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美综世界的大奥术师 第287节
因此李察在和郭荣商讨一番之后,开始准备迁都洛阳。不过在迁都之前的,还需要对洛阳进行修复。
此时的洛阳早就不是当年大唐东都了,经过唐末五代十国战乱,洛阳城几乎被毁灭,围绕洛阳发生的几次大战,将这里变得破败不堪,早就没有了帝都风采。
于是李察亲自派人玩去洛阳重建。同时招募大量流民前往洛阳开垦土地。
洛阳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开垦种植,李察抽调大量钱粮前往洛阳城营造宫殿,开封的宫殿城面积太小,洛阳城既然要重建自然是要进行合理规划。
除了皇城之外,李察还要求建立官邸,这些官邸是准备给朝廷高官准备的。建造官邸有很多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官员们暗中串联。
官邸会统一建造,这样让官员们统一居住,只需要一个派遣一些人进行守卫,官员们想要串联基本上就会被皇帝知晓。
这对于皇帝来说很重要,同时建造官邸也是给那些清廉官员机会。要知道帝都居住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就现在的开封城,随便一处院子就要一两百贯,而距离皇城近一些的院子,已经提高到了五六百贯,即便是以官员的俸禄来看,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那些官员连一套宅院都买不到,这让他们心理如何平衡,指不定就要开始贪腐,或者以权谋私,所以官邸也是给那些人寒门出身的官员一个保障。
第425章 洛阳百姓太想进步了
李察派人前往洛阳,先是查看了洛阳周边的运河情况。想要重修洛阳,除了人力就是各种物资的运输了,所以重修洛阳城第一步就是疏浚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以洛阳为核心,连通南北以及关中。北线为永济渠,从洛阳入黄河北上,最后至幽州涿郡,南线是通济渠,以洛阳为起点,过汴梁开封、宋州、宿州、扬州最后至杭州。
另外有广通渠,连通洛阳至长安。
因为唐末战乱,各地节度使很少有去修缮运河,因此造成了这条大运河很多地方都已经淤塞,不能使用了。
保存最为完好就是通济渠了,从江南至东京汴梁这一条线几乎是年年修缮,大量江南财货都被运送到了开封汴梁。
北方的运河淤积的就很严重,不过现在北方一统,运河的修缮工作也已经提上了日程。洛阳周围的运河同样淤塞严重。
李察派遣去的官员开始在洛阳附近勘测地形,准备重新修缮运河。
只不过修缮运河虽然比开挖新运河容易,但依旧需要大量人手。此时周国可谓是百废俱兴,很多地方都需要人手,并不能抽调太多人手疏通运河、重建洛阳。
修筑洛阳城,至少需要二十万人花费一到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为了尽快修筑洛阳城和运河,李察亲自设计了一些工程机械以减少人力,然后又调拨粮饷,招募人手前往洛阳开挖运河。
甚至为了增加人手,李察将一部分甘州回纥、党项、契丹被俘士兵也送到了这里。并且告诉他们只要在这里服劳役五年,就能够无罪释放。
这样筹集了2万民壮,再加上从其他地方征发的劳役凑足十万人后开始下令修缮运河和洛阳城。
周国此时一边开拓西域,一边对北汉开战,再加上修建洛阳城,人力消耗很大。因此李察对洛阳城和运河的修缮时间为三到四年。
但是在真正开始营造洛阳城之后,营造的进度却让李察感到惊讶。并不是营造洛阳的速度慢了,相反营造的速度比他想象中的更快。
当看到营造洛阳的进度如此之快后,李察顿时就担心,那些负责营造洛阳城的官员们是不是为了讨好皇帝,拼命的压榨那些民壮、俘虏修建洛阳城。或者是这些人为了赶工期,偷工减料。
这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都是李察不愿看到的,于是李察亲自前往洛阳城进行查看。结果来到这里之后,李察发现,洛阳城营造的如此之快,主要原因乃是有大量百姓主动前来帮忙。
洛阳百姓太想进步了,在听说皇帝陛下想要迁都洛阳后,立刻纷纷前来参与修建。
这些洛阳的百姓太清楚作为帝都的好处了,所以在郭荣决定营建洛阳之后,当地的世家百姓爆发了极大的热情。
于是洛阳附近的豪强大户、官绅、世家纷纷出钱出力,带着粮食、工匠前来帮助营造洛阳城。甚至不仅仅是洛阳附近的士族,就连河内、河南、山东的士族也纷纷跑到洛阳来重立基业。
这些人带来了大量工匠、人口、粮食甚至自备建筑材料,参与到了洛阳城的修建。
原本十万人营造洛阳城,结果到了现在,人口轻松突破到了二十万。洛阳城的营造速度快的惊人。
李察规划的洛阳城可以居住百万人。除了皇城外,还有官署。官署靠近皇城,在另一边则是勋贵居住的地方。不过这些地方只是规划了地方,并没有建设。
