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3110节
大臣们其实也想改,说不出口而已。
有了皇帝背锅,他们顺水推舟也就认了。
赵渊拍板道:“从今日起,但凡有官员需要丁忧。”
“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不算,从回家披上孝服的那天算起,服丧日期只需要两个月零两天。”
“父母亡故,心情肯定不好,可以再休息一阵。”
“两月零两天用于服丧,剩下二十几天休养散心,凑足三个月即可回京到吏部报道。”
“如果公务繁忙,亦可不必休息,服丧期满就回。”
“谁还反对?”
自然无人反对,但又不方便说陛下圣明。
群臣大眼瞪小眼,全在那里傻站傻坐着。
赵渊又说:“河南左布政使白胜,功劳卓著。”
“其父亦为贤者,于国有功,追封通义大夫(正四品)。”
大臣们这才晓得,原来是白胜他爹死了。
虽然是借题发挥搞丁忧改革,但群臣还是对白胜有了新认识。
这位虽然一直做地方官,但始终简在帝心啊,今后可万万不能得罪。
.....
白胜接到一个差事,代表太上皇、太上皇后和皇帝,前去西乡县上白村吊唁老白员外。
顺便传达追封圣旨,老白员外的坟墓,可以按正四品官员的规模修建。
另外,白二郎在日本那边做总督,赵渊直接夺情让他别回来。
白胜还有一个月的假期,可以给自己的父母修缮坟茔。
扩建祖宅则暂时没有必要,等哪个不成器的儿子长大再说,如果无法做官就扔回老家守祖宅。
白胜走的是汉水,从襄阳逆流而上去西乡县。
沿途官员,热情备至,都想趁机讨好这个侍卫统领。
对了,白胜这次也有爵位,啥都没干就捞到一个伯爵。
船队先在大明乡停靠,这里的码头愈发热闹,但人口反而不如朱村长在的时候。
因为很多家庭都搬出去了,由大明村发展而成的大明乡,已经涌现出一百多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官职最大的是张广道和梁异,前者现在是国公,后者执掌通政院。
还有许多将领和中高级军官,混得再差也能带百十来个兵,
这种属于能力过于糟糕,渐渐被军队给淘汰,
而且年纪大了已到中年,被扔去做各地驻防军的军官。
也有一些,转去漕军系统做军官.
第三千五百零四章 重回故地
白胜在镇上溜达一圈,竟然找不到多少熟面孔。
突然,一个中年地主,带着妻儿赶来迎接:“小民张林,拜见白.....白将军。”
白胜哈哈大笑,拉着此人的手说:“张三,陛下可还记得你,让俺给伱捎来两匹漳绒。”
“这漳绒可是好东西,就连京城也少见,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陛下对俺太好了!”张林激动得抹泪。
张林就是当初卖米给赵渊的店铺伙计,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官职和爵位,
但却得到父子俩在大明乡的一座茶山、一处制茶作坊,以及大明村的三十亩水田。
白胜扫视张林的儿女,点头赞道:“你却多子多福。”
张林说道:“托陛下的福。还有个儿子在读县学,等再大些就送去洋州书院。”
“闵山长早就答应收下,指不定今后还能考进士。”.
洋州早已改为洋县,但书院的名字却没改。
白胜问道:“书院还是以前那位闵山长?”
