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那货带去的景区能修仙考古!

那货带去的景区能修仙考古! 第297节

  白日里在纪念馆感受到的悲愤,与此刻面对王朝终局的苍凉感交织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无人开口,只有夜风吹过树梢的细微声响。

  江叶转过身,面对着神色凝重的朱元璋等人,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

  “我曾有幸,去过三百年前的明末,见过……崇祯皇帝,朱由检。”

  这个名字让朱元璋的眼睫微微一颤。

  “在那个世界,大明不会灭亡。”江叶继续说道。

  他的目光落在朱元璋那双饱经沧桑,此刻却流露出复杂情绪的眼睛上。

  “它会延续下去,带着新的希望,走向另一个未来。”

  他语气变得郑重,仿佛在陈述一个庄严的事实。

  “陛下,您的曾曾曾曾曾曾曾孙子,朱由检,他在仅剩的时间里,没有放弃。”

  “他在努力地力挽狂澜,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咬着牙,用他单薄的肩膀,拼命想要撑起那片即将倾塌的天空,想要为大明……争得一线生机。”

  月光下,江叶的话语描绘出一幅悲壮而坚韧的画面。

  那个孤独的、在末日里挣扎的年轻皇帝的身影,仿佛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清晰地呈现在这些大明开创者的面前。

  他没有享乐,没有逃避,而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中,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只为延续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线条在月色下显得柔和了些许。

  他沉默了片刻,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里,没有责怪,没有愤怒,只有一丝深沉的、跨越血脉的疼惜,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

  “好。”朱元璋的声音有些低沉沙哑,却清晰有力。

  他也是做过皇帝的人,从微末中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打下这片江山。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面对一个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的烂摊子时,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巨大痛苦,那种想要力挽狂澜却处处掣肘的绝望与艰难。

  “他没有堕了咱朱家的风骨。”

  朱元璋抬起头,望向夜空,仿佛在与那个未曾谋面的后世子孙对话,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

  “也没有丢了汉家男儿的血性。”

  这简短的评语,出自明太祖之口,是对那位亡国之君挣扎与坚守的最高认可。

  夜风吹过,带着凉意,却吹不散这一刻,跨越时空的传承与理解所带来的深沉感动。

第443章 升国旗

  江叶一行人从笼罩着沉重历史氛围的景山出来,再次返回到了天安门广场。

  此时已是凌晨一点左右,广场上的灯光柔和地亮着。

  待他们走近时,却惊讶地发现广场边缘、以及附近的人行道上,竟有许多人直接打着地铺,或坐或卧。

  其中不乏头发花白的老人、被父母抱在怀里熟睡的孩童,还有成群结队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身下铺着简单的垫子或塑料布,身上盖着薄毯或外套,有的在刷着手机屏幕,有的在小声聊天,气氛安静却透着一种莫名的期待。

  江叶这一行人走过来,并未引起多大注意。

  从不少人身侧路过时,还能听到有年轻人低声嘀咕:“嚯,现在这旅游团也挺拼的,大半夜就过来了……”

  稍稍远离人群,找到一处相对空旷的位置后,朱元璋终于忍不住好奇,低声询问江叶:“江小友,这些人是怎回事?”

  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和携带的物品,绝非流民乞丐,但偏偏露宿街头,此等行径着实耐人寻味。

  不仅朱元璋好奇,徐达、李善长、朱榑等人也都面露不解。

  朱榑更是忍不住在心底里暗自猜测。

  莫非这后世之人,有什么喜好露宿街头的特殊癖好不成?

  江叶看着他们疑惑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解释道:“他们不是在露宿街头,而是在等‘升国旗’。”

  “升国旗?”朱榑立刻追问,“何为升国旗?”

  江叶便耐心地解释道:“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天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都会有庄严的仪式,将国旗在这里缓缓升起,代表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精神。”

  他指了指广场中央高耸的旗杆,“很多人,尤其是从外地来的游客,会觉得能亲眼目睹一次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所以宁愿提前一夜在这里等候,也要占据一个好位置。”

  接着,他看向朱元璋等人:“等会儿,我们也要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等待升国旗。”

  其实,在江叶解释完“升国旗”的含义后,朱元璋一行人就已经被吸引了。

  一个国家的象征,每日清晨举行的庄严仪式,竟能吸引如此多的百姓自发、甚至甘愿风餐露宿地前来守候……

  他们不禁对这“升国旗”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很想亲眼看看,这仪式究竟有何等的魅力,能让后世之人如此向往和珍视。

  在临近升旗仪式开始前,陈勤带着朱元璋一行人通过特殊通道,率先进入了广场内部,并将他们引导至最前端、视野最佳的位置。

  此时,外围排队等候了半夜的游客们自然也注意到了这支突然出现在空旷广场上的队伍。

  人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欸?他们怎么进去了?”

  “肯定是有什么门路呗!”

  “看样子不像一般人,指不定是什么大人物……”

  “不可能吧,在这种地方,再大的人物也得讲规矩吧?”

