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

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 第53节

众人闻言大吃一惊,有些不太明白这位汉王的意思。

金忠脸色微变,“汉王殿下,老夫身子并无大碍,许是感染些许风寒罢了……”

“行了行了,别叨叨了,来人送金大人回府静养,再让太医院派遣专人看护,什么时候太医说你无恙了,再重新工作。”

金忠愣了,咋还有强制让人休假静养的说法?

黄淮等大佬也愣了,金忠就这么被汉王给赶出了朝堂?

那可是金忠啊!

靖难功臣里难得鼎力支持朱高炽的人!

眼瞅着金忠被几个锦衣卫力士架着就走,夏元吉顿时急了,“汉王殿下,金尚书可是靖难旧臣……”

“废话,本王能不知道吗?等太医给他诊治过,你们就知道老金头病得多严重了!”

众人闻言一怔,心中不免担忧了起来,难道金忠当真病入膏肓了?

朱高煦没好气地摆了摆手,不愿意跟这些巨头纠缠此事。

这些巨头,总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

披着棉袍,朱高煦依旧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他这才陡然惊觉,现在可是在大明,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

方才在暖阁里面,可以烧炭取暖。

但是这木炭,对百姓而言,却是昂贵到了极点。

烧炭取暖?

那是王公贵族、达官显贵才能享受到的优渥待遇!

别小看这一盆木炭,足足抵得上数十两纹银!

在没有空调暖气的大明,老百姓所能拥有的取暖燃料,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木炭、煤炭和薪柴这三样。

三者之中,木炭取暖体验最佳,但价格极其昂贵,一般只有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才能配备得上!

因为这烧制木炭,也是一个十分辛苦的体力活儿,山民们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时间歇息,从砍柴到截成一段段的木头,再到劈柴、垒窑直至烧成木炭,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

而且采集的柴木一般都是硬木,才能烧制出耐烧无烟的上品。

如大明皇室过冬的御用木炭,便是“红箩炭”,皆由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每根长尺许,园径二三寸不等,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燃烧时还有轻微的香气!

这等上品木炭,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即便连皇室都不够长期使用,更何谈民间百姓了!

木炭昂贵,煤炭便宜,但老百姓没人敢烧煤炭取暖啊!

现在这些人又不懂什么是有毒气体,还他娘的不知道做好通风措施!

一盆煤炭烧得旺,全家一起火葬场!

何况这煤炭向来由朝廷管控,用于冶炼钢铁制作兵戈,加之开采难度系数太大,流落民间的自然少之又少!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薪炭更是少之又少。

缺薪少柴,这可是那些苦寒文人,历来诗兴大发的哀咏主题之一!

想当年,连诗圣杜甫都住在茅草屋里,一遇到下雨雪天,也是被冻得够呛,更不用提天下广大的穷苦老百姓了。

木炭烧不起,煤炭不敢烧,柴火没得烧!

这可真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

那些平民百姓可怎么办?

他们如何度过这酷寒无比的严冬?

大明帝国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连连天灾不断,气候恶劣至极,每一年的严冬,对于那些底层百姓而言,都将会是一道生死难关!

身体好,挺过去,还能再活一年!

身体弱,挺不过去,那就少吃一年的苦!

这个世道,便是如此!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难怪历朝历代的底层百姓,在严冬之中,被活生生冻死者,不知凡几!

“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

朱高煦喟叹了一声,满清那位爱新觉罗乾狗皇帝,能坐在暖和无比的紫禁城中诗兴大发,吟诗作对,坐视子民挨饿受冻生不如死,他这位汉王爷却做不到。

“老夏头,老宋头,过来。”

朱高煦向户部尚书夏原吉与工部尚书宋礼招了招手,二人见状一愣,但还是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只见汉王爷满脸忧容,沉声道:“这天儿这么冷,还只是十一月初,我们可以烧炭取暖,但老百姓可怎么办?”

夏元吉与宋礼闻言一怔,脸色瞬间涨红,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们都知道,每年严冬都有不少百姓冻死冻伤。

但这是自古以来的惯例,所以无人在意,无人关心!

