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诸天,从功夫开始 第143节
黛绮丝脸色稍霁,却觉顾阳温和平静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反而让她有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于是匆匆告退:“那……那我先去看看小昭……”
待黛绮丝离开后,顾阳望着她摇曳生姿的背影,眼眸中闪过一丝异色,又迅速消散不见。
门外传来韦一笑求见的通报声,将他的思绪拉回政务中。
而此时穿过回廊的黛绮丝却心绪难平,脑海中乱糟糟的闪过不少画面,其中大部分是她和相公韩千叶恩爱的场景,同时夹杂着回到襄阳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前者虽多,但年月久远,早已模糊;后者虽少,却是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她加快脚步回到别院,找到小昭询问她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惹得顾阳如此恼怒。
小昭本不欲说,但见自己母亲再三追问,无奈之下,凑近她的耳边,小声地将前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
黛绮丝的脸庞腾地一下红了起来,虽说她违反波斯明教的戒律,与韩千叶结合,生下了小昭,但她夫妻两人相处时,都是规规矩矩,相敬如宾,哪里做过如此出格的事情。
没想到自己的女儿不仅做了,还是三个人一起服侍的顾阳。
她深吸几口气,勉强平复了心神,轻声训斥道:“这事的确是你做的不对,就算再怎么样,你也不能……万一稍有差池,岂不……坏了你后半生的幸福。”
经过两夜的折腾,小昭也有些后悔,耷拉着脸道:“当时我也是一时不爽,用的力气还是很小的,谁知道公子他会发这么大的火气。”
黛绮丝恨铁不成钢地敲了敲小昭的脑壳,嗔道:“那地方是能随便用力气的吗?早知如此,我就不帮你去劝教主了。”
小昭抓住黛绮丝的手轻轻摇晃,哀求道:“母亲,我知道错了。你就帮我再去求求公子吧。”
黛绮丝见到自己女儿撒娇的模样,心头一软,柔声道:“好吧,我就再去为你向教主求情,不过要是没用的话,你可不要怪娘啊!”
“多谢母亲。”小昭咧嘴一笑,身子扑进了黛绮丝的怀中,脸颊沉陷在一片丰腴雪白中,宛如回到了少时候。
黛绮丝眼中也是柔情似水,轻轻抱住了自己的女儿。
自从相公韩千叶死后,她们母女二人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交心过。
当年,她在茫茫中土失去了依靠,便一心想着返回故乡波斯,故而严格训练小昭,让她潜入明教盗取《乾坤大挪移》心法,帮自己以功抵罪。
如今回首往事,黛绮丝才惊觉这个想法何其自私——她竟让年幼的女儿背负如此沉重的使命,承受本不该属于她的苦难与煎熬。
因此,她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小昭再受到半点痛苦了。
-----------------
书房内,顾阳接见完韦一笑之后,也不闲着,而是坐在椅子上运功调息,稳固自身修为。
只见他双目微闭,纯阳真气在经脉中流转不息,周身泛起淡淡的紫金光芒,气息绵长而浑厚,隐隐有了突破之势。
再往前一步,便是燕赤霞口中武道通神的境界,只不过要跨过这一步的距离,却是千难万难。
甚至就连万中无一的绝世奇才,也可能一辈子都迈不出这一步。
然而,顾阳却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他身怀的特殊体质——九邪吞天魔体,可以无视各种境界的阻隔,只需要吸收足够的精魄,能够迈出这最后一步。
前提是不会被煞气淹没了理智,变成了一个只知道杀戮的疯魔。
“紫衫龙王求见教主。”门外传来黛绮丝的声音。
“进!”
