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第111节

  刘庄主斜睨他一眼,嘴角一勾,却并不催,只是微微一笑,手一摆:

  “夫人,你先领两个小的去后头走走。”

  刘夫人点了点头,笑应一声,拉着姜曦和刘子安,一左一右,携风带笑地去了后院。

  厅中霎时静了几分。

  刘庄主亲手替姜义添了盏茶,手势不急不缓,袍袖拂过桌角,连那壶嘴落水的声音,都像是被他话头压住了。

  他说话向来不疾不徐,这时也只平静地开了口:

  “我知晓,姜兄一脉传承不俗,气脉清正,根骨也稳,将来要走的道,定不会小。”

  话锋一转,却又带出几分意味深长的轻笑:

  “不过嘛,我老刘家这点家底,虽不敢夸甚传世仙宗,倒也不至于寒碜了谁,总归……也有几分自己的机缘在。”

  这话说得轻巧,却像羽毛拂过心弦,叫人不由得生出几分留意。

  姜义闻言,心头微动,却并不作声。

  只是低头抚着茶盖,轻轻一扣一扣,等那人自己道出后话来。

  刘庄主果然接了下去,语气依旧平和得很,仿佛说的不过是一桩家中翻旧账的闲话:

  “不瞒姜兄,咱家祖上,早些年其实也曾阔过。不敢说什么富可敌国、权压朝野那般招摇张扬,倒也算得上富享一隅、声名不弱。”

  这话一落,姜义心头便点了个头。

  刘家那点底子,早不是什么秘密。

  传承旧法、镇守山林,旁人或许不知细节,但只要在这片地头上混得久了,便瞧得出这家人,不寻常。

  更何况,他家还姓刘。

  刘庄主不紧不慢,语调一转,仿佛案头微尘轻轻一抹:

  “只是嘛,先辈们在红尘里折腾得久了,功也成了,名也有了,银子更是不缺。人这一生,便也活得太明白了些。”

  说到这儿,他略顿了顿,抬眼看姜义一眼,语声低了些,却也更沉稳了几分:

  “于是,就起了那点……长生的念头。”

  姜义不动声色,轻抿一口茶,面色并无意外。

  正所谓势尽求道。

  功名富贵走到头,念头一转,便只剩那条古来难行的道。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这世上哪有什么例外。

  “起初呢,先辈也是想走那条性命双修的正路。”

  刘庄主说到这里,语气缓了几分:

  “静修内丹,敛神炼气,那时在修家里头,也算是条通行的大路。代价出得不小,法门也换了几道,倒也不算没门路。”

  他话说得轻,句末却微一摇头,眼里掠过些许怅然,像是替那位先祖叹息:

  “可越修越深,才晓得那路不好走。尤其那神明一道,不是有真传嫡脉、师门印记的,哪怕你悟性再好、底子再厚,也未必能入门半步。”

  姜义坐得极静,茶盏都未移半寸,只把眼神略略垂了些,神情却不松不紧。

  “先辈当年也是走得苦。”

  刘庄主轻声续道:“访遍了十来州的名师异士,踏破无数山门台阶,走到最后,还是无门可入。”

  “本就心气已损,魂也熬得淡了。正那时,忽得一梦。”

  他说到这儿,语气压得极低,像是怕惊着了什么。

  “梦里,是我刘家立基的那位老祖宗。”

  他语调缓了几分,像是把那几句话在心头翻来覆去掂了几遍,才肯往外说:

  “自那之后,先辈便将那份修行的执念收了起来。”

  “不再苦寻法门,也不再妄求神通,只转了个念,修起行善积德那条路来。”

  “建书舍、修桥梁、赈水灾,能做的都做了,家产也差不多散了个七七八八,左不过一个‘渡人’的心思。”

  他说得淡,姜义却听得出,这“放下”二字里藏着几代人的力气。

  “一直到那一年,大水冲山,村落将覆。先辈倾家出力,奔前跑后,连续三夜未曾阖眼。”

  刘庄主顿了顿,轻轻一笑:

  “那时候,有位过路的相师,也不知从哪儿来的,看了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话,送了一卦。”

  他说到这,语气终于落了锚,像是一纸长信写到了句末:

  “自那日起,我刘家便循着卦象,搬来此地。代代镇守山林,护村安民、护送过往行人,只为那一句‘日后自有机缘’。”

