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小说 > 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379节

  把字写于黄纸贴在正文前,

  皇帝或宰相扫一眼便明白。

  明代中后期的内阁,

  就连引黄之权,

  都一股脑儿抢到手。

  如今却是让通政院贴引黄,

  隶属于内阁的中书科进行核对。

  中书舍人核对无误,

  再附上自己的意见,

  交给内阁大臣进行处理。

  普通公文,阁臣直接看内容摘要,

  就能迅速给出例行批示。

  相对重要或特殊的公务,

  阁臣才会仔细阅读全文。

  李邦彦如今分管文化宗教,

  并非文教工作他一言堂,

  而是侧重于这个方面,

  相关奏章偶尔也会送到其他阁臣手中。

  昨晚嗨皮到半夜,

  今日着实有点犯困,

  李邦彦到内阁还睡了一会儿.

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统一管制

  好在中书舍人提供了参考意见,

  李邦彦感觉没问题,

  就迅速写成敕牒与劄子。

  敕牒本是中书门下省草拟的文书,

  进奏给皇帝写一个敕字,

  再由政事堂出碟进行公布。

  劄子就是札子,.

  是官员向皇帝进言,

  或者属官向上官进言的一种文书。

  这两样东西,在宋初得到规范化,

  随着皇权日渐增强,

  到北宋末年的时候,

  其实已经非常类似“票拟”。

  而皇帝写的那个“敕”字,

  则跟批红差不多味道。

  只不过,宋代皇帝在大部分时候,

  都只习惯性写个“敕”字,

  按照宰相的决策原封不动执行。

  这样一来,皇帝既把最终决策权握在手里,

  自己又不必太劳累,

  出了问题还能甩锅给宰相。

  别看朱氏父子把中书门下省变成内阁,

  其实很多东西都差不多。

  官员们依旧习惯用旧名字,

  把“票拟”叫做“敕牒”,

  把“批红”喊做“批敕”。

  就连首辅都没人叫,

  首辅唤作“首相”,

  次辅唤作“次相”,

  普通阁臣唤作“辅相”。

  既然如此,赵渊便顺着众意,

  确定敕牒、批敕、首相、次相、辅相为官方称谓。

  叫什么无所谓,

  关键是要统一。

  宋代不但官职种类繁多,

  公文名称也五花八门。

  同样一种公文,

  它可能有四五种叫法,

  这让后世刚入门的历史研究者极为头疼。

  赵渊思索后,

  对公文名称、格式等等,

  进行了严格的统一。

  不但如此,日常公文在确定格式之后,

  还专门雕版印刷常用文字,

  官员只需把内容填在相关位置即可。

  之所以不用活字印刷,

  是因为需要反复大量印刷,

  而且印刷内容也不复杂,

  这种情况下雕版远比活字好用。

  这一系列操作,让办公效率极大提高!

  风风火火处理完一堆公务,

  李邦彦终于能趴下休息。

  他把中书舍人叫来,

  送去首相或次相那边。

  首相、次相没有具体的分管方向,

  但辅相处理好的公务,

  需要交给他们再次审定。

  若有异议,便附上自己的意见,

  打回去让辅相考虑一下。

  双方意见如果难以调和,

  就召集所有阁臣商讨。

  若连阁臣众议都难以表决,

  那便只能送去交给皇帝定夺了。

  唉,新朝的宰相真不好玩。

  李邦彦有些怀念旧宋时光,

  那时的宰相如果想轻松些,

  可以随身携带几十个官吏做秘书。

  琐事全部交给秘书处理,

  自己在大事上把控方向即可。

  哪像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也有中书舍人做秘书,

  但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的事情变多了啊。

  每天上班就跟坐牢一样,

  只有下班时间才属于自己。

  李邦彦现在日日宴饮,

  一下班就飞奔回家,

  他家里养着顶级的厨子和戏班子。

首节 上一节 2379/33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