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滩崛起的百年豪门 第321节
本身,环球航运拥有十来艘大小船只(七艘千吨以上的规模,其余都是小船),再加上对沿海运输相当熟悉,倒是不可忽略的运输力量。
和大家商定后,大家便开始忙碌起来。
像陈光良的亲弟弟陈光聪,9月从海外回来后,立即加入‘香港至海防及滇越铁路’的项目组,并亲自赶往海防市(越南)督导。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的军部、指挥部也从武汉撤到重庆,意味着‘迁都’全部完成。在此之前,武汉才是真正的后方工业中心。
这样一来,川蜀的工业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而陈光良的四座工厂,自然被南鲸政府异常的重视。
其中酒精厂的动力酒精(掺和一定的汽油,混合给汽车使用)、无水酒精(航空专用),直接被指定供应军部,不得外销。
这自然是好事,既可以支持抗战,同时也是有利可图。
事实上,在川蜀投资的四大工厂总计约800万,陈光良一开始就抱着‘能回本’就行;后来由于租界和香港的平安银行、新丰纺织大赚,陈光良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但毕竟是资B社会,国民政府的采购,还是有不少利润的,赚钱还是很容易的。
这天。
沪市来港的叶熙明、张树年两人,来到德辅道的平安银行大厦,向陈光良做工作汇报。
最近一年多,陈光良一直在香港,但他却能通过这些管理层,管理者数千万资产的多家企业。
张树年率先汇报道:“经童经理、李协理的统计,今年(1938)新丰纺织的利润预计在820万左右,包括香港和重庆工厂的利润扣除投资相应的投资,包括给新丰纺织学院的20万补贴等,再预留部分资金,新丰纺织准备分红700万法币。”
这700万法币,有350万是陈光良的。
虽然陈光良还欠平安银行450万,但制糖厂和酒精厂的利润,明年就能全部还清。
叶熙明在一旁补充道:“现在是棉花比战前涨了1.3倍,但棉纱却涨了2.2倍,纺织业利润大增。而租界的工厂截止到11月,已经有4000家,工人也从年初的3万多,涨到现在的12万多。仅我们新丰纺织在沪的两家工厂,就雇佣了7000人。”
陈光良听得很满意,纺织业的利润如此大,在他的意料之中。
而实际上,从8月份开始,法币的汇率才跌,如今1法币等于16美分,等于8.25便士(即100法币等于16美元,等于8.25英镑)。
“股票方面呢?”
叶熙明当即回答道:“自3月法币汇率不稳开始,资金就纷纷涌入股市,今年我们投资的股票,几乎都有一倍的涨幅,而且我们不是购入的法币建制的股票,故价值是实打实的。”
陈光良点点头,这样一来,今年赚的利润,基本没有受法币贬值的影响。
接着。
叶熙明说道:“平安银行已经开始陆续出售重庆督邮街的商业建筑,由于地价涨十倍,故这次预计回笼资金500万,购入者基本是银行及大企业机构。”
在重庆,平安银行投资60万购入地皮,后续建筑费差不多也是60多万。地皮涨十倍,但建筑物是涨不到十倍的。
张树年补充道:“只是重庆那边赚的钱,现在很难运到租界和香港,特别是武汉和广·州失守后。”
陈光良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在重庆能赚很多钱,该如何拿到香港。如今鬼子占领了很多地方,大额资金很难通过,毕竟日伪军也多,地痞流氓也多。
不过难不倒陈光良,他说道:“当然是在黑市购入黄金,然后存进重庆平安银行,等战后再考虑运输。”
叶熙明点点头,说道:“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只要老板不急着将资金转移至香港,那问题自然不大。
但陈光良说道:“我们接下来,要将明年的利润,兑换成外汇、黄金,转移至美国。我希望再兑换1000万法币,也就是160万美金,通过大通银行转移至美国。”
今年平安银行(大陆)的收入大概是:新丰纺织分红350万、租界地产租金100万、重庆地产售出收益500万、股票账面升值300万、银行正常盈利80万.
