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长

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长 第671节

  “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遗嘱通过后,议会委任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物理奖和化学奖的颁发机构,卡罗林斯卡学院为医学和生理学奖的颁发机构,瑞典文学院为文学奖的颁发机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为和平奖的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1900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的新规条。并与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可是说正是因为有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无私与伟大,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齐聚一堂。”

  每年颁奖典礼,都会介绍一番诺奖的由来,虽然获奖者都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回事。可是孩子们却不知道,这也是在普及与传承诺奖。

  一个奖项能够被世界认可一百年,几乎所有大学在招生,或者介绍学校的时候。都会提到校友有多少获得诺贝尔奖,可不光是因为绝对权威;宣传方面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实包子轩还挺佩服诺贝尔本人,当然这话说得有些狂妄。但是能够以这种方式让人记住,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虽然没有直系后代,但旁系总是有那么几个。毕竟家族本身很庞大,兄弟和父亲过世;以其庞大的家产,从旁系过继一个孩子,相信谁都乐意。

  可是人家并没有,而是关心国际和平和人类发展问题;想要让从事科研工作的顶级工程师,能够没有任何顾虑,一心研发就好!这就是高度,至少现在包首富还达不到。

  介绍完诺奖的由来,当然要宣布获奖人员;以及他们的成绩,说白了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要颁发给他们。

  林德贝克接着说道:“获得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分别是来自香江玉琳理工学院的赤崎勇教授,天野浩博士;以及来自黑云化学的中村修二博士。”

  “正是因为他们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得人类在蓝色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巨大突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未来将由LED灯点亮。”

  评价非常简短,毕竟之前因为他们为什么获奖,已然给出了明确说明。现在更多是简单介绍一下,让公众心中有一个概念而已。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作用终于体现了出来,每年诺贝尔奖都是由他来颁发;当然和平奖颁奖典礼因为是在挪威举行,倒也不用麻烦他。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三人依次来到台上,从古斯塔夫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之后四人更是在一起合影留念。下面的人,除了鼓掌之外,还真不知道要做什么。

  赤崎勇教授留在了台上,要作为获奖代表发表讲话。整理了一下衣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开始说道:“大家好,我是赤崎勇。很庆幸能够获得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青睐,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得事情。回想过去的科研之路,真可谓艰辛无比,甚至都不敢想象能够坚持下来。”

  “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加入玉琳理工学院,而离开工作多年的母校。其实当时只是想要获得更高的挑战,其中包子轩先生开出了一个我无法拒绝的条件,就是同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

  “当年他承诺,只要是在有生之年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他将补偿我的家人一亿美元。没想到最终还是资本家赢得了赌注,看来科研人员还是算不过他们。”

  这话说完,现场大部分人都笑了起来。毕竟在如此场合调侃自己的老板,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只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包子轩竟然能够预言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不是有内幕,只能说明对于赤崎勇的能力有着绝对信心。

  关于诺奖的权威性,还是很受国际社会认可。难怪人家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单单这份眼力;一般人就不具备。

  此时所有人都看向包子轩,当然大多是投来崇拜之意。

  包首富也没有想到赤崎勇这老家伙会在获奖演讲时提到他;看来有些时候,就是想低调都不可能。只能一一回应旁边的人目光,当然这也是一种礼节。

  能够过来参加诺贝尔奖的人,都是有些实力,否则根本就得不到邀请。尊重是相互的,同身份高贵,财富多少没有关系。但这也让世人对包子轩更为好奇,他是怎么知道赤崎勇具备获得诺奖的实力。

  不够很多事情根本就解释不通,估计只有人家自己清楚。

  演讲还在继续,毕竟不能光调侃完老板,就直接结束。

  赤崎勇继续说道:“科研是一条很长的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走了很久;但是永远也到不了终点。只能沿着千人的脚步,一直走下去;人类才能不断进步!感谢所有支持我从事科研,或者在科研道路上给我帮助的人,谢谢你们。”

  “当然在这里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我的妻子,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使得根本没有照顾好家里。如果没有他照顾父母和孩子,我绝对走不到今天;在这里,我要对你说一句,你辛苦了。”

  说完之后,赤崎勇走下舞台;随后要进行一段音乐表演。

  此刻在日本名古屋市的一栋别墅内,赤崎勇妻子感动的已然落泪。这次可是有四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日本电视台进行了全国直播。其实换做是哪个国家都一样,毕竟这对于提升国家形象;以及教育下一代,可是有着巨大好处。

  虽然几名获奖者,都是在国外从事科学研究;但是这种荣耀,依旧属于这个国家。对于下一代教育,可是决定着国家的未来走向。日本国内人口虽然不少,但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加上本身又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如果不能在科研方面取得巨大突破,或者是持续不断的进步;那么未来整个国家的命运,将十分堪忧。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能让一个国家可以一直发展下去。在这方面,日本人做得还是很到位!

