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535节
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微风袭来,带来一片湖水的清新,再混杂着花园的芬芳,两人心中都是十分的惬意,神情悠然。
李世民在临湖的一片空草地上慢慢的渡着步子,时不时活动一下身子,舒展一下案牍劳形之乏累:“说吧,有什么问题,父皇给你解答。”
“是,父皇!”
李言心里暗暗斟酌了一下,问出了一个如今只有李世民才能回答,而自己又一直盘桓心头的问题:“父皇,经过长期的阅渎史书,纵观历朝历代之兴衰荣辱,儿臣发现,其实打江山,历来是需要打两遍以上的。”
‘嘶’
李世民本来带着微笑的随意表情,听到李言的问题后,浑身蓦然一僵,豁然转身,眼神精光四射,如同一只捕食的猛虎,死死的盯着李言。
吓得李言脸色一白,瞬间屏住了呼吸,一脸忐忑的看着威势四溢的李世民。
“父皇,儿.儿臣说错什么话了吗?”
看到李言稚嫩的脸上一幅慌乱的神情,李世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压下了沸腾的血液和内心深处的震憾。
转过身,语气有些僵硬的低声说道:“没什么,朕一时想到了别的事情,和你无关,你继续.”
“为什么说要打两遍以上呢?”
李言知道这个问题对李世民的冲击有多大,实际上自己在得出这个结论后,也是久久平无平息内心的悸动。
但这样的事情,又不足与外人道,若说如今的大唐能有一个人可以坦露襟怀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那就只有眼前的李世民了,所以李言是真的想听听李世民这个现存帝王的真实看法。
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到底对不对?
“是这样的,父皇,儿臣发现,近代以来,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皇天纵之资,绝顶聪明,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临天下,若说他是昏君,那天下就没有明君了。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开创的一代皇朝,竟然二世而崩,这又是何等的令人唏嘘。”
第757章 以史为鉴(二)
2024-07-13
李言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到后世都让无数人为之侧目的丰碑,李世民点了点头,没有开口。
他知道,李言只是在做铺垫,真正的重点还是后面,所以没有打断,只是颔首表示让李言继续说下去。
李言会意,继续分析道:“而秦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力拔山兮气盖世,于万军中之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楚霸项羽,又是何等的不可一世。”
“蔑视群雄如视草芥,巨鹿一战五万对四十万,一战而定天下,诸侯跪迎,莫敢仰视。”
“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建立的西楚,却连五年都没管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又起,最后三分天下,终被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所建立的曹魏政权所吞,可甚至等不到天下安定,就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氏所窃。”
“南北大乱数百年,至前隋文帝杨坚一统寰宇,九州归一,可依然免不了始皇覆辙,二世而亡,被我李氏取而代之,接掌神器。”
李世民这时眉头紧蹙,情绪已经有些渐渐不安,逐步失去耐心,整个人显得颇为烦燥。
做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希望江山永固,世代流传,以往的那种江山流转,他最不想看到的。看到史书上一代代江山,一朝朝轮换,即让他触目惊心,又后怕不已。
以前少年时,每当看到史书上描绘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逐鹿场景都让他热血沸腾,憧憬不已,恨不得跃马扬鞭,凭手中七尺长槊,搅动宇内乾坤,打出一片火红的江山。
可现在当了帝王之后,再看到史书上那一行行的字,一慕慕的场景,都让李世民极度的厌烦和暴燥。
恨不能将史书撕成碎片,以往那一个个让人崇敬的乱世枭雄,现在再看来,是那么的刺眼,都是些野心勃勃的乱臣贼子,都该抽筋扒皮、挫骨扬灰。
但李世民是明君,亦是智者,知道杀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楚霸王,亦或是魏武帝隋文帝,都不是心慈手软的人,哪个人手上不是粘满了鲜血,若是杀人能解决问题,他们也不会吝于举于手中的屠刀。
李世民也是这样的乱世走过来的,他深知,问题的核心不在野而在朝,不在臣而在君,不在于那些趁势而起祸乱天下的反王,而在于朝庭和统治者能否治理好天下。