  姜义听得极静。

  茶盏边雾气缭绕,他眼前却浮起几年前的一桩旧事。

  那位身裹破衲、眉目寂定的僧人,被刘庄主亲自救下,随后又亲手送入后山。

  这刘家口中的“机缘”,他虽未得其真形,心里却已隐隐勾勒出个模糊轮廓。

  他甚至知晓。

  若无天变地异,刘家这份守候,怕还得在这山林里,再多守上三四百年。

  姜义没多言,只点了点头,语气平和,落得稳当:

  “虽是心有所求,然能舍财济厄、镇守山林,世代斩妖护民……这等念头,已属难得。”

  话说到这儿,他顿了一下,像是顺口一问:

  “只是不知……这守了几代的山,这盼了几辈的缘,贵庄可曾……真瞧见个半点影子?”

  刘庄主听罢,只轻轻摇了摇头,神色如旧。

  姜义盯着那盏茶,没立刻出声,只静了一会儿,才像自言自语般道了句:

  “你家守了这许多年……从祖上往下,几辈人了?就没一个……起过疑心?”

  语声不重,却极真。

  换了旁人家,别说三代,光是一代等个空,也早转了念头。

  刘庄主闻言,似是早有所料,笑道:

  “实话讲,当年家父把这担子交到我手里,我心里,也不是没犯过嘀咕。”

  “我那时候问他,咱家世代为这一桩看不见摸不着的‘机缘’守着、盼着……这事,值当吗?”

  他说到这儿,嘴角带了点笑意,像是忆起当年的自己那股子倔强。

  “可我爹就只看了我一眼,说了句‘你日后便懂。’”

  “刘家在这山里镇守,到我,已是第五代了。”

  刘庄主语声不高,像是在说一件寻常家事。

  “前头四代,都供在庄后祠堂里,香火不断,生辰忌日,年年记得分明,一桩不少。”

  他顿了顿,眼神却微有变化,像是忆起了什么,话里忽然拐了一笔:

  “奇就奇在这儿。”

  “自我接手庄子以来,每逢先祖忌日,夜里必做一梦。”

  语气仍是平静的,可那“必”字落下,便似砸了枚铁钉在檐下,不容人置疑。

  “梦里来的人不多言,只每次说上一两句。十年如一:‘守着,别急。时候到了,自会有缘。’”

  他说着,抬眸看了姜义一眼,语气没什么起伏,神情却分外清明:

  “一年四次,从不落空。这些年,次次如常。”

第120章 定亲

  姜义听得入神,手中茶盏竟轻轻一颤,盏中浮沫晃了两圈,才定下去。

  这方天地,托梦从不是世人口中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是念未散,魂未绝,是人在黄泉彼岸,还留有一口执念未断。

  若真有一人,死后犹能隔代托梦,不说得了长生,至少也已半步踏出那六道轮回。

  这么看来,那刘家世代守着的“机缘”,倒真不像是空中楼阁,反倒有些门道了。

  刘庄主说到此处,唇角微扬,似是从一大堆陈年旧事里,慢慢翻出一桩趣谈来。

  他侧头望向姜义,眼神里藏了点什么,话声像是在闲聊:

  “先前听姜兄提过,府上祖上也通卜算之道。我这心里便忍不住犯了个想头……”

  他语气一缓,眼神却微亮了些。

  “会不会,那位为我刘家指过卦、赠下机缘的前辈,与贵府一脉同源?”

  语至此处,忽然顿了顿,笑意里添了几分不动声色的期待:

  “甚至……当年那一卦,便是姜兄先祖留下的也未可知。”

  这话投得不重,试探之意、交心之意,都藏得妥帖极了。

  姜义听着,心下细细一转,倒也觉着难怪他这番猜疑。

  那卦师既能言中山中有机缘,顺着线头往外扯,将自家人安置于此,也是合情合理。

  若非口中那位“卦师”,实在是他随口编出来唬人的,恐怕此刻自己都要信了这番推衍。

  他心里念头翻得飞快,面上却波澜不起,只慢条斯理地扣了扣茶盖,声调平平:

  “年深日久,祖上之事,后辈所知不多。”

  既不承,也不驳,只任人自去揣。

  刘庄主也不深究那卦师的来历,只顺水把话头接了过来,话锋落回实处:

  “说到底,还是心悦曦儿那丫头。”

首节 上一节 111/1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