
可是他们又忽略了神明成长所需的漫长时间对于人类的不可接受性。
就在教令院高层陷入绝望之时,博士找上门来,顿时,就让他们萌生了自己造个神的想法。
总而言之,教令院的想法就是整个神上去,不管这个神是谁,他们只想要有个神来完成他们研究体系的运转。
倒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令院造神,更大的意义可能是把神拉下了神坛,失去了其神圣性。
神不再是神,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神秘,而是可以被人工制造的工具。
江明暗自思索着教令院的种种。
他这边是不是应该写点文章什么的,把这个关系讲讲,至少是在海祇岛内部传播一下?
不过,要把魔神这类的特殊群体彻底剖析开来,纳入到唯物主义的体系里,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程量太大了。
还是以后慢慢来吧。
目前先在海科院内部小范围的讲讲关系,优先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
正好现在有空。
看着眼前已经开始讨论起研究问题的人们,默默组织好了语言。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你们在原本的地方研究趋于停滞,而来到这边以后,便能以惊人的速度突破?”
“诶?”
几人被这个话题吸引。
“可能,是因为,海科院的经费充足?”
“啊?什么?你们教令院的研究经费已经贫困到了这种程度了?”
枫丹人震惊。
不是吧不是吧,海科院这啥环境,矿石都得抠搜着用,这也能叫充足???
须弥人同样震惊。
这还不叫充足?
双方对视一眼,均能看到对方眼神里的震撼。
看起来不是经费的问题。
教令院贫困也就算了,他们枫丹人从枫丹科学院来到这也能发生重大突破,这就说明和经费问题不大。
“那可能,是因为有您的指点?”
枫丹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他们看来,电力体系的开创是海科院目前为止最大的突破,这离不开江明的理论。
“有点关系,但是不大。”
江明只提出了这个理论,没有实际的指导。如果参考地球时间,没个大几十年是很难应用上电力的。
“那就是神之眼的加入,在过去的研究里,我们从没有得到如此之多的神之眼持有者帮助。”
“某种程度上,算对吧。只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
“那本质是?”
“神之眼就是神之眼,在哪个地方都是好用的。它加入到科研体系中能够大大加速科研速度,是因为它在这一工作中,发挥了先进研究工具的作用。”
一番话,令在场的人们目目相觑。
“不管是教令院还是枫丹科学院,在既往的历史中,是很少有将神之眼融入到科研体系中的,即使有个别的,他们也未必正确发挥了神之眼的作用。
枫丹科学院还好一些,教令院的学者们,你们想一想,教令院的研究工具,是不是已经几百年没有过什么重大变化了?”
“嗯……”
几人陷入沉思。
好像,确实是这样?
“也就是说,你们在过去几百年里,一直在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研究活动,这没错吧?”
“确实。”
教令院的人承认了这一点。
“原始的研究工具就限制了你们研究活动的上限,更高级的研究活动,必然需要更高级的工具支撑,这一点,你们也认同吧?”
“的确如此。”不只是教令院的学者,枫丹人也跟着点头。
枫丹科学院里是这样的,虽然伴随着繁杂的规定与臃肿的机构,突破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神之眼是先进工具,但先进工具不必是神之眼。”
“除开神之眼外,更高级的研究工具,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需要自于实践之中诞生,而教令院,向来不重视这些。”
接下来,就是江明针对知识与现实的生产力、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论述。
江明并没有选择从神明和教令院的方向入手,而是以神之眼加入研究后飞起的突破速度入手。
前者太宏大,太隐秘,也有些太抽象了。
第31章 第一步
总而言之,江明成功让这些人明确了一个概念,那就是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不注重实践,不注重成果的转化与使用。
只有当以往的研究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应用,才能推动下一步的发展。
枫丹人还好一些,对于教令院的人而言,无疑是颠覆了以往认知的。
看着眼前一群人陷入沉思的模样,江明也没去打扰他们,而是在原地默默地等待。
“江明大人。”
回头望去,是远处的组装厂厂长正在走来。
江明主动迎上前去。
“江明大人,目前工厂的建设还算是顺利,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我们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基层互助小组具体该怎么做。”
“哦,这个啊。”
江明略微停顿。
这玩意,算是他的一点私货了。
稻妻社会这个现状,公权不下乡,基层自治是常态。
海祇岛这边此前因为人比较少,权力机构也简单,说好听点叫扁平化,所以对基层地方还是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但是近期随着难民人数激增,珊瑚宫的人手已经不够用了,海祇岛基层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
工业建设这边,在江明的强烈要求下,没有放任民间或是其他什么人管理,而是由珊瑚宫直接管辖,算是海祇岛的国营企业了,这还又分去了一些人手。
目前初期包括水泥、钢铁、机械加工、组装在内的各类数十座工厂凑齐了工人,但是凑不齐管理层。
珊瑚宫有限的人手最多做到来一两个厂长之类的高层管理,剩下的得靠从工人中选拔出来。
而为了避免权力失衡,基层被架空,同时加强监督体系,避免整的跟幕府那边似的,就得想个别的办法。
在这种背景下,江明提出了互助小组这个制度。
至于说这个东西的私货在哪呢……
江明对互助小组的要求是,人数超过三人就成立该小组,小组吸纳有意向为工人服务的基层工人,由这些工人中技术熟练的,有一定文化水平与威望的担任组长。
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珊瑚宫方面对工厂进行管理,宣传和执行珊瑚宫方面的政策,同时和其他工人们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望并向上反映。
除此以外,还包括帮扶困难工人、展开技能培训、展开文化教育、监督管理等一系列任务。
这一小组绝对的正确就是为工人服务,促进工作。
小组自愿申请,审核后就能加入,一旦加入,就意味在工厂内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与责任。
这一制度作为补充,与正常的管理结构并存,减轻正常管理结构的压力,并推动高效运转。
与之一道的,还包括对这些小组的评审、监督等体系正在建立。
虽然因为人手不足进度缓慢。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诶嘿
总之,江明的打算就是,靠这个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由于看起来还算不错,再加上珊瑚宫人手实在不足,心海同意了这个方案。
而面对关于这个互助小组的疑问,江明则是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