让这个世道海清河晏,让无数的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
所以李世民当了帝王后,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一刻也不敢懈怠,战战兢,一个囫囵觉都没有睡过,整天扑在朝政上。
对外,在大唐遇到灭顶之灾时,以皇帝之尊亲自去便桥,拦住突厥肆掠中原的铁蹄。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儿子去反贼的营中为质,并封疆割地许官赐爵,软化罗艺的造反决心,为朝庭争取时间。
对内,包容那些老臣的倚老卖老,在朝堂上搅风搅雨,撺掇着自己儿子们相互残杀,容忍萧禹和魏征这样的倔强脾气,整天骑在自己头上指指点点,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步步的退让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千金买马骨,以身做则,让才能之士都能效仿自己,群臣群策群力把江山治理好,而不是去挑动矛盾,扯旗造反。
但就这样,燕郡王罗艺、庐江王李媛、义安王李孝常、长乐王李幼良等接连造反做乱,甚至这些人里还有本应成为皇族羽翼的李氏宗亲们,他们不是为了天下百姓,纯粹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可以说李世民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怎么样让江山永固,永远在李家的手中,而不是未来被其他的世家大族或者地方反王们所取代。
李言提出的疑问,李世民早就想过无数遍了,由其是那些完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为什么他们守不住,项羽和曹操就算了,李世民自认自己能力在他们之上。
提到赢政和杨坚,李世民就有点踌躇了,这两人建立的王朝,和在他们当政时期王朝的强盛程度,都不是现在的大唐所能比拟的,李世民自觉这两人都不是昏君,不然也不会取得那样的成就。
可连他们都守不住自己的江山,自己行吗?
前两者至少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把天下搞定,可后两者呢,不但完成了大一统,还治理的颇为强盛,可前脚撒手人寰,后脚天下就乱了,是继承人没选择好,还是江山本身就不牢固呢?
胡亥还好说,时间太远了,历史上记载的就不是个好东西,更是勾结大臣擅自篡位的。
可杨广之事就发生在自己的眼皮下,历历在目。
杨广那人自己也见过多次,绝对不是个昏聩无能之辈啊?
统一南北,举科举,开大运河,征高句丽,一庄庄一件件,都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现在的大唐都因此而受益,至于高句丽,说实话,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早就想征了。
贪安一虞的弹丸之地,却屡屡与天朝上国相抗衡,若非杨广因征高句丽而亡国,现在朝中谈高句丽而色变,无论谁提起来,都会受到满朝文武的齐声讨伐,使得李世民也不敢提。
不然,他早就尽起大军,将之扫灭了。
在李世民看来,高句丽灭之不难,杨广就是太贪心了,又想征伐,又想利用征伐之事发动对世家贵族的战争,两面做战,腹背受敌,这才致使诺大的帝国轰然坍塌。
若不动内部,仅仅只把征伐高句丽当成一次纯粹的军事对外战争,大军一到,绝对将高句丽碾为齑粉。
大隋之亡,李世民看得很清,绝不是因为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倒有一些像秦朝时期,民力透支太过,内部矛盾太多,再加上外患,内外一齐爆发,杨广无力收拾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
虽然自己在名义上也是帝二代,但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才是大唐真正的开国之君,实际上的帝一代,李渊不过是刘邦的刘太公而已,只是自己孝顺,才让他装了几年逼。
自己早就该做皇帝了..
而当了皇帝之后,李世民考虑的事情就只有两个了,第一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永远的享受下去;第二个就是万一前一个达不到,自己也要遴选一个优秀的后世之君,万勿重蹈历史上那些短命王朝的覆辙。
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太子那么看重,花了诺大的心血去培养和浇灌。
他知道自己和赢政、杨坚一样都是雄才大略的英主,只要自己还活着,大唐就肯定不会出任何问题,可架不住再伟大的人物,都抵抗不了天道法则,生死病死的循环。
李世民也不得不面对,是人都会死的。
自己的太子会不会变成秦二世,隋二世,让祖宗抛头胪撒热血,抓住了千载难缝的历史机遇,披荆斩棘、荜路蓝缕开创的江山二世而亡。
他该怎么样,才能让江山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子孙后代手中呢?