  (本章完)

第1611章 颁奖典礼2

  2023-11-24

  一段古典音乐结束之后,颁奖典礼继续。其实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些文艺表演填充,主要是诺贝尔本人也没有想到奖项竟然变得如此重要,甚至成为学术界评判标准。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使得每年颁奖典礼,有很多个国家电视台都会转播。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自然要把内容办得丰富一些,这也是宣传诺奖、以及瑞典的好机会。

  林德贝克又一次出现在舞台上,因为接下来要颁发诺贝尔化学奖。老头非常正式的说道:“获得198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来自美国的有机化学家唐纳德·克拉姆;让-马里·莱恩;以及美国杜邦公司的查尔斯-佩德森三人。”

  “表彰他们在冠醚合成方面取得的巨大突破,可以说使人类在有机化学领域,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接着就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上台为三人颁奖,当然这也是他本职工作之一。而且对于存在感比较低的瑞典王室来讲;这可是一年当中,少有的高光时刻!

  成立于 1802 年的美国杜邦公司是一家科技企业,凭借创新的产品、材料和服务,为全球市场提供世界级的科技和工程能力,协助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为全球各地人们提供充足健康的食物、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保护生命与环境。让全球各地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更安全和更健康。公司业务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广泛创新产品和服务涉及农业与食品、楼宇与建筑、通讯和交通、能源与生物应用科技等众多领域。

  包子轩是因为提前卡位,才让中村修二加盟黑云化学。但是在化学领域,黑云同杜邦可是有着非常大差距。没想到对方竟然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坐镇,看来要正视敌人的强大。

  绝对不能盲目自大,黑云集团有太多不足之处,不能因为在机械和武器装备方面,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在自己还年轻,而且德国和日本事情结束,资金方面也不用在担心。

  唐纳德-克拉姆作为代表,发表了一番讲话。三人当中,虽然年龄不是他最大,但架不住威望最高,作为代表在合适不过。

  演讲结束之后,又是一段音乐,也是让大家放松一下心情。虽然早就知道答案,可当真正公布的结果时候,获奖人、以及周边的亲戚、朋友,还是显得非常激动。得到世界最权威机构认可,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成就与荣誉。

  一辈子有这么一次,已然非常难得。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研发设备越来越好,可是没有谁能向居里夫人那样,两次获奖。毕竟在现代物理、化学领域刚刚起步的年代,研发高端理工科的科学家相对较少;可能翻来覆去就那几个人,获奖概率自然也会高一些。

  但是现在各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支持国内搞研发。往往从事一个领域研发的顶级工程师,可能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至于数量之多,更是难以想象。因此想要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那是相当困难,甚至用艰难来形容都不为过。

  林德贝克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对着下面说道:“获得1987年诺贝尔医学奖的是来自巴塞尔免疫研究所的利根川进博士。以表彰他在免疫系统遗传学上所取得的巨大突破,并且发现了身体免疫细胞组是如何利用数量有限的细胞生成特定抗体以抵抗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病毒和细菌。”

  “给人类的生命建康,提供了一份新的保证。”

  利根川进1939年出生于日本的名古屋,后就读于东京的日比谷高中。1963年获得京都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同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其间他研究了噬菌体的遗传转录,并于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1971年,他成为瑞士巴塞尔市免疫学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

  可以说这份履历十分优秀,绝对属于生物和医学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现年还不到50岁,正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黄金年龄段;可谓前途无量。如果可以,包首富还真想把对方拉到黑云阵营来。不过此刻刚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对于不差钱的瑞士;可不会轻易放人。

  接下来要为诺贝尔文学奖进行办颁奖,林德贝克直接说道:“获得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约瑟夫-布罗茨基。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还真不好说从事哪方面研究;需要作者有很多文学作品,并且得到世界认可,否则根本打动不了评选委员会。

  约瑟夫-布罗茨基,苏联犹太裔美国诗人,散文家。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

  这位文坛巨匠绝对属于传奇人物,从15岁开始,布罗茨基辍学谋生,先后做过车工、司炉、医院太平间运尸工、水手等13种工作,并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一些诗歌甚至传到了国外,赫然登在正式刊物上,往往连他自己也浑然不知。