房门无声开启,黛绮丝莲步轻移,走进了书房,然后缓缓关上了房门。
顾阳缓缓睁开眼睛,紫金色的真气在瞳孔深处流转,隐隐有几缕血色泛起,随即便被紫金色的真气压制。
“紫衫龙王参见教主。”黛绮丝躬身行礼。
“岳母大人还有何事?”顾阳见她去而复返,眉头微挑。
黛绮丝撂起一缕额头上垂落的发丝,纤指将发丝别在耳后,低垂臻首轻声道:“教主,我已从小昭口中得知了情况。小昭她也是一时糊涂,请教主就饶过她这一次吧。”
顾阳眸光一沉,冷声道:“此事我自有分寸,龙王不必再为小昭求情了。”
黛绮丝闻言,心中已有了决断,猛然跪倒在地,声音微颤却坚定:“教主若要责罚,不如……由我这个做母亲的,代女受过。”
然而,话一出口,她自己先怔住了,耳根瞬间染上一抹绯红,连忙慌乱补充:“我是说……教主可以按教规刑罚处置,不是……不是……”
越说越乱,最终,她的声音细若蚊吟,几不可闻。
顾阳先是一愣,随即恍然。
看着眼前这位风韵犹存、此刻却慌乱如少女的岳母大人,他眼底冷意渐消,唇角微扬,竟露出一丝玩味的笑意。
“岳母大人不必如此。”
他起身,修长的手指轻轻扣住黛绮丝的皓腕,不容抗拒地将她扶起。
“我不过是想让那几个丫头吃点苦头,长长记性……”他嗓音低沉,带着几分无奈的笑意,“又怎会真的怪罪她们?”
黛绮丝只觉手腕处传来一阵温热,顾阳的掌心仿佛带着电流,让她浑身一颤。
她下意识想要抽回手,却发现对方力道虽轻,却如铁钳般纹丝不动。
“教主……”她声音微颤,抬眸对上顾阳那双深邃如渊的眼睛,那里面似有一种奇幻的光芒流转,摄人心魄。
顾阳松开了手,笑道:“不过,女不教母之过,岳母大人也要多去陪陪小昭,这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
黛绮丝闻言,心头一暖,暗暗责怪自己胡思乱想,怎么能将顾阳这位正人君子,想像的如此龌龊。
“多谢教主关心,我以后一定会多去陪陪小昭,弥补这些年未付出的母爱。”
顾阳转身回到书案前,黛绮丝也退出了书房。
直到走出很远,她抬起手腕,望着先前被顾阳触碰到的地方,嘴角露出了一丝连她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笑意。
接下来的日子,顾阳果然收敛了许多,让小昭三女不至于每晚都离魂天外,直至日上三竿,才苏醒过来。
而黛绮丝也常常来到别院见小昭,与她携手畅谈,弥合两人间生疏隔阂的母女关系,其中大部分的话题都是围绕着顾阳而展开的。
从顾阳的衣食住行,再到房中秘事,两人几乎无所不谈。
甚至小昭都有些产生了几分错觉,觉得自己母亲好似比自己还要关心公子。
两个半月后,襄阳城外的战场痕迹已被全部清除。
数万具元军的尸骸被焚烧成灰,倒入护城河中,连同早已被染成血色的护城河水,流入滔滔汉水之中,奔流入江,东归大海。
汉水江畔,一座三丈高台拔地而起,四周旌旗猎猎,肃穆庄严。
顾阳身着一袭黑红相间的长袍,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正是最为正统的汉家帝王服饰。
在万军簇拥下,他缓缓登上了高台。
“自今日起,本座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顾阳的声音在真气加持下传遍百里方圆,“愿我华夏武道昌隆,气运如洪,千秋万载,永世不衰!”