叶熙明随即说道:“明年新丰纺织分红至少也有400万,再加上租金收益也会上涨,银行正常业务也比如上涨,加起来也就是700万的收益。如果最近兑换1000万,有股票作为抵押,倒也问题不大。必要时,重庆的资金也可以调。”
陈光良说道:“你们忘了,必要时,股票和地产都要套现的。租界是一定会被日本人占领的,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已经意味着一场世界大战必然要爆发。只有美国本土没有敌人,所以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平安银行,在战后崛起有足够的资本。”
“明白,我们这就回沪准备。”
陈光良点点头,实际上现在兑换1000万,就是先用储户的资金去兑换美金,后面平安银行转的钱再补进来。
只要不发生挤提,问题就不大。
当然就算发生挤提,平安银行的股票和地产,都能第一时间属于‘硬通货’,当然这必然是在好环境下,才能这样说。
去年500万兑换150万美金,而今年需要1000万才能兑换150多万美金。
相当于法币已经贬值近一倍,也就是100法币可以购入2头牛,已经贬值到100法币只能购入1头牛。
这还是南鲸政府得到英国和美国的帮助,注入1000万英镑和500万美金,再加上南鲸政府的资金,维持着目前的汇率。
陈光良计算了一下,平安银行这次兑换美元后,相当于在大通银行有300万美金;另外,平安银行还在大通银行存了11.8万两黄金(价值450万)。
当然,这11.8万两黄金是属于陈光良家族的。
平安银行(重庆)将多余地产卖出后,预计能得到500万法币的盈利,回马上兑换黄金,实际上也相当于75万美金。
突然。
陈光良说道:“等等,1000万法币不够,我估计明年法币还要贬值,干脆兑换2000万法币的美元。不过平安银行不能缺那么多资金的缺口,所以将住宅租赁物业,慢慢的出售,预计能回笼1000万以上。”
战前,这些物业也就值450万,但现在肯定涨到1000万以上。
而陈光良突然想到,法币在1939年,可能再次大幅贬值,这样还不如现在趁着租界物业价格上涨一倍有余,将其出掉。
张树年说道:“全部兑换美元,暴露的风险太大,可以一部分兑换黄金,同样委托大通银行存入美国。”
“可行”
这样一来,平安银行也不过450万美金的资产存入美国。当然,后面肯定还会有的。
最后,陈光良说道:“平安银行分红中,我有350万,替我兑换成黄金,运到香港来即可。至于我欠平安银行的450万贷款,制糖厂和酒精厂已经源源不断的产生利润,用于偿还我的债务。”
“好的,我们马上去和曹经理他们联络,取得财务上的联系。”
叶熙明等人知道,这些事情实际上是以‘平安银行’为首,来打理陈光良的事业。
张树年就顺势提出建议,说道:“老板,制糖厂和酒精厂接下来的利润估计不菲,您可以考虑在偿还完毕债务后,将这两家工厂卖给平安银行,继续完善‘托拉斯’的效应。”
此言一出,陈光良倒是认真考虑起来。
以制糖厂和酒精厂的现在的情况,一年时间就能获得500万以上的利润,毕竟现在粤省和沪市的白糖产业,全部毁灭。
如果明年卖给平安银行,他还能获得一大笔资金,去兑换黄金。
而产业卖给平安银行,实际上还是他的产业,只不过是用储户的资金买下的而已。
当然,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产业,所以都是以‘信托’方式,哪怕新丰纺织业不例外,‘信托’给以童润夫为首的管理层管理。
“可行,我会让曹铭先他们配合,先让平安银行掌握财务情况。实际成熟,平安银行便以信托的方式,入股这家企业。”
“好的”
散会后,叶熙明和张树年也顺便考察一下香港平安银行。