因为,每年严冬,都是这么过得啊!

对于满朝文武而言,这是一张难以启齿的遮羞布!

只要不撕开,他们依旧可以歌功颂德,高唱四海承平,自夸君圣臣贤!

如果这张遮羞布被撕开了,那下面却是无数冤魂,累累白骨!

但是,他们这些朝臣,又能怎么办呢?

天地之力,凡人如何抗衡?

即便能够抗衡,那也是少数权贵的特权!

朱高煦注意到了二人的脸色,心中顿时了然。

“走吧,跟本王去工部匠作坊。”

“凡事总得尽力,才不会心生愧疚。”

夏原吉与宋礼闻言一怔,随即叹了口气,跟在了他身后。

这些汉王殿下,似乎真的有些不太一样了!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为保障武器装备标准化生产,在中央朝廷尚未建立统一武器制造机构的情况下,允许各地卫所自造武器。

直到洪武十三年,朝廷才在工部虞衡清吏司下设立军器局和鞍辔局,负责武器装备制造工作,同时加强对各地制造武器特别是火器的控制。

不久后后,太祖又在内府下设兵仗局,同样负责武器生产。

至此,大明中央武器制造分属工部和内府两个系统。

工部尚书宋礼并不知道汉王口中的匠作坊是什么地方,不过听着像是军器局,一边介绍着,一边把他带了过来。

军器局很大,据宋礼介绍,大概有一千多名工匠在里面劳作。

朱高煦听了宋礼的介绍,还以为这中央第一军备制造中心,会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地方。

然而整个军器局,包括那些工匠在内,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

环境脏,管理乱,设施差。

明明是掌握着技术的核心人才,却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混的还不如金陵城里的乞丐!

这哪里是大明最顶尖顿时兵工厂,分明就是一个乞丐窝!

朱高煦看着这些诚惶诚恐、神情麻木的匠人,顿时就怒了。

“我说老宋头,你们工部就是这样对待匠人的吗?”

宋礼闻言一怔,愣在了原地。

汉王这话是什么意思,自己做错了什么吗?

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本就卑贱,只比那些以逐利为生的商人高出了些许。

让这些工匠能够吃饱穿暖,有活可干,就不错了,自己做错了什么?

“敢问汉王殿下,臣何错之有?”

“太祖定制,我朝继承元朝匠籍制度,军匠属于军籍,专门负责武器、军装、仪仗等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子子孙孙,世代承袭……”

朱高煦一听这话,顿时就明白了。

又是因为大明这该死的户役制度!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选择继承元朝的“诸色户计”户籍制度,将户籍分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

并且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各色户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这也就意味着,爷爷是什么,儿子就是什么,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都没有变更的机会。

太祖朱元璋企图用这样的一种畸形制度,来维持整个大明帝国的千秋万代,规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并且这种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不能有任何的变动。

其本质上,还是“士农工商”阶级的延续。

工匠原本地位就低下卑贱,还得承担为宫廷、官府及官营手工业服劳役,得到的报酬却是几乎没有。

如此一来,他们日子过得很是艰难清苦,甚至远远比不上那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

别说吃饱穿暖了,连养家糊口都成了难题,甚至子子孙孙都会跟自己一样,这辈子都没有翻身的可能。

看着眼前这群如同乞丐的军匠,朱高煦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眼前这些匠人们,是如何苟延残喘下来的。

指望这样的一群活得如同乞丐一般的工匠,创造一个工业国家,那简直是比大明称霸地球都难。

这些本来是大国重器的顶尖匠人,随便放在后世一个重视工业的国家,每一个都应该是国宝般地位崇高的存在。

但是他们在这煌煌大明,永乐盛世,却过的不如富贵人家的狗,长此以往下去,他们手里制造的军备能有质量可言吗?

没有可能!

一个人没了希望,子孙也没有希望,那这个人就会变得麻木不仁,毫无进取之心。

宋礼依旧在侃侃而谈,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蠢事。

朱高煦冷眼看着他,顿时对这位名臣大失所望。

首节 上一节 53/65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秦:父皇求你了,我不想继位

下一篇:四合院的自在日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