“叩见陛下!”台下明教众弟子与各路义军将领齐声跪拜,山呼万岁,声震九霄。
蓦然,一阵清风吹起,涌向高台之上的顾阳。
顾阳只觉精神一振,体内仿佛多出了一些东西,比武道真气还要飘渺无形,不可驱使,更无法掌握。
但这东西对自己来说,应该没有坏处,因为自它进入体内之后,原本淤积难消的煞气竟被它轻易化解,宛如天生克星一般。
顾阳深吸一口气,将疑惑埋在心底,他相信虽然自己日后的境界不断提升,必定能够搞清楚这东西的真面目。
登基大典后,顾阳正式册封百官,封白眉鹰王殷天正为左丞相,紫衫龙王黛绮丝为右丞相,青翼蝠王韦一笑为御史大夫,而金毛狮王谢逊则为太尉。
明教中的大小头领以及头一批投降的官员也各有升迁,在新朝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安排好前朝的官员后,后宫的佳丽自然也不能忘记。
小昭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皇后,而周芷若与赵敏则是贵妃。
当晚,顾阳便在新朝的临时皇宫中临幸了这一后二妃。
虽然四人两个多月来几乎每晚都在一起,但彼此间的身份改变之后,却也有一番别样的滋味。
翌日上朝,顾阳宣布的第一件事便是派遣谢逊率领十万大军北伐,彻底肃清元寇。
由于谢逊双眼已盲,于是顾阳又给他安排了两个副将,一个便是他的义子张无忌,而另一个却是选择投降明朝的大元一代名将——汝阳王察罕特穆尔。
谢逊一心要上战场赎罪,以他的地位自然只能担任大军元帅一职,而张无忌作为他的义子,作为事实上的主将,帮他统辖大军,但这两人对于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之事了解极少,自然就需要察罕特穆尔这位老将帮他们运筹帷幄了。
三日后,早已整装待发的十万大军从襄阳出发,乘船渡过汉水,直插洛阳。
所到之处,无论是元军,还是义军,无不望风归降。
等到大军来到洛阳城下时,十万大军已然膨胀到了三十万的规模。
洛阳城的守将是元廷将领孛罗帖木儿,他见明军声势浩大,立刻执行坚壁清野的战略,搜刮洛阳城周围的粮草兵员,汇聚了八万大军驻守在洛阳城中。
谢逊下令攻城,却遭遇了顽强抵抗,连续三日未能攻破。
面对城高池深的洛阳城,谢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然而,此时的明军众将大多只会冲锋陷阵,一番讨论后,仍是只有以兵力强攻的消耗战法。
“够了!”忽然,谢逊一声暴喝,打断了众人的议论,起身道,“明日,由我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攻城,我倒要看看那个孛罗帖木儿能不能挡住我手上的屠龙刀。”
张无忌闻言,连忙劝阻道:“义父,你是我军主帅,岂能亲自冲锋陷阵,更何况你双目已盲,攻城战双方箭矢多如牛毛,万一……”
谢逊大声道:“无忌,你难道不相信义父吗?”
正当张无忌面露为难,一筹莫展之际,察罕特穆尔忽然道:“启禀太尉,末将有办法拿下洛阳城。”
第218章 大元倾覆,大唐双龙
此言一出,营帐中议论纷纷。
先前察罕特穆尔只管如何行军布阵,从来不插手战场上的事情,因此众人对他担任大将副将也就忍了。
如今,他竟然将手插到作战上来,众人心中便有些不服气了。
这不仅因为察罕特穆尔身上贴了大元降将的标签,也是因为这关系到最重要的军功问题,毕竟等到日后天下太平,他们这些将领可就没有多少能够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不过,张无忌现在为了不让谢逊做傻事,当即抬手制止众人,温言道:“李将军若有良策,不妨直言。”
自从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大多数蒙古贵族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汉化,拥有了自己的汉人名字。
察罕特穆尔便有一个汉名,叫做李察罕,故而张无忌此刻称呼他为李将军。
察罕特穆尔从容出列,指着沙盘道:“洛阳城墙高三丈,护城河引洛水而成,强攻确实不易。但孛罗帖木儿此人刚愎自用,其麾下不少将领都是末将的旧部,只要末将修书一封,送入城中,定然赚开城门。”
“此计甚好。”张无忌脸色一喜,当即对察罕特穆尔拱手道,“李将军若能修书劝降洛阳城中的将领,让他们弃元投明,则既可免去将士伤亡,又能速取洛阳要地,实乃上策。”
他立刻扭头看向了谢逊,劝说道:“义父,不如先按李将军的计划行动,若是不成,我们再做商议。”
“好,就按他的方法去做。”谢逊不是鲁莽无智之人,听到察罕特穆尔提出更好的方法,自然也不会阻止。
察罕特穆尔当即提笔以蒙古文写下几封密信,言明元廷大势已去,劝说城中旧部归顺大明,以免白白送了性命,而后他又在信中承诺保全他们的家族富贵,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