此外还有市场、洛阳令官署、东西市场,长安城的取水和排水设施,甚至还建造了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域。
在李察的规划中,洛阳城的周长达到了四十公里,面积的超过八十平方公里。比隋唐时期的洛阳城大了整整一倍。伊水和洛水环绕洛阳,两条河流的水源为洛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水运,让天下各地的物资能够快速运输到洛阳。
李察在掌控朝廷推行改制之后,朝廷这段时间运转的效率提升了很多,各地豪强、官绅被收拾了不少。接下来李察准备提升一下官员们的俸禄,同时对官员的俸禄进行整顿。
前唐灭亡后,各地节度使混战,官员的俸禄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地节度使的俸禄给的都不相同,官员们俸禄也不统一,同时发放俸禄的方式也不一致,有时候发粮食,有时候发放铜钱,有时候发放布帛或者其他东西。
这样混乱的俸禄体系不利于朝廷稳定。李察和郭荣根据前唐以及现在的物价重新核定了官员的俸禄。制定了每一个品级官员的俸禄。
两人并没有将官员的俸禄限制的很低,这样做固然是能够降低朝廷支付的钱粮,但是这也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不就是将官员们的俸禄限制的极低,并且发放的时候还是以大明宝钞发放。大明宝钞这东西在刚刚开始发售的时候,还算值点钱。但是伴随着朱元璋的滥发,最后大明宝钞贬值贬成了废纸。
你给官员们发废纸,能难道那些官员吗?不可能的。他们只会将自己的损失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而且所有手法制度合法合规。
宝钞是你印刷的,一张一贯钱,然后那些官员就以宝钞的面值去购买各种物资,你看那些百姓愿不愿意卖?
愿意卖,那就相当于白送,不愿意卖,那就是违反了《大明律》。那些官员根本不需要进行什么巧取豪夺,就能够逼的无数小民家破人亡,而且这些操作还是合法合规的。
就算是朱元璋知道了,他难道要说宝钞不值这么多钱吗?
他要是说不值钱,是不是要把全国官员的俸禄重新补齐?若是说值钱,那官员们的行为是不是合法合规的?
当然他也可以走第三条路,大开杀戒,只不过这样一来,国家的制度就彻底完蛋了。在朱元璋还有活着的时候,大明宝钞就贬值到了五百比一的地步。
这种看似省钱的做法,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明官府信誉大失,得不偿失。
李察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所以发放俸禄都是实打实的。朝廷的俸禄以禄米、铜钱或者布帛来结算。
同时李察规定的俸禄也是比较高的。李察并不相信所谓的高薪养廉,他给官员们的俸禄定的高一些,是为了那些清廉的官员着想。
官员也不是天生就想要贪污受贿。就像明朝的官员,因为俸禄低,很多时候为了生存,不得不贪污。大明两百多年来,也只出了一个海刚峰。
可是海刚峰过的是什么日子?一个四品官员,一天吃一个鸡蛋都算奢侈了。有几个官员能够忍受这种生活?
李察给了官员们高薪,这也让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们能够坚持下去。
新的俸禄制度被公布出来,很多的底层官员都为之欢呼。对于那些出身世家、豪强身价不菲的官员来说,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出身寒微的官员来说,这些俸禄能够让他们体面的生活。
为了应对新的俸禄制度,李察下令铸造更多的铜钱,周元通宝。
虽然上一次郭荣收缴了大量铜佛像,铜器和铜钱,但是经历北伐、西征以及营造洛阳等几件大事。几百万贯铜钱已经被消耗一空。
大周铜钱缺乏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李察准备加大铜钱的铸造。同时为了缓解钱荒,李察准备锻造银币。
这个时代,白银并没有被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是用来制作各种器皿装饰,或者是皇帝给大臣们的赏赐来使用。
但是伴随着以后的开海以及未来丝绸之路的开通,白银肯定会大规模流入中原,所以李察准备使用白银制作银币。
白银制作钱币的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了。
在现代社会锻造银币只需要锻压,然后打磨、抛光就能锻造出质量良好的银币。但是这个时期制作钱币用的还是铸造法。
简单来说就是先制作一个母钱,然后再用母钱翻模,制作模具,然后再将铜料加热融化倒入其中。等铜钱冷却之后再将铜钱打磨、雕琢一番,这样一枚铜钱就制作完成了。
整体来说,这种方式铸造铜钱费时费力,而且用这种方法铸造的银币也会有很多气孔,卖相很差。