  苏联这个国家很奇怪,经常出现文坛大家,可很多根本不被认可。否则也不能把如此有才华的人;开除国籍,驱逐出境。

  要知道布罗茨基可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文学奖获得者,用才华横溢来形容,可是一点都不过为。在任何国家,估计都会当做国宝来守护;也只有老毛子,能够作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约瑟夫-布罗茨基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心中也是无比感慨。如果现在还在苏联,即使获奖;估计莫斯科高层,也会劝他主动放弃,不能接受资本主义的奖项和奖金。

  可是在身心深处,约瑟夫-布罗茨基又很想回到苏联,并获得认可。

  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的时候。他被告知,当局“欢迎”他离开苏联,接着便不由分说地将他塞进一架飞机。原先要将他发配到以色列,但诗人要求去维也纳,因为他的偶像奥登在那里。离开祖国前,他给勃列日涅夫写信:“我虽然失去了苏联国籍,但我仍是一名苏联诗人。我相信我会归来,诗人永远会归来的,不是他本人归来,就是他的作品归来。

  文人傲骨还是有一些,至少一心要把自己观点和作品发表出去。剥夺国籍、驱逐出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重的判罚。作为文学家,之前肯定写过不止一篇让苏联高层不满意的文章或诗歌。

  在怎么说也是名人,刚开始最多警告一番。如果知道悔改,肯定要给一个机会。按照高层要求写几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和诗歌,对于他来讲,绝对是小菜一碟。可是布罗茨基并没有,依旧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只能说十分任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除出境的经历。估计诺贝尔评审委员会,还真不一定会这么快;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让其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才华方面谁都不能否定的,但是其他方面因素也自然需要考虑进去。瑞典虽然是中立国,但是在美国和苏联两者之间选择的话,肯定是更倾向于美国方面。

  (本章完)

第1612章 颁奖典礼3

  2023-11-24

  要说获得诺奖的人当中,谁的演讲最让人期待,约瑟夫-布罗茨基当仁不让。对方的文笔,绝对要甩其他获奖者好几条街;而且离奇的经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总之这个男人非常有故事,因此他的获奖感言可是让全世界都充满好奇。

  布罗茨基站到舞台上,看到下面的人说道:“感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认可与肯定,这是我人生当中最高光的时刻,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我的一生从事过很多工作,15岁辍学谋生,先后做过车工、司炉、医院太平间运尸工、水手等13种工作。”

  “并且经历了审判、监禁、流放之后;最终于1972年被迫流亡海外,此生再未踏上故土。但是我没有抱怨过,依旧坚持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且从未曾动摇!虽然国家已经不需要我,但是我依旧深爱国家。”

  “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去看看,当然这个愿望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

  谁都没有想到,老小子竟然在如此重要场合,说想要回到苏联。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这让美国人情何以堪。要知道现在他可是美国国籍,加上本身影响力那么大;难道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还是遭遇其他危机。

  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全球观看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人数绝对超过10亿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在玩火。

  毕竟一个人已经牵扯到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不过这也挺好玩,就看双方如何接招。

  布罗茨基继续说道:“对于一个个性之人、对于一个终生视这种个性高于任何社会角色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在这种偏好中走得过远的人来说——其中包括远离祖国,因为做一个民主制度中最后的失败者,也胜似做专制制度中的殉道者或者大文豪——突然出现在这个讲坛上,让他感到很窘迫,犹如一场考验。”

  “这一感觉的加重,与其说是因为想到了先我之前在这里站立过的那些人,不如说是由于忆起了那些为这一荣誉所忽略的人,他们不能在这个讲坛上畅所欲言,他们共同的沉默似乎一直在寻求着、并且终于没有替自己找到通向你们的出口。”

  “唯一可以使你们与那些决定相互谅解的,是那样一个平常的设想:首先由于修辞上的原因,作家不能代表作家说话,诗人尤其不能代表诗人说话;若是让奥西普-曼德里施塔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罗伯特-弗罗斯特、安娜-阿赫马托娃、魏斯坦-奥登出现在这个讲坛上,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只代表自己说话;很可能,他们也会体验到某些窘迫。”

