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267节

  一旦这种中枢构架落实,

  皇权将达到一个顶峰,

  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制约。

  这跟宋徽宗的任性妄为不同,

  宋徽宗靠破坏制度搞一言堂,

  而赵渊则是将皇帝集权制度化。

  与此同时,一扫赵宋的中枢弊病。

  中央机构不再冗余职权划分也更明确,

  六部不再是宰相的应声虫。

  正常运转下的阁部院制,

  六部尚书可以借助通政院,

  跟内阁那些宰辅们掰掰手腕。

  翟汝文是赵桓提拔的翰林学士,

  听说“一阁三院六部”里没有翰林院,忍不住问道,

  “敢问大元帅,翰林院会取消吗?”

  “不会,”

  赵渊说道,

  “但权责有些变化。”

  翰林院这玩意儿,

  在唐代中前期,

  连正经官署也不算。

  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专门陪皇帝休闲娱乐,

  说白了就是天子养起来的帮闲。

  安史之乱以后,

  皇帝谁都信不过,

  开始重用身边这群人,

  兼职担任顾问,

  并且参与起草内制。

  宋代元丰改制,

  翰林学士成了正三品。

  带“承旨”字样的,

  乃皇帝顾问兼起草内制;

  带“知制诰”字样的,

  只能起草内制且不能兼任其他职务。

  内制即皇帝亲发的特殊诏书,

  册封皇后太子,

  提拔宰相尚书,

  又或者大告天下百姓,

  这种圣旨都属于内制范畴。

  必须由“翰林学士承旨”或“翰林学士知制诰”来写,

  他们如果死活不愿动笔,

  那就只能撸掉了重新换人。

  赵渊为了保证通政院不被内阁夺权,

  把翰林院的内制起草权,

  移交给了通政院那边。

  再将外制(普通诏书)起草权,

  交给内阁下属的制敕房。

  赵渊搞出的内阁,

  权力接近景泰、弘治、正德时期,

  拥有巨大的权力却又被制衡。

  而通政院,则是弱化的司礼监外加强势六科,

  又有朱元璋时期通政司的影子。

  这么比喻吧,

  内阁是长老会,

  通政院是办公厅,

  六部是各部委。

  督察院则是大杀器,

  直属于皇帝领导。

  只要是督察院的品官,

  级别再低也需要皇帝亲自任命,

  内阁和吏部只有推荐权。

  新皇帝想要整顿朝堂,

  督察院便是一把利刃,

  轻轻松松就能割开口子。

  见翟汝文还是有些不懂,

  赵渊详细说道:“今后的一榜进士,必先入翰林院,”

  “借调去内阁或通政院观政。”.

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秦桧

  “再履任地方知县,”

  “升为知州至少做满三年。”

  “再酌情继续主政地方,”

  “或转六部职,或转中书舍人,”

  “或为侍读、侍讲,”.

  “若回朝堂还要兼任左右春坊职。”

  “臣明白了!”

  翟汝文不再言语。

  翰林院就是个储才部门,

  多半会出很多宰相。

  但跟明代的翰林院相比,

  赵渊又进行了改动,

  那就是必须做地方官。

  翰林官的升迁途经都定好了——

  先做翰林院初级官员,

  借调去内阁或通政院实习,

  熟悉国家的整体运转情况。

  再去做知县、知州。

  根据具体情况,

  可继续升为知府,

  也可调回中央。

  回到中央之后,

  或在六部做司级官员,

  或去内阁做高级秘书,

  或在皇帝身边做低级顾问。

  同时,兼任春坊职务,

  也就是东宫属官,

  跟太子建立关系。

  当然,也有留在翰林院编书的。

  可以选择一直搞学术,

首节 上一节 2267/3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