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诸天:从华山基础剑法肝成剑祖

诸天:从华山基础剑法肝成剑祖 第134节

  他快步走上前来,对着岳不群郑重地行了一个君臣之礼,态度诚恳且坚定,“山野之人刘伯温,愿为教主驱驰,还请教主收纳!”

  岳不群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伸出手轻轻扶起刘伯温,说道:“伯温先生过誉了,在下方才不过是恰逢其会,不忍见两位因功法之争而伤了和气,更不想让儒家损失两位栋梁之才。”

  岳不群眼眸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毫不吝啬对刘伯温和李善长的夸赞,他言辞恳切,溢美之词脱口而出,毫无做作之感。

  他目光深邃,看向李善长,语重心长道:“善长先生,想必你也能够明白,功法虽好,但你们师兄弟之间的情谊与正义更为重要。”

  若不是岳不群接下他们师兄弟二人的最后一击,李善长不免要落得个重伤的下场,多少受了岳不群一些恩惠。

  顿时满脸羞愧,单膝跪地,说道:“教主明鉴,是我一时糊涂,被贪念蒙蔽了心智,险些酿成大错。多谢教主出手制止,也多谢师兄手下留情。”

  岳不群微微点头,继而说道:“儒家中的浩然正气,本就是为了匡扶正义、守护天下而生。两位既然都修炼到这般境界,更应明白其中道理。不如就此放下成见,一同探讨功法,相互促进,岂不是更好?”

  刘伯温与李善长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与认同,虽然李善长心中的结还没彻底打开,但至少不再是一味的仇视和嫉恨。

  刘伯温率先说道:“教主所言极是,此前是我与师弟沟通不足,彼此之间不够理解对方,才导致这场纷争。今后,我愿与师弟携手,共同钻研儒家功法,也为抗元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李善长犹豫了片刻,心中百般挣扎后,也连忙应和道:“师兄说得对,我以后定当摒弃杂念,与师兄齐心。”

  在他心中,其实早已知晓自己和师兄的差距,如今眼见刘伯温加入岳不群麾下,那无疑是如虎添翼。

  而他这样的儒家弟子,其实最擅长的就是判断形势,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定。

第183章 天象之说,无限可能

  岳不群端坐在主位之上,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紧紧锁住下方的刘伯温,神色间带着几分探寻与思索。

  “不知伯温先生缘何一见面,便毫不犹豫地以君臣之礼拜我?且断言以本教主现今之势,割据东南地区已够,甚至谏言我可称王矣?”

  “为什么不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徐徐图之,不知先生此举,究竟是何深意?”

  随着话语出口,初遇刘伯温时的那一幕,清晰如昨地浮现在岳不群的脑海之中。

  彼时,刘伯温毫无征兆地行以大礼,那一番颇为不同的言论,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挥之不去。

  如今,刘伯温已然心悦诚服地投效麾下,岳不群再无任何顾虑,遂将心里的疑惑抛了出来,想要看一看刘伯温会怎么回答。

  刘伯温听闻此言,原本从容的神色瞬间一正,表情变得极为严肃,当即躬身一拜,身姿恭谨,说道:“老夫心中藏着一件事,今日须得向教主坦诚相告,并斗胆恳请教主宽恕老夫的罪过,还望教主成全。”

  岳不群微微一怔,显然没料到刘伯温竟会如此郑重其事,不过,他很快便恢复了神色,脸上旋即浮现出一抹温和如春风般的笑意,轻轻摆了摆手,语气轻松随意,仿佛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先生切莫如此,哪有什么罪不罪的。但说无妨,即便真有过错,于我而言,也绝非不可谅解之事。先生不必过于挂怀。”

  在岳不群的内心深处,能将刘伯温这样经天纬地、智谋超群的大贤招致自己的麾下,实乃上天的格外眷顾,是一份意外之喜。

  他又怎会因为一些尚不明朗、模糊不清的原由,便轻易地迁怒于刘伯温,对其加以怪罪呢?