此时的香港平安银行,已经和沪市平安银行,实行较独立的运行,业务自然也是蒸蒸日上,投资地产、贷款给工厂等等。
两人离开后,陈光良在办公室里思索起来。
这一波兑换2000万法币的美金或黄金后,平安银行在美国相当于存了450万美金的资产;陈光良家族则存了价值450万美金的黄金,而陈光良个人则在美国当初的680万美金,差不多已经升值到1000万美金。
相当于,陈光良及企业已经在美国拥有1900万美金的财富,相当的庞大。
毕竟前世到1941年时,华人在美国也就4亿多美金。
事实上,这1900万美金,也不过是陈光良的部分资产,他还有很多的大陆资产,以及香港资产。
以法币计算,陈光良的资产已经过亿了。
第326章 最后的投机
时间匆匆,又过去近一年时间。
这天。
陈光良家族正在香港干德道的别墅里聚会,弟弟陈光聪一家四口也在。
陈家二代保持着五男两女的局面,其中:
陈光良的两房妻妾中,严人美为他诞下三个孩子(陈文杰、陈文铭、陈文恺),蒋梅英为他诞下两个孩子(陈文锦、陈乐怡);
陈光聪和杨秀英有两个孩子——陈文博、陈美怡。
看得出来,陈光良对侄子、侄女也是比较喜欢,让其和自己的子女一个‘字辈’,男孩以‘文’为辈份,女孩则以‘怡’为辈分(放最后)。
七个孩子,都已经会走路,最大的陈文杰已经6岁半,最小的陈文恺才1岁2个月多。
“光聪,香港沦陷前,你带着母亲、秀英他们去美国暂避吧!”
此言一出,大家都紧张的看着陈光良,毕竟这战争可是很残酷的。
陈光聪询问道:“那大哥觉得,日本会在什么时候和英国开战?”
陈光良也不瞒他,说道:“我认为还有1~2年的时间,此时的日本,还没有到狗急跳墙的时候。所以你们先有个心理准备,我会做出时间上的安排。”
这两年有个好消息,就是国民政府没有叫他去重庆,但也没有忘记他这个人物,主要是安排陈光良在香港负责一些运输和贸易的协助调度的工作。陈光良和负责运输的宋子良有过一些接触,也和负责赈灾的许世英有个接触,都只是不重不轻的工作,挺适合陈光良的身份。
陈光聪又说道:“那二嫂和文锦、乐怡?”
陈光良说道:“自然是和你们分批去美国,到纽约后,你们可以互相照顾一下。还有,我已经让二舅和小虎他们,今年底来香港,后面可以暂避在奥门。”
杨秀英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总算又能见到父母和弟弟一家。
陈光聪知道,兹事体大,他的责任也很重,便认真的说道:“好,我一定万事谨慎。”
“谨慎自然是应该,但也无需有恐慌的心理,相比那些置身战场上的同胞,我们无疑幸运的多。”
“是,大哥。”
“抗战胜利后,我会支持你创立航运企业,所以你还得多学习航运知识。”
此言一出,陈光聪有些不习惯的说道:“我觉得替大哥做事就挺好,再说战后大哥的航运事业也需要人!”
陈光良摆摆手,说道:“这一时期我们兄弟自然要抱团,等战争结束,也意味着世界上不会再有大范围战争,商业就会迎来发展。届时,你自己做,我是乐于看到的。”
陈光聪见大哥态度坚决,也便说道:“我听大哥的”
其实,他何尝不想以后闯荡一下,只是碍于大哥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能有那样的想法而已。
杨秀英则开朗的多,她在一旁说道:“大哥,这战争什么时候结束?”
陈光良笑道:“谁知道呢,但总归会结束的,华夏也会最后胜利的,我们要坚持这样的想法,才能有积极生活的一面。”
被他这样的态度感染,大家也会对战争不会那么惧怕。
第二天。
上一篇:重生华娱,95小花养成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