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477节
凌迟出自《荀子》,
刚开始并非刑法,
用来形容缓缓升高的山坡。
中国自古有很多肉刑,
但比较常见的重刑是磔(肢解)。
南北朝时达到一个高峰,
并且出现了凌迟的雏形。
而到了唐末五代,
凌迟之法渐渐成型,
并且被割据势力滥用。
北宋初期是慎用此刑的,
可一旦开了口子,
必成泛滥之势。
都说宋代不杀文官,
那是没犯十恶不赦之罪。
熙宁八年,余姚主簿、秀州团练使、秀州医官、河中观察推官.....
这些文官因涉嫌谋反,
不但被判处死刑,
而且还是凌迟之刑。
可是,从秦汉一直到北宋,
凌迟始终没有写进法律,
判起来其实是无法可依的。
南宋才把凌迟写进增补条例,
元代才开始写进正式法律。
赵渊看向闻焕章,
“闻相可要说什么?”
闻焕章捧着笏板出列,
“臣也觉得应该先定本朝律法。”
“至于凌迟之刑,还是废除为好。”
“真有人想要谋反,凌迟怎能吓阻?”
“在臣看来,砍一刀跟割一百刀,”
“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搞得血肉模糊着实不好看。”
“不如增加一条,犯极重之罪时,”
“家属没有处理尸体之权。”
“此人被正刑之后,”
“尸体必须交给医学院,”
“以供医学生进行解剖。”
这个观点,角度实在刁钻,、
群臣听了都很迷惑。
而且大部分官员,
也对医生解剖尸体无法理解,
认为那是对尸体的极大不尊重。
.....
内延福宫。
赵渊正在打理宋徽宗留下的珍贵花木,
拾掇一圈又洗洗手,问道,
“刑统是什么东西?”
“唐代有《唐律》,”
“明代有《大明律》,”
“怎么宋代只有一个《宋刑统》?”
闻焕章解释说:“刑统就是刑事法规汇编兼解释。”
“因为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
“赵匡胤制定法律非常着急,”
“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
“所以就直接照抄唐律,”
“只改了些需要避讳的字词。”
“《宋刑统》的编撰者来自后周,”
“刚刚编完一部《大周刑统》,”
“所以《宋刑统》也大部分是抄来的。”
“对于编撰者来说,也算自己抄自己。”
赵渊大致听懂了:“就是说相比起《唐律》,”
“宋代的法律框架整体没变,”
“但具体断案量刑和法律解释给改了些?”
“也可以这么说。”闻焕章点头道。
“那朱元璋的《大明律》怎么样?”赵渊问。
闻焕章简单回答:“《大明律》更具系统性、整体性、统一性、规范性,”
“更强调程序正义,”
“更注重司法公正和官员廉洁。”
“唐宋的法律,可操作性空间更大,”
“而且对官员的约束不够。”
“这是朱元璋的性格和治国理念决定的。”
“这个可以,程序正义很重要。”
赵渊点了点头。
闻焕章说道:“现在的重点是,我们的步子该跨多大,”
“步子跨大了会不会过于超前。”
“比如八议制度要不要保留,”
“如果保留又该保留多少?”.
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修改律法
“什么是八议制度?”
赵渊对古代法律一窍不通。
闻焕章解释说:“就是八种类型的犯人,”
“比如皇亲国戚,比如特殊人才,”
“比如德高望重者,”
“比如立有大功者。”
“对于这些犯人,官员可以审判但不能执行,”
“必须上报给中央朝廷,”
“由中枢重臣进行商议。”.
“重臣商议出的判决结果,”
“再呈交给皇帝进行裁决。”
“这个还真不好决定。”赵渊嘀咕道。
赵渊还保留着现代思维,
但同时又融入古代社会,
这就在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上产生割裂感。
仔细考虑之后,赵渊说道,
“八议制度可以部分保留,”
“但必须进行严格界定。”
“比如德高望重者,根本无法客观判定,”
“是人是鬼都可以德高望重。”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