李言描绘的朝代更迭,新旧交替的问题,再次将这个问题放到了李世民的面前,让李世民本来愉悦的心情,又想起了这终级难题,以至于李世民的心态也开始烦闷起来。
但李言最开始说的话,又给了他一种深陷迷雾中遇到瞬息而过的曙光的感觉,李世民隐隐感觉到,太子发现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解决一直苦苦困扰着自己的难题。
可那丝光亮就如同远在天边,一直晃来晃去,却又若隐若现的,始终让李世民抓不住。李世民在脑中不断的思索着,却不敢打扰李言,怕因为自己的干涉,使得他对自己的启发半道而止。
此时看到王德准备好了晚餐,过来向自己请示,李世民不耐烦的摆了摆手,神情十分凝重。
吓得王德连忙止步,拦住了后面跟随的人,他知道皇帝发脾气时候的可怕,但有一种更可怕的情形,就是用眼神威慑,连脾气也不发的时候,就更恐怖了。
这时候的皇上就像是受伤的老虎,若是稍有触怒,十有八九是要丢命的!
王德不敢惊动李世民,连忙止住其他下人,慢慢退了下去,远远的站在旁边守侯着,阻止着任何人的靠近。
“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你有什么办法,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李世民沉声催促道。
“是,父皇!”
李言连忙说道:“历史上从古到今,有史可查的,就只有两个大一统,而且统治时间达几百年以上的朝代,一个是先秦时期的周朝,一个是汉高祖建立的汉朝,一个八百年,一个四百年。”
“周朝时间过于久远,史料不全,我们暂且不讨论,儿臣研究最多的是汉朝,汉朝就像夹杂在这些乱世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显得格外的壮观和瑰丽。”
“父皇可知为什么只有汉朝可以延续四百年之久,而其他朝代不行?”
终于谈到重点了,李世民精神一震,就算没有永恒,没有八百年,四百年也不错,总比二世而亡要好,先解决四百年的问题,再争取八百年,最后再奢求永恒。
第758章 以史为鉴(三)
2024-07-13
李世民用尽量平稳的口气说道:“朕怎么知道,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智士都在探讨这些问题,至今所总结出来的原因各种各样,什么勤政啊,爱民啊,亲贤人远小人啊,不胜烦多。”
“可你说的秦魏隋这些朝代,也未必没有做到。”
“可难的是一代容易,代代难,甚至连两代三代都坚持不过去,谁能有什么办法?”
李言微微一笑,他的参考样本更多,所以知道这个问题到后世都没有解决,后世宋元明清,数个朝代,无数仁人智士绞尽脑汁、皓首穷经的都在研究,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时间的滚滚长河之下,新老更替,前赴后继,以后会怎样,只有天知道?
李言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您说的这种问题,是无解的,人的寿命有限,不能长生久视。而江山的延续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帝王接力而为,非一代英明圣主所能决定的。”
“这接任的人多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明君,常君,昏君,一个王朝遇明君则兴,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后世之君一直都是明君。”
“别说明君了,不出现昏君都难,而一代昏君坐朝对于江山社稷的破坏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也是深深的透出了一种无力感,他能决定上一代,也能掌控下一代,可下下代,再之后的,就无能无力了,就是现在搞一套皇明祖训,也约束不了啊?
变数太多了.
想到这里,做为一个帝王,普天之下最有权势的人,李世民也是无可奈何。
对于无解的问题,索性也不去管了,李世民问道:“你想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不是,儿臣想说的是,儿臣发现,开国的时候,能不能稳定江山,其实对于江山的长久传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李言也是抛开了时间长河的问题,打迭起精神说起了自己的感触:“汉高祖就是因为稳住了开国的前三代,于是后面自然而然的就顺了下去,就是后面再出现昏君弱君导致国祚丧失。”
“可后世凭着先前二百年的影响力,只要出一个英明的人物,依然可以再造乾坤,将社稷延续下去,以至于又传了二百年之久。”
“而那些在开国时期,没有能稳住前三代的,基本上都亡了,要么被取而代之,要么就是分崩离析。”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国基肇始之时的状态对后世的影响是何其之大,所以儿臣认为,决定王朝是否能长存的关键,其实就在刚刚开国那几代打下的基础如何?”
李言说的观点,便得李世民瞳孔一缩,眼闪不断闪烁,脑中疯狂的想着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情况,良久之后.
嘶.
李世民倒吸了一口凉气,神情一下变得亢奋起来,表情激动的附合道:“咦,你没说朕还没有注意到,好像是有这种情况”
“秦和隋都是二世而亡;曹魏也差不多,曹丕、曹睿早亡,曹芳、曹髦就是个傀儡,名存实亡;蜀汉二世而亡,东吴也差不多;南北朝时期的西魏、东魏、北周、北齐时间都不长,最多的也不过二三十年。”
“南朝的宋、齐、梁、陈差不多也都是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