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我以天赋聚权柄,铸天庭 第117节

  在感受到这些的时候,王朝就已经可以想象了,玉石在之后必然极其珍贵。

  而在大致研究透了种种力量,与物质的契合特性之后,王朝便就命人寻来了一方两个巴掌大小的玉石,重新雕刻成了首领大印。

  随后,王朝便就调动国运对其进行洗练。

  渐渐的,新的首领大印,变得晶莹温润,有着道道光晕流转,与周围国运有着丝丝共鸣。

  紧接着,王朝便就调动意识空间之中的【首领】天地位格,投影出了一道虚幻的投影,缓缓的融入首领大印之中。

  当双方彻底融合的瞬间,周围的国运、灵力、万民信念等等力量,便就全都齐齐涌入其中,随后再次流转而出。

  而这时候的灵力,变得更为精纯灵动了一些,万民信念与国运融为一体,变得更为厚重,多出了几分质感。

  王朝拿起首领大印,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可以通过首领大印,感知、调动领地国运,加持国运力量,乃至是封印官位、敕封官员等等。

  也就是说,如果王朝在官员任命文书之上,印下首领大印的印章,便可以将相应官位的投影封入其中。

  当相应之人接下官员任命文书之后,将会瞬间解封其中力量,激活相应官位投影,融入为官之人的体内。

  如此一来,王朝将再也不用面对面敕封官员,为其融入天地位格了。

  除此之外,王朝还可以将一部分天地位格、官职官位的力量,融入官印之中,与官员体内天地位格共鸣,为其承担一部分天地位格带来的压力。

  随后,王朝便就叫来了王大虎,顺便写下了一封任命文书,任命其为从五品的守备千户,授勋武略将军,驻守宁远,防备明军可能到来的进攻。

  当王大虎来到之后,王朝便将任命文书,以及守备千户官印,武略将军令牌交给了他。

  而在王大虎接下的瞬间,其上便就升起了一片璀璨光辉,随后便是没入了其眉心。

  这一瞬间,王大虎只感觉,似乎有着万丈大山压在了身上,要将自己压为齑粉一般,大脑更是忍不住的一阵阵眩晕。

  不过下一瞬间,其手上的守备千户印,以及武略将军令牌便是微微一震,瞬间与其脑海之中的官职官位共鸣,替其承担了官职官位对其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守备千户印以及武略将军令牌,还与周围国运以及铁血煞气共鸣,进一步减轻了其所造成的压力。

  并且,其还缓缓汇聚周围能量,转化为类似兵家真气的能量,源源不断的融入王大虎体内,在缓缓淬炼其身体的同时,壮大着其体内的兵家真气。

  这就是王朝对于官印,以及种种力量洗练器物产生效果的运用了。

  只不过,可能是第一次的原因,还有些疏漏之处。

  所以,王大虎在刚刚接受任命的时候,依旧感受到了官职官位带来的无边压力,产生了一阵剧烈的眩晕感。

  不过,王朝相信随着不断熟悉,这种小小的弊端,总是能够彻底祛除的。

  过了好一会儿,王大虎方才回缓缓过神来,看着手中的任命文书,以及守备千户印、武略将军令牌,眼中闪过一抹激动与兴奋。

  到如今,他总算获得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天地位格了。

  他甚至能够通过手中守备千户印,感受到麾下士兵,乃至调动整个军队的铁血煞气。

  如果麾下士兵凝练了兵家真气,他还能够调动所有士兵的真气,发挥出更强的力量。

  “谢首领!属下必不负首领厚望!绝不让明军进犯我救民军领地一步...”

第97章 力量笼罩领地,终暴露

  在之后的时间里,王朝开始大肆派发任命文书,几乎将整个占领地区城池的官员洗了一遍。

  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是来自农社社员。

  唯一有所例外的,大概就是渭源县的武昌了,他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明朝官员任知县的。

  其他的官员,如果没有作奸犯科、贪污受贿的行为,并且想在救民军为官的话。

  那就先给我加入农社,成为村长管理一个村子再说,政绩足够之后,自然有机会升任更高官员。

  至少目前来说,在王朝没有建立更优选官体系之前,所有官员都要以这种方式升迁上来。

  反正有着官职官位的辅助,哪怕是不识字的普通农民,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可以说,王朝官位与天地位格这样的超凡手段,彻底摆脱了对于那些文人士子的依赖。

  等到王朝稳定了地方,建立了其他的选官、募官方式之后,这种模式才会有可能改变。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不会改变。

  因为有着官位的存在,能够清晰的记录个人政绩,谁升谁降那都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王朝只需要从政绩合格的人当中挑选就够了。

  如果连一个村子都管不好,你凭什么能够管理好一个县,一个府,乃至一个省?

