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247节

  “买到了没有?”

  “买到了,一共是30股,花了9300元。”

  王忠林拿着股票高兴的说道:“这可是宝贝,你看着上面还有财神爷陈光良的签名,面值100,.”

  老三王忠磊连忙说道:“面值怎么是100,不该是309嘛?”

  王忠林笑道:“傻瓜,面值是面值,股价是股价,面值代表这只股票发行的时候,这只股票的价格;股价就是现在的行情,它值多少的价格。”

  王忠磊问道:“那你说这个价格真能涨到400、500?”

  王忠林拿出几份报纸,说道:“你看看,这些都是时代影业的丰功伟绩”

  兄弟俩高高兴兴找了个角落,看起报纸和等待行情来。

  陈光良来到苏州河畔,参观中华制糖厂。

  这座制糖厂从日本退兵后,就由孔祥熙为首的官僚资本投资85万美金建立的制糖厂,经过短短的半年时间,厂房已经进入安装设备的环节。

  他参观的时候,孔祥熙也带着夫人宋大小姐在工厂,这还是陈光良第一次见到宋大小姐。

  第一次见面,就让陈光良的印象有些巅峰,毕竟前世各种网络新闻和地摊文学,总是对宋大小姐不利的;但事实上,抛开宋大小姐爱财的一面,其它方面都非常的招人喜欢。

  例如宋大小姐一见面,就笑着说道:“你可是大红人,这华夏制糖业崛起是你的功劳,在招商局也是干得有模有样!”

  你说,这样的态度,又怎么能让陈光良讨厌得起来。

  也有可能,陈光良已经脱离底层阶级,成为一个万恶的资本家了。

  “夫人说笑了,华夏制糖业只是适逢其会和必然的崛起,至于我在招商局的工作,可不敢接受你的夸奖。”

  宋大小姐说道:“做的好就是做的好,大家都有一杆秤嘛!不过你夫人叫我一声妈咪,我也是你的长辈,所以不用那么客气。”

  “是,夫人”

  陈光良也并不在意这些,虽然他现在是典型的拥护南鲸政府,但也从未做过对不起未来政府的事情,他从不批评未来的执政人士。至于《东方日报》的声音,不能代表他个人的意见。

  退一万步说,陈光良虽然没有靠近未来执政的意思,但如果碰到,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还是愿意卖个人情的。

  随后,大家考察起工厂来。

  这座工厂位于苏州河畔,占地60多亩,选址陈光良也是出过力的,主要考虑到运输甘蔗的方便些。

  工厂的设备依旧采取美国机械设备,日榨一千吨的设备,仅66万美金就搞定。

  看着美国工程师正在指挥安装设备,宋大小姐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光良,你说这榨糖厂一年就能回本,是不是真的?”

  孔祥熙在一旁,也是比较关切。

  他是实业部的部长,虽然这个工厂有他参股,但毕竟不可能亲自管理,所以这个工厂的总经理是政府上的人。

  “今年下半年粤省大规模向沪市销售白糖,价格上都有比去年便宜,如果从东南亚进口甘蔗,可能一年回本不了,两年回本还差不多。”

  “看来,这什么东西只要我们国家自己能做出来,不仅可以打败外资的入侵,还能获得不菲的利润。”

  这不是很正常的么!

  开工厂最赚钱的时候,一年回报率可以达到300%,例如一战后的荣家纺织厂,投资30万的工厂,第五年获得100万的利润。

  粤省第一制糖厂投资400万大洋,第一年的利润变已经达到400多万。

  随后,孔祥熙问一旁的徐才进道:“明年如果崇明岛大规模种植甘蔗,能不能满足这家工厂的甘蔗供应?”

  徐才进连忙说道:“不行,不过我们已经选择了崇明岛以及无锡县等长江口的地区,作为种植甘蔗区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要说服农夫种植甘蔗,需要政府或制糖厂的大力支持,否则很难推广在这些地区。”

  孔祥熙也不是白痴,他马上问道:“粤省方面是怎么做的?”

