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华娱之从1996开始

华娱之从1996开始 第21节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狂了吗?”一人出声打破了沉默。

  这个人叫王红伟,是贾樟可的同班同学,也是北影文学系的,他同时也是《小山回家》的主演。

  这一届的北影文学系是比较有想法的,他们觉得第五代导演越来越“商业”了,同时也为了电影梦,组建了一个“北电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这个电影小组主要成员就是他们班上的十多个同学,核心则是贾樟可、王红伟还有顾争三人,他们三也是电影小组的创始人。

  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贾樟可他们连草台班子都称不上的小组最终搞出了短片《小山回家》。

  《小山回家》是获奖了,但是电影小组基本上也快要解散了。

  因为很现实的问题,今年他们面临着毕业。

  在学校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最后还是要面对生活的。

  这才有了贾樟可想拍真正电影的想法,他不愿意电影小组就这么散了,他是真爱电影。

  “也许他不是狂,也有可能是真的有实力。”操着港普的人说道。

  这个人叫于立伟,是一名摄影师,同时也是一位导演。

  在内地电影圈有几对很著名的组合,比如说张一谋和张伟平的二张,还有冯大炮和葛尤的喜剧组合,这是比较出名的。

  还有一个不怎么知名却又经典的组合就是贾樟可和于立伟。

  说起贾樟可的成功,于立伟是绕不过去的一位,无论是他的“故乡三部曲”还是后面获奖的影片,都是于立伟在掌镜。

  而于立伟在当导演的时候,贾樟可则给他当制片人。

  这俩人的艺术追求相同,风格一致,电影内容关注的都是当下的普通人,贾樟可对故土的感情,于立伟对各个地方无根性的寻求,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贾樟可和于立伟可谓是相互成就的典型,合作二十多年一直没翻过脸,更没分道扬镳。

  可能是上天冥冥中注定要让这两人相遇,贾樟可带着《小山回家》去香江参赛,而于立伟也正好带着自己的短片作品《美丽的魂魄》参赛。

  两人也正是在这香江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中结识,可谓是臭味相投,不对,应该是一见如故。

  两人在去年底,成立了胡同电影制作公司。

  这次贾樟可想要拍电影长片,于立伟也是帮他忙上忙下筹措资金。

  于立伟因为是香江人,大部分关系也在香江,所以一直在香江帮贾樟可拉投资,但不是很顺利。

  目前《小武》这个项目,真的是资金不足,演员未定,剧本倒不是暂无,但也只是个大概。

  “反正我是不相信那个小年轻能拿的出钱投资,除非是家里有钱。”

  “不管他是不是问家里要,只要钱干净,我觉得都没问题。”

  此时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贾樟可。

  贾樟可喝了口酒,说道:

  “我们都再去找找看吧,如果实在找不到再说,至于刚才那个刘周,最后再看吧。”

  “行,我再去香江的电影发展局看看,去年我的那部短片就是从发展局那里获得资金资助的,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再申请到资金。”

  “辛苦你了老于。”

  “这算什么辛苦,一切为了电影。”

  “对,一切为了电影!”

  ……

  回到学校,刘周花了三天的时间将《一闪一闪亮星星》的剩余文稿整理好,然后寄给了《萌芽》杂志社。

  寄完文稿的第二天,刘周就收到了曲河编辑寄过来的读者来信,足足有一个箱子,估摸着有上千封信。

  回到宿舍,刘周第一次意识到住宿舍的不方便,但也没办法,现在资金不是太够,等有钱了,刘周打算搬出去住。

  这么多信很自然地引起了室友的好奇,但都被刘周敷衍了过去。

  他们明知道刘周没说实话,但也不好多说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只是有点好奇而已,当然也有个别阴阳怪气的。

  刘周对此都没有理会,而是每天都花点时间看读者的来信。

  信的内容也千奇百怪,有求他一定要有大团圆结局的,有威胁刘周快点更新的,有和自己探讨剧情的,也有问自己要照片的,当然也有骂自己写得垃圾的。

  刘周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读者对自己写的这本书的看法。

  刚开始,刘周对此感到非常的新奇,每封信都想回,但看到箱子里还有那么多信,不得不望而却步。

  最后也是挑出四五十封信给这些读者写了回信。

  但就是这四五十封信就写的刘周手疼,感觉比写小说还累。

  这让刘周不得不感叹,还是后世的网文更好一点,作者和读者交流起来很方便。

  等刘周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新学期已经开学一个多星期了。

  这一天,学校也正式公布了京城八大艺校篮球比赛的通知,同时当天,刘周就被班主任老黄告知自己被校篮球队选上了。

  对此刘周倒也没有忸怩,为校争光,义不容辞。

  这个校篮球队也是临时组建的,因为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比较忙,要为今后的工作奔波,所以篮球队主要是从大一大二里选人。

  刘周和刘叶作为篮球场上的常客,不用试训,直接入选。

  不过篮球比赛是四月份开始,此时的京城的天气还比较冷,不太适合打比赛。

  而且时间定在四月份,也是给各大学校篮球队训练一段时间,既然弄出来这么大阵仗,如果打得太难看就不太好了。

  刘叶显然也得知了这个消息,晚上一脸笑意的来刘周宿舍找他。

  “哈哈,我叫你的时候还说不确定,现在学校直接让你加入篮球队,这下你没什么好说的吧。”

  “没办法,徐院长亲自请我喝茶让我参加,我不得给院长面子。”

  “你就吹吧,徐院长还会请你喝茶?他都不一定知道你这个人是谁。”

  “你不信就算了。”

  “我肯定不信啊,不过你也别担心,你安心地做我的皮蓬,我带你拿冠军!”