  众人好奇地打量着江叶这一行人,纷纷猜测着他们的来历。

  有个排在前面、胆子大的年轻人,忍不住冲着附近一位身姿笔挺、目不斜视的站岗小哥哥小声问道:“小哥哥,打听一下,那些人……什么来头啊?”

  他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压根没指望对方会回答这种问题。

  没想到,那位站岗的小哥哥竟然回应了。

  虽然他的声音不大,但却足够让附近几个人听清:“他们是外宾。”

  “哦——!原来如此!”

  排队的游客们顿时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自动将“外宾”理解成了来自国外的访问团或领导人。

  这么一想,众人心里那点小小的不平衡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既然是外宾,提前安排最佳位置观礼,那是应有的待客之道嘛!

  人家外宾不睡觉都要来看他们国家的升旗仪式,莫名的让游客们心底升起一股荣誉感与自豪感。

  这个消息很快在排队的人群中传开,大家议论了几句,便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即将开始的仪式上。

  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准备着,只等放行闸门一开,就要用最快的速度冲进去,抢占剩下的好位置。

  朱元璋一行人站在内场,能清晰地看到外围那蜿蜒曲折、密密麻麻的等候队伍。

  当放行的时刻终于到来,他们亲眼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那些熬夜等待的百姓,如同开闸的洪流,爆发出惊人的速度,拼命地朝着广场内部奔跑。

  男人、女人、年轻人、甚至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和半大的孩子,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向前冲。

  他们不是为了抢夺食物,也不是为了争抢钱财,仅仅是为了观看一场升旗仪式,却能如此奋力奔跑,如此渴望更近一些。

  朱元璋静静地注视着这汹涌的人潮。

  在这一刻,他从这些后世子孙奔跑的身影中,清晰地感受到了一股蓬勃而炽热的情感,一股发自内心的、对脚下土地和那面旗帜的认同与向往。

  这股无需强制、自发凝聚的力量,是每一位帝王都梦寐以求,却未必能真正拥有的。

  他看着那些终于跑到旗杆附近,虽然气喘吁吁却满脸兴奋与期待的百姓,深邃的眼眸中映着晨曦微光,久久无言。

  当天光微亮,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广场上的气氛陡然变得庄重。

  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那扇巍峨的城门。

  只见城门洞开,一支身着笔挺礼宾服、步伐铿锵有力的国旗护卫队,护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迈着整齐划一、如同丈量过般的正步,缓缓走出。

  “踏、踏、踏——”

  那沉稳而富有节奏的脚步声,在寂静的黎明前的广场上回荡,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人的心上。

  他们持枪挺立,眼神坚毅,动作精准得如同一个人。

  朱元璋、徐达、朱榑等人的目光,瞬间被这支如同钢铁铸就的队伍牢牢锁住,再也无法移开分毫。

第444章 触动心扉

  他们从这支队伍一丝不苟的仪容、无可挑剔的队列和那股凛然不可犯的气势中,看到了超越时代的严明军纪,更看到了一个强大国家缩影——秩序、力量与尊严。

  护卫队行进至旗杆基座前,干净利落地完成转身、架枪、展旗等一系列动作。

  当那面巨大的五星红旗被迎风展开的瞬间,嘹亮而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前奏划破晨曦的宁静,骤然响起。

  也正是在这一刹那,朱元璋等人清晰地看到,周围所有原本或翘首以盼、或低声私语的百姓,仿佛接到了无声的号令。

  嬉笑收敛,闲谈停止,男女老少,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身躯,神情变得无比肃穆。

  无数手臂齐齐举起,向着国旗的方向行注目礼,或是将右手庄严地放在左胸前。

  更让他们心神剧震的是,国歌声并非仅仅来自广场的扬声器。

  四面八方,来自他身前、身后,来自广场的每一个角落,成千上万的民众,竟自发地、异口同声地跟着旋律高声唱响了国歌。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那声音起初是无数个体的汇聚,随即迅速融合成一股磅礴、整齐、充满力量的洪流。

  这自发的万人大合唱,没有指挥,却节奏分明,声浪如潮,蕴含着无比真挚而炽热的情感,如同惊涛骇浪,猛烈地冲击着每一位大明来客的心扉。

  朱元璋一行人彻底被这前所未有的场面所震撼。

  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地域的强大民族凝聚力,以及深植于每个普通人身上的、对这个国家毫无保留的热爱与认同。

  那面在晨曦中伴随着歌声冉冉升起的红旗,那旗下无数张仰望的、肃穆的、甚至眼含热泪的面孔,构成了一幅无比动人的画卷。

  朱元璋仰着头,目光紧紧追随着不断攀升的国旗。

  他饱经风霜的脸上,肌肉微微抽动。

  他看到了,他真切地看到了——这,就是民心!

  是万千黎庶自发汇聚而成的、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与守护!

首节 上一节 297/3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神话红楼:从箭术开始修行

下一篇:港综:玩脑筋,我大傻鬼灵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