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我在敌占区扮演鬼子军官 第127节
郑主任接过茶盏,轻呷一口:“日军南下之势日益明显,委座命我南下筹组海外站,以应对变局。致远,你在沪市有没有渠道,能获取日军南下的具体情报?”
林致远沉吟片刻,凭借前世的一点记忆,谨慎回道:“据我所知,日本陆海军确实在积极备战南下。为了南下,日本海军计划新成立第六舰队,陆军更是频繁调动和换装。”
“但具体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属下就无法得知了。”
郑主任闻言,放下茶盏:“你能知道这些,已属难得。我这次来香港,也是想看看情报市场上有没有相关消息。”
“情报市场?”
郑主任解释道:“像沪市、香港都有专门的情报交易圈子,但极为封闭,若无可靠引荐,外人根本进不去。”
“英国人迫切希望获取关于日军南下的情报,我可为你牵线,让你接触沪市的情报市场。”
林致远心中一动,他早就听说过沪市有情报市场,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见林致远应下来,郑主任也松了一口气。
他将林致远引荐入沪市的情报市场,也是想利用林致远的财力,当然这些费用总部肯定会报销。
但情报交易往往讲究时效,通常需先行垫付,没有一定财力的人难以立足。
又闲谈片刻后,郑主任并未过问顾晚秋等人的去向,也没有打听林致远在沪市的身份。
见时机成熟,林致远从怀中取出一张支票,轻轻推至对方面前。
郑主任目光扫过,见是二十万美元的巨额支票,不由得一怔,抬头看向林致远:“致远,这是何意?”
林致远身体微微前倾,神色郑重:“主任,属下有一事相求。不知是否有可能,将102师调往滇缅边境布防?”
郑主任面色也随之严肃起来:“跨战区调动兵力难度极大,我想先听听你的理由。”
林致远早有准备,斟酌着开口道:“如今日军已封锁沿海,国际援助仅能依靠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输入国内。日军既已决心南下,切断这两条运输线是迟早的事,我们与日军必有一战。”
“滇缅地区山高林密,气候湿热,地形与气候和内地完全不同。据我所掌握的情报,日军已在东番岛等地开展丛林作战训练。若待战端开启再仓促应战,恐将付出巨大代价。”
第230章 达成共识
历史上,中国远征军虽成功迟滞了日军南下的攻势,保卫了滇缅公路及西南大后方的安全,但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十几万人埋骨他乡,其英勇可歌可泣,其牺牲亦令人扼腕叹息。
一方面,由于盟军内部指挥权责不明,中国军队在联合作战中屡受掣肘,缺乏主导权。
中、英、美战略目标各异,致使指挥体系混乱,军令传递迟滞,严重影响了作战效率与战场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滇缅战场的自然环境极端恶劣,原始丛林密布,气候湿热,疫病横行。
加之许多部队仓促入缅,既缺乏针对性训练,也未有足够的装备与物资准备。
在这种条件下,环境与疾病导致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战场伤亡。
郑主任目前仍兼任军令部第二厅的中将副厅长,主要工作就是军事情报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对于林致远提出的分析,军令部内部其实早有类似研判,只是大多数人都未对气候与环境因素给予足够重视。
当前,日军已开始进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中越铁路随时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同时,滇缅公路也频繁遭到轰炸,严重影响了物资运输的效率。
尤其在上月,英国在日本的外交压力下单方面封闭了滇缅公路,进一步加剧了物资运输的困境。
统帅部虽曾多次讨论主动出兵以保障滇缅公路畅通,却屡屡遭到英方的阻挠。
因此,很多人都预料到,中日必将在滇缅地区爆发一场大战。
只是这场仗怎么打?会打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现在,林致远提出让部队提前适应山地丛林作战的建议,令郑主任陷入深思。
良久,郑主任还是摇头叹息道:“眼下我军与日军在多条战线对峙,兵力吃紧,很难像日军那样抽调部队专攻丛林作战训练。”
“更何况,相应的装备、药品和补给也都是问题。即便我将你所说的情况呈报统帅部,在日军动向未明之前,恐怕他们也很难下决心在滇缅一带提前布防。”
林致远清楚郑主任的顾虑,但他仍希望引起上层的重视,便诚恳地说道:“主任,我明白全局的难处。只是希望能早做打算,哪怕只是初步适应训练、储备关键物资,将来真到临战之时,也能少付出一些代价。”
郑主任忽然目光锐利地看向林致远:“药品和物资补给……你能解决多少?”
林致远坦然回答:“不瞒主任,几个月前,我就开始陆续向内地运送抗疟药、消炎药和其他战备医疗物资。虽然规模尚有限,但只要有所需,我定当竭尽全力持续筹措。我是真心实意想为抗战尽一份力,还望主任鼎力支持。”
郑主任目光如炬,一掌拍在桌案上:“好!致远,国家危难之际,正需要你这样既有远见、又能实干的人!”