  “让你嘴上得瑟一会。”

  “哈哈,别忘了,这周六篮球队第一次集训啊。”

  (本章完)

第25章 中戏北影

  京城的四月,变得温暖了许多。

  晚上虽然还会有些冷,但白天已经基本是二十度左右的样子,这样的天气,正适合打篮球。

  经过近两个月的酝酿,京城八大艺术院校篮球比赛在四月二号这天正式开打。

  这次的赛制还是比较公平的,先打一轮循环赛,胜场最多的四支球队进入四强,然后捉对厮杀,决出冠亚军。

  而中戏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北影。

  内地没有国外的那种体育氛围,也就没有那么多同城死敌。

  但是对于中戏和北影这两所院校来说,也是互相看不上眼的。

  两所院校无论是从风格还是理念,都大相径庭,相互的角力从前辈延续到今天,乃至后世都依然如此。

  中戏学风严肃,注重基础,严谨而朴实,颇类似写出“侠之大者”的金庸;

  北影则是气氛轻松,具有浪漫自由的洒脱,像是天马行空的古龙;

  两者泾渭分明,同时都有颇多拥趸。

  所以中戏的学生经常是勤奋严谨,不懈地追求艺术之路,成就演员的荣光,而北影的学生通常是横空出世,更多追求光彩加身璀璨成星,成就明星大腕的光华。

  后来人们戏称中戏出演员,北影出明星,这不无道理。

  虽然两所院校都是以喜剧表演体系为基础,内核相同,理论相似,但是在学术研究上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比如在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教学上,中戏更注重舞台剧方向上的培养,所以教出来的学生舞台范很浓,台词功底也非常的好。

  京城人艺还有国话这些大型的话剧院都是更多地从中戏招生,京城人艺甚至和中戏合作培养了一届学生,也就是中戏八七表演班。

  北影对表演的培养则是更多地注重镜头感,侧重点是影视方向。

  因此北影招收的学生对外形条件比较看中,男的帅,女的美,到了后世每一年的北影美女考生几乎都上头条就可见一斑。

  老戏骨何兵,也就是演傻柱那个,当初高考之后都不敢报考北影只报了中戏,因为北影对外形有要求而中戏没有。

  但是何兵来到中戏马上迎来了一万点暴击,因为他的同学是一米八五的胡君,帅气高大的贾红声,胡子超有型的关海龙,女生有姜珊、徐凡、陈晓艺。

  来到京城人艺之后,又碰到高大帅气相貌堂堂的濮存析,弄得他自己都有点自我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演上角。

  不过何兵还是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慢慢地脱颖而出,在05年通过《大宋提刑官》走红。

  说起来中戏在演员的培养上比北影更胜一筹,但在导演的培养上,北影则甩了中戏好几条街。

  当然这也和两所学校的定位有关,北影是内地高等教育中唯一一所电影专业院校,所以对电影导演的培养也更专业。

  第五代第六代的导演中几乎全部都是北影的。

  中戏在导演的培养上则是更偏向于戏剧,但戏剧毕竟是小众的,也没电影那么大影响力,所以中戏出身的电影导演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就算是后世的角度来看,叫得出名字的也就江文、绕小智,江文还不是导演系的,是表演系的。

  而关于中戏导演系的学生,说多了都是泪,尼玛学着学着就成演员了。

  演过刘罗锅的李保田,演过曹操的鲍国安都是导演系的,还有97级导演进修班的张婧初、99级导演系的汤惟,都成了演员,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当然中戏跟北电有些互相瞧不上,这只是在艺术上面而言,放到了个体上面,中戏出身的跟北电出身的关系好的也不少。

  就比如刘周,通过这两个多月的相处,和黄小明的关系就处的蛮好的。

  但是私底下是朋友,但在篮球场上,两人却是对手。

  再加上两所院校的竞争或多或少地会带到球场上,所以双方队员狠狠地看着对方。

  尤其是黄小明,有点咬牙切齿地看着刘周。

  热身的时候,黄小明径直走到刘周面前,说道:

  “刘周你可以啊,隐藏地这么深,我一直以为你是我们学校的,没想到你居然是中戏的。”

  “小明哥,我也没骗你啊,我从来没对你说过我是北影的,是你自己先入为主认为我是北影的。”

首节 上一节 21/28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火红年代:四合院里的吃瓜群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