李察准备采用的是‘加热压制’法。
同样是将钱币原材料加热融化,然后制作成银板。接着使用卷板机对银板进行压制,经过多次压制,将银板压制成合适的厚度,然后再趁着银板温度高,质地柔软的时候对其进行压制。
接着再对银币进行适当雕琢,打磨等,一枚银币就能制作完成。
这样一枚银币的面值是一贯,同时银币中除了银外,还加入了铜、锌等金属。其中银占据了九成,低于这个数量之后,银币元吹响时候的声音就会有明显变化。
其面值也是比银元本身的材料要高一些,总体来说,制作一枚银元的利润在一成五左右。
第426章 俸禄与银币
周朝改良俸禄,将前朝俸禄复杂的问题来了进行精简,将禄米、餐钱、木炭、食盐、纸、笔墨、秋冬赐衣等等全部都折算成禄米、铜钱、布帛。
正一品俸禄是钱六百贯,禄米三百石,从一品钱五百五十贯,禄米两百八十石,依次递减,到了从二品是钱四百五十贯,禄米两百二十石。
看上去这些钱是很大一笔,但是这是将以前所有的福利全部取消折算进去的,真算下来,比以前还少了。
再说了,全国加起来从二品以上的高官才几个人?撑死了也就三五十个。
而到了三品官员们后,俸禄会再次降低,正三品钱三百贯,禄米两百石。
等到了五品之后,俸钱会再次降低,正七品俸钱已经只有五十贯,禄米六十石,从七品则是四十五贯,禄米五十五石。
这些都是月俸,就算是七品官员,这些俸禄也足以让其一家过的很不错,能够雇佣几个佣人,养得起车马。
要知道,明朝时期朱元璋给七品知县的俸禄是一年九十石禄米,注意是一年,平均下来一个月就是7.5石。
7.5石禄米有多少?大约相当于九百斤大米。九百斤大米养活一家只是勉强,毕竟人不能只吃大米,还需要油盐酱醋,需要布匹等等。综合起来了的购买力大约是现在一个月三千块。
此外明朝还有折色制度。所谓的折色就是说银子的成色不足,降低其购买力。而到了俸禄这里,就是俸禄折色后发放七八成。
本来俸禄就低,在这些之后,那些官员真就是连饭都吃不起了。
相比之下,李察和郭荣核定的俸禄就要高很多了,足以让其过的不错。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官员为其增加的爵位、勋爵等等都会有相对应的额外俸禄。荣誉是荣誉,但是物质降低还是要有的。
就算是苏联,获得一个勋章后,等退休后都能多领一些退休金呢。
以前前唐底层官员的待遇很低,到了大周之后,底层官员们俸禄提升一些。因此在这一套全新的俸禄体系公布之后,朝廷的官员们还是心情很不错的。
另一边,在李察督造的宝泉局中,一枚枚银币被压制出来,李察随手拿起一枚银币,银币的图样正面是一只飞舞的凤凰,没错正是凤凰箐璇,这也是郭荣要求的。
毕竟凤舞幽州,周室大兴已经成了郭荣的代名词,在凤凰图案的下方,则是标注着足银一贯,背面写的则是大周元宝,以及哪一年哪个地方铸造。
这样一枚银元压制出来的时候,图像有些不够清晰,不过伴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压制的银币也会越来越精良,这些银币在压制后,还会让工匠们进行雕琢,让钱币图案更加清晰。
“宝泉局现在有几台机器,一天可压制银币多少?”
“回李相,宝泉局现在有四套压制机器,只要银料足够,一天能够压制银币两千枚。”
两千枚银币就是两千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七十三万贯。通过铸币,宝泉局一年差不多有十万贯的收益。
当然伴随着技术改进,以及宝泉局机器增加,这个数字肯定会越来越高。
宝泉局现在压制银币,对于朝廷来说很重要,朝廷会直接管辖这里。
李察颠了颠手中银币,的确是按照他的要求锻造的,接着又拿起银币在耳边吹了一下,只听叮铃铃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
银币的成色也是在他的要求之内。
“很好!”李察满意的点点头。这种成色的银币,已经比那些铜币精美太多了,而且这种防伪也是很难模仿,李察故意卡在这个纯度,一旦银币的纯度降低,吹响之后的声音就不会这么清脆悦耳。
古代很多豪强为了获取利益,对于钱币使用了各种手段,减少铜钱中的铜,增加其他金属的分量,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
还有一些豪强对铜钱进行刮铜,将原本厚实的铜钱刮掉一层,还有一些人做的更为过分,他们直接对铜钱进行剪边,就是将铜钱最外面的边缘剪下来一圈。
因此在压制银币的时候,李察在银币最外围边缘压制成了锯齿状。
同时一贯银币这种大面值,通常情况下普通百姓根本用不到,只有那些大商人和达官贵人们才会使用。
而这些人可不是小民。那些豪强能够强迫小民用好钱换取他们手中的劣钱,但是对方是大商人和达官贵人之后,这一套做法根本行不通。
所以想要对一贯的银元进行剪边之类的操作,根本行不通。
上一篇:吞噬星空:悟性逆天,加入聊天群
下一篇:从镇妖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