张林摇头道:“早就不是了,现在这位是老山长的侄子。”
白胜和随行人员,都被张林引去家中。
沿途仔细观察,白胜说道:“这大明乡更富庶了。”
张林介绍情况说:“乡民其实变少了,那些混得好的,全家都搬去外地,连老家的地都卖了。”
“也有一些穷困山民,听说改朝换代,赋税没那么高,而且下山就能分田,他们自发从山里出来。”
“要不是有这些山民补充,俺招佃户和茶工都招不齐。”
“我看码头却比以前繁荣。”白胜说道。
张林笑道:“沿途税卡都取消了,汉江来往的商船变多。”
“这里又是龙兴之地,商贾喜欢在大明乡停靠,说是沾点运气能够发财。”
“镇上的客栈,陛下送给了田二爷,那客栈经常被商人住满。”
白胜猛然想起田二:“田二那厮却好久没见。”
张林说道:“田二爷做的是军需官,搬去湖州好些年了。”
“前年回来了一趟,修缮祖坟又走,这客栈是他儿子在经营。”
中午在张林家吃了顿饭,田二的儿子、儿媳也来拜见。
下午,白胜兴冲冲去爬山,想看看当年的黑风寨。
闻焕章造的大水车还在,年年都要保养翻修。
可白胜爬上山之后,发现黑风寨早已荒废,赵渊当年住的房子都朽了。
山下就有土地,谁跑去山上住啊?
即便是那些近几年搬来的山民,也都分到了可以种玉米的坡地,顺便再佃耕一些而已。
倒是黑风寨的半山腰,种满了大片的桐油树。
起兵之初的藤甲,还是用这里产的桐油来浸泡,现在完全变成了经济作物。
白胜游览着黑风寨废墟,刚开始兴致勃勃,对随行人员讲述当年故事。
讲着讲着,就意兴阑珊,那时的熟人好多都难再见了。
下山之时,白胜指着桐油林问:“这些林子是谁的?”.
第三千五百零五章 阴云风水
张林回答道:“以前都是太上皇跟陛下的,太上皇发了话,分给附近没走的村民。”.
“家家户户都有份,修剪枝丫还能当柴禾。”
“下游那边的茶山也分了,现在改名叫聚宝山,听说陛下当年就是在那里遇到神驹聚宝盆。”
“哈哈哈哈,那确实是神驹,当年还踢俺呢。”白胜哈哈大笑。
白胜这次回来,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去处理山里的宝马车。
能拆的都拆了带回京城,实在不会拆解就烧掉,反正那玩意儿在古代也难以发挥作用。
白胜来到上白村时,老白员外的遗体还未下葬。
古人自有防止遗体腐烂的办法,比如把冰块放在旁边降温,用花椒等香料防腐防臭,
用石灰拌糯米做干燥剂,用布料裹尸减少与空气接触,甚至有条件的还用水银来防腐。
似乎停尸越久,葬礼就越风光。
历朝历代,朝廷都提倡节葬,民间却喜欢厚葬。
宋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宋祁,告诫儿子要为自己节葬,具体做法为:死后三日收敛,死后三月下葬。
别管什么阴阳风水,棺材使用杂木就行,不要陪葬贵重物品。
坟只堆三尺高,墓地种五棵柏树即可,别搞什么石人、石兽的雕像。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宋祁是真想让儿子薄葬自己。
但即便是薄葬,也要停尸三月之久,这是严格遵守古礼的!
普通人家,自然没那个财力,一般在七日内下葬。
甚至火葬越来越流行,官府屡禁不止——墨家和佛教才提倡火葬,这跟儒家的观念不符,因此朝廷是反对火葬的。
老白员外还活着的时候,就让人给自己挖了个地窖,免得在夏季时死亡不利于停尸。
地窖里铺了许多石灰防潮,棺材夹层也放了石灰拌糯米,还用花椒等香料来除味儿。
每年冬天都藏冰于地窖,哪天他死了就用这些冰块降温。
白胜代表皇室前来吊唁,白崇文和白胜兄弟俩,重新搭建灵堂把棺材抬出来。
西乡县令和主簿,也闻讯赶来再次拜祭。
这次追悼会,是用正四品官员的礼节来操办。
白胜对两位孝子说:“陛下让俺传话,老员外的葬礼,厚葬节葬都可以,但不能陪葬金银铜器。”
“今后就算是皇室有人亡故,也不会陪葬金银铜器。”
白胜说道:“有德之人,自当节葬。”
民间越是流行厚葬,大儒和君子就越提倡节葬。
最典型的,便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这对冤家,他们都要求自己病故之后薄葬,并劝导士大夫和富商也薄葬。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