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258节
“现在钱粮都不够,”
“至少还要等三五年才能开工。”
“这三五年间,正好用来处理洛阳大族。”赵渊也不着急。
张根道:“今后实行阁部制,还是实行省部制?”
“集权是大趋势。”赵渊说道。
唐代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看似制度严谨,
实则效率低下,
且中书省和门下省依托皇权,
很快就将尚书省边缘化。
到了宋代,
整体趋势是三省合一。
宋代虽然保留三省,
但权力已经虚化,
六部也权力减弱,
大权掌握在宰相和中书门下省的中书五房手中。
熙宁末年,宋神宗没有征询王安石意见,
就自己下令进行官职改革。
把大宋的中书门下制,
改回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行政效率变得更低,
但裁撤了一些冗官和衙门,
每年能够节省两万贯开支。
这个改革,在元丰年间制度化,
因此又叫“元丰改制”。
宰相权力就此被削弱,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果没有元丰改制,
宋徽宗还真不能肆意妄为。
因为身为宰相的蔡京可以不用那么讨好皇帝,
就能依托中书门下制掌控大权,
而宰相大权又被其他机构给制约。
以上这些只是大致情况,
实际更加复杂。
比如六部就一度侵夺三省大权,
是皇帝出手给按下去的。
枢密院也曾经能压制宰相,
在不断的权力交锋中逐渐衰落。
究其根本,
无非吏权、财权、事权的争夺而已,
更深层次则是皇权与相权的对抗。
宋代的冗官根源在于分权制衡,
设参知政事分走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院分走宰相的军事权,
设三司使分走宰相的财政权。
分来分去改来改去,
结果在元丰改制之后,
形成一个畸形的四不像怪物,
集唐宋两代的各种弊政于一体。
好的没有,坏的全要!
赵渊说:“内阁制在明代是反复磨合出来的,”
“属于一种妥协式集权制度,”
“太监掌控的司礼监具有关键作用。”
“你也不想重用太监吧?”
“当然不想。”
赵渊笑道:“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今后的皇帝肯定重用太监。”
“宋代的皇帝,最初是提拔翰林学士,”
“用文官来压制宰相和六部。”
“并且牢牢掌控御史台,”
“御史只能由皇帝亲自任命。”
“但最后发现,翰林学士和御史靠不住,”
“他们会跟宰相、尚书眉来眼去。”
“于是,太监不断被启用,”
“到宋徽宗时出现这么多大太监。”
张根无奈道:“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完美制度,”
“政治这种事情,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别说偌大一个国家,”
“就算以前我做副院长,”
“学校里还不是乌烟瘴气的。”
“百年之后的事情,”
“别想那么多,后人自会去调整。”
“实在调不过来,”
“那就等着亡国呗。”
“我们现在设计的制度,尽量靠谱就行。”
“在大方向上,要有利于促进科学和生产力发展。”
“是这么个说法。”赵渊表示同意。
.....
赵渊的三千重甲侍卫,
其中一千被王渊带去淮南,
清查整编两淮那些新募部队。
剩下两千侍卫,
跟火枪手一起,
暂时作为皇城禁卫。
白胜算是皇宫侍卫统领,
古三掌控重甲兵,
花荣掌控火枪手。
赵渊也有数百侍卫,
但战斗力不够看,
皇城兵权等于在赵渊手中。
太监和宫女,沿用旧宋留下的。
全是无家可归之人,
破城时逃无可逃,
如今反而又有了工作。
至于赵宋皇室和宗室,
则转移到延福宫看押,
开春之后会安排他们的耕种.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富家
因为派系出现得太快,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