他站起身,语气坚决:“统帅部有统帅部的全局考量,但我们军令二厅,负责的就是情报和战研。此事,我一定会向上呈报。”
见郑主任表态支持,林致远也稍稍松了口气,连忙将桌上的支票递了过去:“主任,若要将102师调往滇缅布防,恐怕仍需多方打点,此事还须劳烦主任周旋。”
郑主任看了一眼支票,略作沉吟,最终还是收下了。
国军内部派系林立,所幸顾志雄的102师虽属中央军旁系,但不算主力,调动起来阻力相对较小。
“此事我会尽力斡旋,”郑主任语气凝重,“但你要明白,最终能否成行,仍要看统帅部的整体部署和战局发展。”
林致远郑重地点头:“属下明白,有主任出面推动,已是成功了一半。”
郑主任闻言哈哈一笑,其实,即便林致远不提供活动经费,他也会用心促成此事。
他相信只要顾志雄的102师布防在滇缅,林致远就会持续不断地往后方运送更多物资。
当然,有了这二十万美元,事情办成的可能性自然更大一些。
送走郑主任后,茶室里只余林致远一人。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白雾缭绕间,眉头紧锁。
周慕云在门外悄悄看了一眼,见林致远神色沉郁,没敢进来打扰。
后世提及远征军,尤其是第一次入缅作战,总不免心中一痛。
那是一场付出巨大代价,却又异常憋屈的战役。
武器装备落后是一方面,但令人愤懑的是屡遭英方欺瞒与背叛。
说好的协同作战,转眼就成了掩护英军撤退。承诺的空中支援和补给物资,总在关键时刻消失无踪。
以大哥顾志雄现在师长的身份,即便所部被调往滇缅,未来也难以改变高层的决策,更扭转不了大局。
若想真正改变远征军的命运,就不能被动地受制于盟军,甚至也不能指望山城的统帅部。
顾志雄现在只有一个师,力量还是太薄弱了……但如果,他执掌的是一个军呢?
烟雾缭绕间,林致远想到了刚调到华中前线的大阪第四师团。
只要价格合适,这支部队可是连日本天皇的继承权都可以拍卖的。
虽然后世被证实是一场闹剧,但第四师团经常避战,在战场上卖队友,倒卖物资的事时有发生。
那么,只要价格合适,他们是否也可以配合演一出‘溃败’的戏呢?
一旦顾志雄能以一个师的兵力,击溃日军的第4师团,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必将震动国内外舆论。
要知道第4师团可是日军的甲种师团,战斗力不可小觑。
届时,再顺势推动顾志雄凭此战功扩编为一个军,甚至争取到更多独立指挥权与后勤支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想到这里,林致远掐灭了手中的烟,眼神渐渐凝聚起一丝锐光。
如今距离远征军入缅作战还有一年多,时间虽紧,却未必不能布局。
第231章 离开
等林致远回到酒店套房时,已是晚上十点多。
此时,顾晚秋蜷在沙发里,膝上摊着一本厚厚的书。
林致远换上拖鞋,走到她身后,俯身从后面环抱住她,下巴轻轻蹭了蹭她散发着淡香的发顶:“怎么还不睡?”
“你不回来,我总觉得少点什么,睡不着。”
林致远瞥了一眼书名——《美国贸易法规》,不禁失笑:“这么厚的书,你要看到什么时候?”
“还好意思说,突然把这么多事情交给我,我不得赶紧恶补一下呀。”
林致远看着顾晚秋俏皮的样子,一手绕过她的膝弯,另一手稳稳托住她的背,将她打横抱了起来。
顾晚秋猝不及防,轻呼一声,下意识地搂紧林致远的脖子,在他结实的后背上不轻不重地捶了两下:“哎呀!你……你怎么总是这样突然!”
林致远朗声笑起来,抱着她稳步走向卧室,将她轻轻放在柔软的大床上,随即俯身靠近,目光灼灼地看着她:“我对你还不算温柔?”
顾晚秋狡黠地眨了眨眼,迅速抓住了他话里的漏洞:“哦?这么说,你对别人就不温柔了?”
林致远顿时语塞,简直想给自己的嘴巴来上两下。
他连忙转移话题道:“我后天……就得回沪市了。”
话音落下,顾晚秋原本还带着笑意的眼眸突然黯淡下来。
她不知道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
她沉默了片刻,忽然一个翻身,跨坐到林致远身上,居高临下地注视着他。
“那你明天……哪儿也别去,就只陪我,好不好?”
林致远抬手轻轻抚过她的脸颊,毫不犹豫地点头,声音低沉而温柔:“明天一整天都是你的,你想做什么,我都陪你。”
不过,第二天上午,林致远趁顾晚秋熟睡的时候,还是见了李振彪一面。
“彪子,她们母子的安全,我就全托付给你了。”
李振彪闻言,用拳头重重捶了捶自己的胸膛,郑重说道:“老板,您放心!只要我李振彪还有一口气,就绝不让嫂子和孩子出半点差池!”
林致远满意的点点头:“美国不比国内,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工作的事,以詹台明为主。”
“但你帮我从旁盯着,确保一切稳妥,更不能出二心。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李振彪重重地点头:“明白!”
次日,林致远带着石川隼人等人,再次搭乘太古轮船的客轮返回沪市。
与此同时,李群携林江、马啸天等一众心腹,抵达了位于金陵的汪伪国民政府大楼,参加所谓的“中日协防会议”。
此处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汪伪政权为标榜自身“法统”,刻意将办公地点设于此地。
此次会议的议题,是部署秋季的清乡扫荡计划。
名义上由日方与伪政府共同商讨行动方案,实质上不过是日方单方面下达指令,伪政府方面唯命是从的执行通告。
汪伪政权下辖的“和平救国军”、“剿匪行营”、地方警察及保安队等武装力量要全面配合日军行动。
上一篇:凛冬领主:从每日情报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