  徐才进说道:“由建设厅或工厂提供甘蔗种,再签署采购合同,甚至提供磷钾肥,让农户没有后顾无忧。”

  孔祥熙竟然疑问的看向陈光良,他怕是觉得这条件太好了吧!

  陈光良说道:“这些都是应该的,毕竟现在种植桑叶等效率低,如果制糖厂能提供更好的回报,他们自然愿意种植甘蔗。”

  孔祥熙这才对徐才进说道:“你大胆的去做,有政府和我的支持,务必要在两年内满足这家制糖厂的甘蔗需求。”

  “好的”

  制糖厂肯定是一本万利,而且制糖厂还有配套的酒精厂,两种产品都是‘战略产品’。

  结束考察后,宋大小姐和孔祥熙坐在汽车上。

  宋大小姐说道:“这个年轻人,能不能拉拢到我们.”

  孔祥熙马上说道:“他不行,因为他不够主动。”

  宋大小姐遗憾的说道:“还想提携他一下的”

  所谓的不够主动,自然是攀附权贵方面,陈光良对这一方面确实从来不积极。

第263章 战争财的预想

  时间已经进入寒冬12月,不过在陈氏别墅里,却有着温暖的汽炉,屋内暖洋洋的。

  这个时代的富人,已经享受起‘冬暖夏凉’的科学革命。

  近现代意义上的暖气诞生于欧洲。随着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锅炉制造业的发展。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以锅炉为热源、以蒸汽或热水为热媒的集中供暖。最早将暖气铺设进自己家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格兰发明家詹姆斯·瓦特。没错,就是那个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瓦特把一条输送高压蒸汽的管道铺设到了自己家里,并用焊接铜板制成了散热器。

  在1925年,鲁迅在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讲到伺候人的辛苦,说要“冬烧汽炉夏打扇”,可见汽炉已是富人普遍使用的取暖用具。

  当然,这个时代也已经有中央空调系统,并采用了深水井作为冷却系统。

  晚上,一家四口吃着晚饭。

  杨慧突然说道:“光良呀,你现在也是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是不是也该回慈溪建个大祠堂,盖个祖宅什么的,光宗耀祖啊!”

  这句话说得也有一些道理,毕竟这个年代讲究的是衣锦还乡,但实际上陈光良至今一次没有回过宁波。

  陈光良直接说道:“战争年代,你建祠堂那就是活靶子,你建祖宅那就是别人的把柄,所以这不建也罢!至于娘说的光宗耀祖,我这一年为家乡捐款十来万大洋,造福乡亲,怎么也算了。”

  如果是做慈善,例如家乡修路架桥、救灾等,他从来都没有缺席。因为他觉得,这是现在就可以造福乡亲的事情,应该要去做。

  至于建祠堂和祖宅,这些能保存到1978年,陈光良是一点也不信。祖坟都得被挖掉,这都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杨慧一时间不明白自己儿子为什么如此想,但毕竟不是当家人,只是说道:“若是你的第一个孩子诞生,总得回乡祭祭祖什么的,有个像样的祖宅或祠堂,总归是件好事。”

  陈光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道:“不必麻烦.再说倘若家乡惦记着我的好,我们回乡自然会受欢迎,和祖宅和祠堂无关。现在正值国家贫困的时候,不宜去大兴土木。不过娘你就放心,家乡有什么事情,我总会捐款的。”

  一幅大公为私的神态,杨慧也不敢再说了!

  她其实是想风光回乡,好好炫耀一把。

  事实上,平常那些同乡来沪,陈光良岂有没有帮忙——至少一个落脚点和一份工作。

  他陈光良既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家乡,可谓问心无愧。

  一年慈善捐款几十万,基本没有那个实业家能拿得出来。

  当然实业家提供了工作岗位,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严人美这时候突然说道:“大兴土木自然是不该,但小小的修缮一下也是可以的,要不今年让光聪回乡一趟打打前站,然后再委托人建造一下,不需要铺张浪费,但也算说得过去。”

  陈光聪马上坐直身体,等待大哥发话!