  刘伯温缓缓直起身子,苍老的右手缓缓抬起,轻轻捋着那花白的胡须,片刻之后,他的声音悠悠响起,说道:“其实,在最初,教主并非老夫心中认定的明主。”

  此言一出,岳不群微微挑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刘伯温,等待着他的下文。

  刘伯温见状,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那一夜,万籁俱寂,我如往常一样夜观天象。谁料,竟发现那原本明亮璀璨、象征着帝王之星的紫微星,突然变得黯淡无光,仿佛被一层浓厚的阴霾所重重笼罩,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与此同时,在浩瀚的星空中,另有一颗星辰悄然崛起,其光芒夺目耀眼,几乎盖压了漫天的星辰,亮如那高悬天际的皎洁明月,给人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

  岳不群听闻,眼中顿时涌起浓厚的兴趣,他的修为境界在不断精进,在武学与学识上的涉猎也极为广泛。

  平日里,他也对各类奇闻轶事、古籍典章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翻阅过一些星象方面的典籍记载。

  然而,星象之学,玄之又玄,天赋与师承两者缺一不可。

  仅凭自己闭门造车般地看书摸索,他对其中诸多复杂的门道实在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对于紫微星等的天象变化,所蕴含的深意,更是如同雾里看花,难以捉摸。

  刘伯温见岳不群十分好奇与期待,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开门见山地直言道:“教主,您有所不知,无论是那代表着帝王之象的紫微星,还是这颗突然强势崛起、光芒盖压众星的陌生星辰,经过我反复推算与观测,它们的指向竟然都是明教!”

  岳不群听到此处,心中猛地一震,犹如被一道惊雷击中,下意识便陷入了沉思,脑海中思绪万千。

  毫无疑问,紫微星所代表的,必是原本在历史长河中创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而如今,这颗异军突起、光芒盖压众星辰的陌生星辰……难道……

  仿佛看穿了岳不群的心思,刘伯温重重地点了点头,语气坚定而肯定地说道:“没错,老夫亦经过多番推演与深思熟虑,认定那颗星辰所指之人,正是教主大人。”

  刘伯温微微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地扫向一旁的师弟李善长,继续说道:“若是紫微星当真还能再度焕发光芒,重现往昔的辉煌,也许在某些人眼中,它依旧会是第一选择。”

  这一眼,意味深长,其中深意,在场众人皆心领神会。

  李善长的脸色微微一变,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还未等他有所发作,刘伯温便紧接着说道。

  “然而,在我经过一番推算之后,竟发现那颗异军突起的星辰,在以往的星象古籍记载中,从未有过任何记录。它就像是凭空出现一般,带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未知性。”

  说到这里,刘伯温的情绪愈发高涨起来,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狂热的光芒,却没注意到岳不群身子猛地一震。

  天象之说,竟然如此神奇吗?连自己这个外来者,都能夜班天象观出来?

  只听刘伯温朗声道:“若是继续执着于紫微星,以我多年钻研星象之能,自是轻而易举。但人生在世,若能拥有无限的可能,亲手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未来,岂不是更具挑战性?更令人热血沸腾?”

  刘伯温稍作停顿,目光中闪过一丝忧虑,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不过,有一点教主务必牢记于心,那颗紫微星所对应的人,既然也在明教之中,此人必定野心勃勃,实力不凡。教主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加以防备啊。”

  岳不群面色凝重地点点头,表示明白,好在,这是个强者为尊、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而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绝对的自信,朱元璋那厮,即便再怎么厉害,在他面前也只能当个弟中弟,注定只能被他永远压制,无法翻身。

  “既然如此,那先生又为何说我如今割据东南地区便已足够,还认为我可以称王呢?”岳不群话锋一转,提出了心中另一个疑惑。

  这个问题一出口,原本还算轻松的屋内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仿佛空气都为之凝固。

  毕竟在当今天下,割据一方与称王称帝,都绝非轻易能提及之事,是绝对犯忌讳的事情。

  “若是寻常人,毫无根基,毫无背景,白手起家,老夫自然会劝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采取这样的策略,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发展,才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因为一旦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弄巧成拙,最终功亏一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刘伯温目光炯炯,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紧紧盯着岳不群,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崛起的王者,一个能够改写历史的英雄。

  “然而,教主与常人截然不同。如今教主已然坐拥明教,而明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抗元大业,在这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根基与很高的威望。有了这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何须再按部就班、徐徐图之呢?”

  刘伯温越说越激动,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踱步,双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在描绘着一幅宏伟的蓝图:“此时,我们应当做的,是尽快想办法打响抗元的旗号,以明教和教主的名义,向整个天下宣告我们抗元的决心。”

  “一旦我们抢先在天下人面前争得大义之名,如此一来,必能引得天下众多有志于抗元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们将如同百川归海一般,汇聚到我们的麾下,这才是成就大业的正确途径。”

  “当然,教主如今震古烁今的惊人修为与境界,也是我们极大的底气。毕竟,凭借教主的武功,已经足以震慑四方,让那些鞑子闻风丧胆。”

  岳不群静静聆听着,心中豁然开朗。

  刘伯温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他彻底明白,在刘伯温的眼中,他与明教如今已然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完全有实力与蒙元朝廷公然叫板,展开一场惊心动魄、逐鹿天下的大战。

  岳不群心中暗自思忖,这刘伯温果然眼光独到,见解非凡,他的每一句话,都仿佛说到了自己的心坎里。

  而他所说的,竟与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投身于抗元大业,便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本就不愿拖泥带水、畏首畏尾。

  若真要选择徐徐图之,他倒不如闭关修炼,直至突破到先天巅峰,甚至达到先天之上的境界。

  届时直接出关,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天下,或许更为简单直接一些。

  如今,既然有刘伯温这样的谋士助力,又有了明教作为坚实可靠的后盾,确实可以考虑称王之事了!