  而且,管理一个村子,哪怕犯了再大的错,影响的范围也就那么一点。

  总之,想要直接占据高位,那在救民军之中,可能很难很难了。

  当然了,以如今救民军发展的势头,那想要升职还是很容易的,因为有着大把大把的官位空缺,随时都有可能提拔大批的底层官员。

  如果有能力,自然可以快速升职。

  而这其中最最主要的,便是王朝以及救民军,拥有着镇压一切反抗的能力,逼着那些文人士子,只能按照新的规矩模式做事。

  至于广大底层百姓,大概率是不怎么关心这些的。

  对于广大的底层百姓来说,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谁就是青天大老爷,就是明君。

  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王朝又将所有新占领区域的一切官员军队,豪门富绅等等,全部重新梳理任命了一遍,将之彻底整合成了一体。

  等到天启七年11月20日,救民军彻底完成了先前战略目标,占据了河州、渭源县、漳县、陇西、宁远、通渭等两府州县,外加两府府城临洮、巩昌。

  而在彻底占据了这些地方之后,王朝就开始操控灵力,以各个城市为中心,向着周围逐渐扩散蔓延,覆盖一个个村子,最终彻底笼罩领地。

  当然了,笼罩这么大的范围,灵力不可避免的稀薄了许多,比起天地间新生的后天能量,还要稀薄许多倍。

  不过,有着领地百姓灵性力量的补充,灵力浓度也在快速增长,相信很快便会重新浓郁起来。

  与之一同的,还有浩浩荡荡的明黄色国运,先是笼罩各个城池,随后笼罩各个乡村,最终笼罩了整个领地。

  只是与灵力不同的是,国运并非均匀的分布,而是有浓有淡。

  城池因为人口数量众多,国运自然更为浓郁强盛一些,而是乡村,就要淡薄许多了,只勉强笼罩整个村子,绽放着极淡极淡的明黄光辉。

  而在村子之外的荒野,那更是只有几乎不可见的薄薄一层,只能说将整个领地,勉强连为了一体。

  当然了,救民军的执政,也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拥护与支持。

  至少那众多的文人士子,被抄了家的豪门富商家眷,全都对旧民军充满着怨怼恨意,无不盼望着大明天军杀来。

  豪门富商家眷不用说,救民军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优渥生活。

  而那些文人士子,除了有些瞧不上如今的救民军,觉得他们就是一群泥腿子,大明朝廷反应过来,很快就能调集大军将他们剿灭之外。

  更多的却还是因为救民军,并不用他们这些文人士子治政,阻挡了他们的上升之途。

  而且,他们在救民军的领地,可没有明朝的那许多特权,只要有着秀才以上功名,就完全不用交税了。

  在救民军的领地,只要你有田地,就全都要给我交税。

  更何况,如今有着大量土地,被救民军收归公有,然后以三成的税收租给了广大百姓。

  又还会有谁,去种他们那些至少上交五成收成,还会有着其他杂七杂八赋税的田地?

  而他们作为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可是不会种地的。

  但是,他们的田税,救民军却是不会少收的。

  最终无奈之下,他们要么降息,要么就是卖地。

  降息,那至少需要和救民军的赋税一样。

  否则的话,依旧不会有人去种他们的田地。

  但是,救民军收税,可不看他们收了多少田租,而是看他们拥有多少田地。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只收三成田租的话,那就需要全部上交救民军。

  如此情况,逼的他们只能卖地,而且救民军还规定,土地不得私下买卖,他们只能以市场价卖给救民军。

  如此一来,除了那些本来有地的农民百姓,以及实在不能卖的祖宅田产之外,便很少有个人手里还有田产了。

  如此种种,那些文人世子又如何不恨?简直恨的咬牙切齿好不好。

  只是面对救民军的武力威慑,他们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默默忍受着救民军的“严苛”规定,等待着大明军队的拯救。

  而这些豪门富绅、文人士子的存在,使得笼罩国运的救民军领地,出现了一片片不和谐的黑灰斑块。

  王朝心神以灵力视角看去,整个救民军占据的地方,全都笼罩着或明或暗的明黄色国运。

  荒野不说,几乎到了淡不可见的地步。

  而在有着人烟的地方,城池更亮,乡村稍暗。

  但是,国运更加浓厚的城池之中,却充斥着大量的灰黑斑块,显得恶心而又丑陋。

  而相比起来,国运稍显薄弱的乡村,反倒是纯净无比,几乎没有多少灰黑民怨之气的存在。

  至于说,他们也可以加入农社,成为一村村长,照样有着上升之途之类的...

  那不是侮辱他们呢吗?

  他们是谁,他们可是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怎么能干那些粗活?

  好在,他们能够读得起圣贤书,多少还是有些家资的,再加上卖地所得,总也能够无忧的生活极长一段时间了。

  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家资,当他们失去了种种特权之后,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拮据。

  在生命和清高之间,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命。

  当然,他们并不是去当村长,或是下地干活,他们选择的出路乃是私塾教书。

  对于这些人,王朝以及各村村长,不但不会进行打压,反而还进行了大力扶持。

  到最后的时候,王朝索性大手一挥,在各个村镇城池,招募先生,开办属于官方的官办学校,有救民军支付先生报酬。

  至于说开办学校,会耗费大量钱粮。

  呵,将整个两府数个州县的钱粮,全部收入囊中的王朝表示,他正愁堆在库房之中的金银怎么花出去呢。

  对于王朝来说,这些金银花出去才是钱,堆在库房里,就只是一些没啥大用的金属而已。

  至于能够承载国运,目前来看也一样没啥大用。

  毕竟如今的国运本就不够丰厚,哪有那么多随意的使用浪费了。

  接下来,王朝他们除了招兵练兵之外,就是招募百姓大搞建设,修路、建学校等等。

  这不但可以让许多百姓,直接在工地吃住,节省下了自家的粮食,甚至还能挣下一笔不小的钱财。

首节 上一节 117/27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开局成为禁区之主,大帝只配看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