  “这些身影常使我不安,今天他们也让我不安。无论如何,他们不鼓励我妙语连珠。在最好的时辰里,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他们的总和——但总是小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个体。因为在纸上胜过他们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在生活中胜过他们,正是他们的生活,无论其多么悲惨多么痛苦,总是时常——似乎比应该有的更经常——迫使我去惋惜时间的流动。如果来世存在,——我更愿意其存在,而无法否定其永恒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来世存在,我希望他们原谅我和我试图作出的解释:终究不能用讲坛上的举止来衡量我们这一职业的价值。”

  “我只提出了五位——他们的创作、他们的命运我十分珍重,这是因为,若没有他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作家我都无足轻重:至少我今天不会站在这里。”

  “因此我才敢于在这里发表一系列意见——它们也许是不严密的,自相矛盾的,因其不连贯而足以让你们为难的。然而,我希望,交付给我用以集中思想的这段时间和我的这种职业能保护我,至少能部分地使我的混乱免受指责。我这一行的人很少自认为具有思维的体系性;在最坏的情况下,他才自认为有一个体系。但是,像通常那样,他的这点东西也是借来的:借自环境,借自社会机构,借自幼年时在哲学上的用功。艺术家用来达到这一或那一目的、甚至是最寻常目的的那些手段,都具有偶然性,没有什么能比写作过程、比创作过程本身更能让一个艺术家确信这一点。诗句,按阿赫马托娃的说法,的确是从垃圾中生长出来的:散文之根——也并不更高贵些”

  这才符合诗人、文坛巨匠的演讲气质。

  布罗茨基向现场观众致敬的时候,全体起立给这位文坛大家,新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鼓掌。人生的经历非常励志,而且自身的才华更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一个15岁辍学,然后做过十几种工作的男人;成就不可能会太高。当然如果天赋高一点,聪明伶俐或许会从成为一名优秀商人。但是科学研发与文学创作,对于没有文化基础的人来讲,实在是太过艰难。

  可是伱看看人家,竟然能够通过后天不屑努力,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着。为了得到这个奖项,布罗茨基要必然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否则根本就做不到。

  布罗茨基还不知道,因为诺贝尔奖的缘故;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包括华约国家;销量大幅度增加。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第二年作品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因此对于他们来讲,诺贝尔奖金,只能算是一小部分;版权收益才是核心。

  颁奖典礼还在继续,一段音乐表演之后;林德贝克在一次出现在舞台上;站好之后非常认真的说道:“获得198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来自麻省理工的罗伯特-莫顿-索洛教授。正是因为拥有索洛教授的理论;使工业国家愿意把更多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这些方面是促使经济发展的突击队。”

  从瑞典王国古斯塔夫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之后,索洛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

  索洛笑着说道:“感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我的认可,正如刚刚布罗茨基教授所讲;这也是我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并且没有之一。”

  “之前自认为在经济研究领域,已经做到把所有问题都考虑进去。但是两天前,一个曾经的学生,给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让我不得不从新修改演讲稿,可是后来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修改。最后干脆不用,直接重写。”

  “两天前,我过去了黑云集团瑞典分公司,同包子轩先生;以及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进晚餐。”

  “期间在讨论科研项目拨款问题的时候,黑云集团的做法,大大颠覆了过往认知;同时也使我明白,为什么包子轩能够成功。”

  ”国家也好、研究所也罢、高科技公司也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虽然加大了科研方面投入,但是都需要研发人员主动申请。可是在黑云集团,却不是这样操作。公司财务人员,每周都要过去工程师办公室,看看他们有没有资金方面需要,研发资金到底够不够用;是否有新项目需要投入等。简单填写一个申请表,当时看了一眼;可能还不到2分钟,就可以得到项目拨款。而且都是足额投资,从来不会以任何理由克扣。”

  “我们都知道,工程技术人员;性格相对内向,而且并不善于同人交流。加上都把时间看得非常宝贵,因此让财务人员,直接过去办公室主动找他们,明确来讲是给他们送钱;可以让工程师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做,没有时间去想七想八;那么工作效率自然能够提升。”

  “未来我会深入这方面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给公众带来新的理论。”

  索洛教授的演讲倒是没什么,可世人看向包子轩的眼神,已然完全改变。尤其是现场还有很多工程师,这样的老板,绝对是知音。不用自己主动申请研发经费,财务人员直接给你送过来;试问这样的待遇,除了黑云集团之外,可能还真是绝无分号。

  人家能够成功,短短十年就晋升世界首富,绝对是有理论依据!

  (本章完)

第1613章 晚宴交流会1

首节 上一节 671/9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