  “行吧.光聪你回去后,低调行事,不要沾沾自喜。另外,我会委托几位成熟可靠的同乡帮衬,务必不能铺张浪费。”

  陈光良一改之前的态度,让杨慧错愕,赶紧娘的话已经没有媳妇的话管用了。

  “还是媳妇说话好听,我也没有想铺张浪费。”

  “娘说的也是道理,夫君说的也是道理,所以折中一下,总归就成事了。”

  这话将杨慧哄的开心不已。

  陈光良倒也乐于看到这一幕,这几万大洋花花倒是也值。

  本身陈光良这个人,不是特别喜欢张扬的巨商,否则这陈氏别墅就该修得更大更豪华。

  但他也绝不是‘吝啬’之人,帮助同胞和同乡,可是出手很大方。

  晚上。

  严人美躺在陈光良的怀里,说道:“良哥,你会不会怪我今天自作主张?”

  陈光良笑道:“怪什么,你说的也是很有道理的。其实我反对大兴土木去修建祠堂和祖宅,是因为我知道华夏的环境不稳定,且不说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我们有日本这个饿狼环伺,亦有着国内的两方势力的斗争,所以修这些只会成为他人攻击的对象。”

  严人美突然想到什么,问道:“这个.真会发展起来吗?”

  陈光良说道:“你说是穷人多,还是富人多?”

  “自然是穷人多”

  “那就对了,我总感觉.当然这是一种可能,可能是我考虑的太过长远。”

  严人美好奇的问道:“那这样国家不是也很好么,穷人也能有”

  陈光良直接点点头,说道:“这样的国家当然很好只是对我们这些富人不好了,因为要把我们的财富分给他们,还要.这些你记在心里就是了,出去可不兴乱说。总之,我们不做坏人,但也不做圣人。”

  严人美抱得更紧了,声音有些微微颤抖的说道:“有你在真好”

  平安银行大厦。

  环球航运的写字楼里,陈光良翻阅着环球航运的资产情况。

  目前,环球航运(含金山航运)一共是9条船,其中注册在广州湾(湛江法租界)的船只是三艘,分别是两艘5000吨的次新船和一艘950吨的二手船;其中注册在沪市的船只是六艘,分别是四艘5000吨的次新船和一艘16年龄的5050吨船、一艘3030吨的二手船。

  总计九艘船,其中六艘次新船的价值在300万大洋(10~12万美金),其余三艘船加起来也就60万不到,仅船只的价值则是高达360万大洋。

  从去年9月开始,截止到目前,利润将会在100万出头,扣除买进的三艘船,也还有40万的现金流。

  乍一看,回报率居然有50%左右(投资200万总额计算),实则不能高兴的太早。

  首先,粤省那边拉甘蔗的活计,是最大的利润来源。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其只使用金山航运的一艘5000吨的船,其余业务都给了其它航运公司,显然人家觉得已经给陈光良赚到了该赚的那部分;等到了明年,估计一艘船的业务都有可能不是那么的繁忙了,因为甘蔗也种植起来,进口甘蔗会减少。

  其次,第一、二航线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利润,接下来又会加入新的竞争者——招商局,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最后,两艘拉煤的船,虽然赚的不多,但至少业务繁忙。不过接下来开滦煤的倾销行为,差不多快结束了,预计也不会那么繁忙了。

  综合种种原因,明年(1933)的航运形势不容乐观!

  “老板,会议时间到了!”

  “好,我马上来”

  不一会,陈光良走进会议室,环球航运、金山航运的部分管理层已经坐好。

  “广州湾那边的情况如何?”

首节 上一节 247/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