  想到这里,岳不群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而决绝的光芒,显然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

  刘伯温目光如炬,瞬间捕捉到岳不群眼中那一闪即逝的精光,见状,刘伯温拱手向前,声若洪钟,缓缓说道:“教主,想必你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不过,后续诸多繁杂事宜,教主您大可放心交由老夫来处理。教主你只需要统领全局即可,无需在这些具体事务上亲力亲为。”

  岳不群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片刻后,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说道:“先生所言极是,那就有劳先生费心了。有先生出面操持,本教主自是放心。”

  谋士,本就该发挥其谋断帷幄之能,如果事事都需要主公亲自去吧,那还要谋士做什么?

  此时,李善长猛地站起身来,双手握拳,神色庄重而肃穆,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朗声说道:“教主,师兄!我李善长虽不才,但也愿为抗元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岳不群听闻此言,脸上露出了满意至极的笑容,眼中满是欣慰之色,他微微抬起头,环顾了一下四周,而后说道:“好!能得二位大贤鼎力相助,实乃本教主之幸,也是抗元大业之幸!”

  “有二位在,本教主相信,推翻蒙元朝廷的暴政,光复我们汉人的河山,绝对是指日可待!”

  言罢,三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彼此心领神会,随即相视大笑起来。

  一时间,密室内原本有些凝重严肃的气氛,如春日暖阳下的积雪般迅速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志同道合的融洽氛围。

  随后,三人也不浪费时间,当即讨论起后续的各种问题。

  首先是明教现有的抗元力量,还需要进行全面而又细致的整合,将分散在各地分坛的普通教众一一梳理,依据各自特长、武艺进行合理编排,重新组建起一支支更加规范的队伍。

  像五行旗这种久经沙场考验的队伍,自是不需要做大的改动,但也可以抽调一部分到其他队伍中,以老兵带动新兵的形式,迅速拉起一支支有一定战斗力的队伍。

  随后,他们结合岳不群提供的现代化练兵思路,合三人之力制定了一套比较严格且科学的训练计划。

  从体能的强化到战斗技巧的打磨,从战术的演练到团队的合作,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无一不对症下药。

  毕竟,除了高端战力之外,只有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队伍,才能在与元军的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对于岳不群称王这一件大事,他们更是慎之又慎。

  刘伯温神色凝重地说道:“称王之事,关乎全局,切不可草率行事。一方面,我们要斟酌称王的最佳时机,不能太早,以免引起元蒙朝廷的过度警觉,遭受沉重打击,也不能太晚,错失民心所向的良机。”

  李善长点头表示赞同,他目光闪烁,说道:“同时,为了让教主的称王之举名正言顺,我们必须掌控好民心民意才是。百姓向来信奉天命,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让百姓相信,教主称王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很快,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就有人无意中挖到了一些刻有岳式称王谶言的石碑和龟甲。

  这些石碑和龟甲,仿佛是上天预示的祥瑞,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一些民谣、童谣和传说,也在街头巷尾传唱起来,内容皆是隐晦地言道,岳式将带领百姓光复汉室的预言。

  同时,结合“岳”这个姓氏,刘伯温和李善长精心编织了一个可靠的来历。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有理有据,很快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也许上层人士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不敢得罪现在的明教和岳不群,很少有人挑破事实。

  而下层的百姓本来就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急需一个支撑着活下去的希望,很多自是对此深信不疑。

  “岳式称王,光复汉室”的说法,愈发得到民意认可,称王在即。

第184章 逐鹿天下,活佛来了

  在众人精心筹备之下,诸事皆已安排得妥妥当当,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斟酌与考量。

  万事俱备,只等最佳时机降临,彼时,岳不群便可正式称王,以气吞山河之势,真正开启逐鹿天下。

  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既已选择拜入岳不群麾下,便毫无保留跟随在岳不群左右。

  在这期间,他们免不了与鞑子的军队频繁进行交锋,毕竟现在岳不群在元廷眼中,那就是一个乱匪头子,还是威胁极大的那种。

首节 上一节 134/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同时穿越,从颠覆顶上战争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