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3166节
否则的话,这套契约就会慢慢作废,国家和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信立而霸!
对内取信于人民、对外取信于他国,就可以富国强兵而称霸。
这也是在遵守契约。
只知道取信他国,却失信于人民,霸业必败。
如果既失信于人民,也失信于他国,这个国家迟早完蛋。
进阶版是:义立而王!
从这个进阶版可以看出,荀子跟法家真的有本质区别。
他说国家制定礼法,应该是义礼、义法。
如果制定违反道德人性的礼法,就算能短期内富国强兵,也必然不可能长久。
其实就是在讨论社会契约的正当性和适应性。
如果当前的社会契约,失去了正当性和适应性,
就会导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荀子这句话,对赵渊非常有利。
即之前的君主因失约而完蛋,就有新的英明君主建立国家。
这位新君必然遵循一些旧制度,同时又会建立一套新制度,让国家和社会再次运转起来。
相当于新君与人民重签契约。
荀子还强调在“法先王”的基础上“法后王”,
即遵循上古圣王的基本道德规范,再学习后世历代君主的成功经验。
不要一味模仿上古,要随着时代发展,制定一套适合当下的规则!
而且,荀子还主张:王霸并举、义利并举、礼法并举。
这些东西,赵渊太喜欢了。
…….
第三千六百零三章 荀子大热
刘延年尽量挺直腰杆离开皇宫,他在万念俱灰的同时,隐约间又有点踌躇满志。
他很明白,只要把拆族之事办好,皇帝真有可能给他升官。
次日,刘延年前去逛书店,想买一本《荀子》仔细研究。
他以前读过《荀子》,但只浮于表面。
因为他的叔父,对荀子非常厌恶,导致刘延年也先入为主,觉得荀子是個以法乱儒之辈。
“不要挤,不要挤,都排好队!”
刘延年一到书店就傻眼了,好多读书人挤在那里。
洛阳士子这么爱学习的吗?
刘延年好奇的走过去,却见全都在买《荀子正义》.
礼部印了三千本,除了发给全国官方学校,还半卖半送给各地的书商。
既然是科举考试教材,书商们自然积极得很。
甚至都懒得用活字印刷,反正这玩意儿字数不多,直接上雕版可以反复印售。
对于书商而言,只要是科举书目,雕版比活字更节省成本。
一个个士子买到新书,都喜滋滋结伴离去。
刘延年感觉有些离谱,怎这么多喜欢《荀子》的?
但转念一想,自己也是来买《荀子》。
他扭头看向远处巍峨皇城。
唉,皇权啊!
荀子历来不讨喜,很少有人去作注解。
目前只有一本《荀子注》,是唐代杨倞在刘向基础上重新整理编注的。
这本书颇有错漏,都不说文章含义了,就连字义注解都问题多多。
比如“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里的“绝”应该解释为“横渡”,《说文解字》里写得明明白白。
但杨倞没有仔细研究,直接注解为过河的“过”。
仅在《劝学篇》,类似错误就有好几处。
赵渊下令礼部重新注解,定名为《荀子正义》。
朝廷大儒们注解了一遍,赵渊又亲自进行改正。
在某些地方,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注释,完美体现什么叫“六经注我”。
抱着新鲜出炉的《荀子正义》,刘延年在客栈里仔细阅读起来。
第一章《劝学》,刘延年还是很喜欢的。
第二章《修身》,刘延年仔细读下来,发现居然句句在理,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第三章《不苟》,刘延年突然坐直,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荀子说:君子治理有秩序的国家,不治理混乱的国家,因为混乱的国家已经违背礼义。”
“那国家混乱就不去治理吗?”
“答曰:不要在混乱的基础上去治理,而是直接根除掉混乱源头,让国家重新变得有礼义秩序。
刘延年回忆起前宋末年,那种混乱确实难以治理。
从范仲淹,到王安石,再到蔡京,都是在混乱的基础上治理混乱。
他们无法根除混乱源头,因此必定失败,而大明天子却是推倒了重新来过。
读着读着,刘延年又皱起眉头。
儒家都说“法先王”,荀子却说“法后王”,刘延年认为舍本逐末了。
“法后王”被理解成周文王、周武王,那是清代才牵强附会出的东西,章太炎甚至认为后王是在说孔子。
从司马迁一直到明末清初,“法后王”都是理解为学*近世君王。
近世君王有啥好学习的?
再仔细看注解,刘延年又开始点头赞许。
因为他发现这里的注解,跟前面两段的注解,都是赵渊亲自动笔,直接标注有前缀“大明天子曰”!
赵渊特别注解强调,《荀子》原文是“审”后王之道,不是司马迁说的“法”后王之道。
这一段的理解是,审视探究历代君王,尤其是近世君王的得失,再去对照上古先王的做法。
总结归纳正确和错误,弘扬正确的做法,摒弃错误的做法。
“妙哉!”
刘延年忍不住拍手赞叹:“陛下果然是当世大儒,这样注解就暗合孟子之义了。”
“原来孟子与荀子,虽说法不同,却异曲同工。”
天色渐暗,刘延年挑灯夜读。
刚开始还是看不惯性恶与礼伪,但他发现除此之外,《荀子》的其他道理都说得通。
而且,说得非常好!
妈的,以前咋就没发现呢?
难道人性真就本恶,礼真是圣人作的而非天生?
数日之后,刘延年作为皇帝行人,也可以说是钦差,带着几个官吏跑去江西拆族。
魏良臣这几个月只是丈田,等田亩彻底清查完毕,才陆陆续续拆族迁徙。
迁徙日期,得等到秋收之后,否则地里的粮食归属又要闹纠纷.
第三千六百零四章 心态变得快啊
一路上,刘延年都窝在船舱里读《荀子正义》。
心态变了,思想倾向也会改变。
他即将前往江西做酷吏,学术思想也得符合这个身份啊。
官船抵达长江的时候,刘延年已经完成思想转变,他觉得《荀子》说得通通在理。
人性就是恶的,礼也是后天制定出来约束人性的。
否则孔子为啥说“约之以礼”?
如果性本善、礼出于天,君子追求本性即可,孔子没必要用这个“约”字。
约束的约!
清江刘氏的主攻经书是《春秋》,跟《荀子》不存在冲突。
刘延年打算做一个研究《荀子》的大儒.
这是一条儒学新赛道,皇帝似乎非常喜欢,刘延年认为自己可以脱颖而出。
因为,跟他同级别的儒士,大多数都非常排斥荀子。
只要他出山研究推广《荀子》,必然没有同级别的跟自己争。
研究好了,就能获得皇帝青睐啊!
上一篇:人在柯南,我真不是悍匪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