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之最强帝国系统

三国之最强帝国系统 第652节

  “都督说得不错!”崔钧抚须笑道:“连都督都这般想,你以为孔明和王辰不是这般想?不是这般自以为自己控制了整个局面?”
  “可我还是想不明白,马超为何会在这个时候造反?”
  “嗯!”崔州平颔首,思忖一下之后便将这茶壶提起,为鲁肃满上一杯茶,但是这茶满了之后他也未曾停下,任由这茶水溢在桌上。
  他放下茶壶,道:“都督明白了吗?”
  “明说!”
  “任何人的忍耐都有一个限度,正如这杯子盛水一样,满了自然就会溢出。马超就是像是这满杯的水,缺的只是溢出的那一滴而已。马超本性并非是那种曲意奉承的人,更不是那种万事都会认真谋划去做的人,武夫出身的他快意恩仇,能够在王辰身边隐忍十余年不发,其一是缺少一个足够让自己爆发的理由。其二,是因为在这十几年中他一直被王辰晾在一边,所督兵马也并非本部西凉兵马。其三,王辰的优待以及晋国的太平让他不得不放下某些仇恨,甚至将这仇恨转移到杨党身上。”
  “所以我就顺水推舟,给了陈诩长公主一个计策,让她能够接近马超,报复王辰!自始至终,我不过只是轻轻推了他们一把,成就他们的也只是他们自己而已。你想想,陈静靠近马超能做什么?自然是终日游说马超,天天旧恨重提。而王辰的绣衣使无孔不入,马超身边埋下了这么一个隐患,王辰自然要让马超亲手除掉她,就算不如此,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陈静依旧会作出其他动作,逼迫马超不得不反!”
  “自始至终你都在借力打力,这奇策当真是了得!”鲁肃面上懊恼不已,更是后悔不已,他苦叹道:“马超杀了王辰,晋国便是要报仇也不会针对我等,彼时自然能坐山观虎斗。只是可惜,王辰并没有死。”
  崔钧笑道:“你将我关入牢中的时候,我就知道王辰死不了。因为这一环中最重要的一环,你自己给破了!”
  “什么?”鲁肃一怔,似想到了什么,只觉心中一阵绞痛。
  “你以为我那个时候调派兵马是什么意思?便是要引走王辰黑旗军两部,使得王辰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说罢,他站起身来,面上倒是寻不到苦涩之意,这一计成与不成定局已如此了,自己也没必要再纠结。
  “噗嗤……”鲁肃只觉咽喉一甜,胸中绞痛更甚,一口逆血便嘭在了桌上,面无血色。
  崔钧苦叹一声,道:“何必如此呢?有些事儿既然已是定局,自然不可勉强,何必又如此在意呢?”
  “你又如何会知道马超会前往西陵?”鲁肃按住胸口,问道。
  “这事儿很简单,马超有三万人马,王辰必然用来攻西陵。黑旗军当时在我军尚未撤退之际,要用来封锁安陆北面,防止我军北上。而西陵又是我军重要补给之地,拿下西陵接通水军之后,可以南下邾、鄂二县切断我大军东归的水路。这是王辰与孔明计策中的一环,便是猜也猜得到!”
  说罢,鲁肃又是哇的一口逆血出来。
  崔钧长叹,唤来了院外候着的侍卫,向着鲁肃道:“大都督,我可以走了吗?”
  鲁肃盯着崔钧,似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忙道:“先生一定还有计策,一定还有计策可以救我东吴吧?”
  崔钧摇头,道:“不过续命罢了,又有什么意思呢?现在江北各路兵马已完全被切割围困,夷陵方向本欲撤往平川之地,将敌军困居山中,等到适当时机再行攻击。如今怕是没有机会了,据守夷陵的二国联军必然尽灭。若我是你,当率大军东归,放弃这即将被合围之地。保存些许实力,至少能为你东吴续命一段时间吧。”
  说罢,崔钧又催促道:“都督放心,我与王辰又不共戴天之仇,此生不会为晋国所驱使!可放我走了?”
  鲁肃越发苦楚,面上懊悔至极,不知该说何言,最终只能颔首示意。
  崔钧叹气,转身向着院外离去。
  “我说过,都督知晓了此事只怕走不出这心结,反而害了都督。共事一场,奉劝都督一句,此行东归不可万事具与吴皇帝知晓,当果断东归才是。”
  声音在鲁肃耳边不绝,只是故人却已远去。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拒绝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拒绝
  当阳,长坂坡。
  战事正激,梁吴联军水军南调邾县,夷水防线被晋国御卫军团突破。在南郡被分割的晋国精锐得到补给,一路南下直逼江陵。
  江陵作为梁国防御夷陵方向的大本营一旦被攻破,那么夷陵边军势必陷入两面包夹的局面。
  而此时梁吴水军残余集结在云梦赤壁一带,更有部分水军集结在汉水之中,水上之大战也即将掀起。但是陆路,却显得更为危及。
  “晋国大军分为三路,其中晋国龙骧营六万人正在临沮向夷陵方向开进。旗语各部从编县南下,直逼当阳。而晋国一万黑旗军已于昨日出发,向竟陵方向逼来。咱们现在就算是想要渡江,也没有船只了。水军在赤壁和汉水与晋水军正要大战,一时间抽调不出来。”
  江陵府衙,梁国大都督听着左右秉承局面,只能在这堂中来回踱步。
  “如今的情况我们是内外交困啊!”大都督长长叹了口气,道:“中原方向更不用说了,陛下根本不可能再派援军过来。如今的局势我们已经完全被孤立在了南郡,既没有援军,存粮也快见底了。”
  “南面最新的消息,晋军已经抵达泉陵,吴国截击的军队现在才到耒阳。鲁肃的军队除去防守沿江之外,根本抽不出多少人马南下长沙。要不了多久,咱们便会完全处于晋军的包围之中。”
  “方今只有两个选择!”大都督似已有计策,向着诸将道。
  诸将来了兴致,到希望这大都督说出一个破解之法,免得众人当真都折在这。
  “其一,降晋国!其二,在当阳与晋军决战!”他环顾众人,众人面上大多是失望状。
  但是他还是与众人打气,道:“晋国水军来势汹汹,邾县一战使得我水军损失惨重。而如今又将水军封锁在汉水和赤壁,向来要不了多久原本咱们分割晋军的河水也必然会成为晋军分割我们的河道。为今之计,应当再晋国黑旗军抵达竟陵之前在当阳击败晋军。”
  “咱们现在能够调度的兵马还有十万,晋国北面除去万余御卫之外,不过梼杌、虎贲、神策三营兵马,而且大部还集中在南漳水未曾调来,不过区区六万人,在这人数上咱们占据着优势。所以,我希望一战拿下晋军也不是不可能。只要咱们在当阳大胜,彼时往东往西都能够击败晋军挽回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鼓励都是徒劳。所有人都很清楚,也很沮丧。
  毕竟不是梁国的精锐兵马,更非是陈诩的嫡系。如今陈诩几乎已经丢了中原,在百万晋军各路的攻势之下只能向着两江疯狂逃窜,哪里还有心情来管困在南郡的边军?
  如今,江夏成了晋国的,眼看着即将陷入绝境,谁又还当真想要北御强晋?
  只是这个中毕竟还是有吴将尚在,虽然梁将大多萎靡不振,但是吴将还是战意满满。
  为了挽回这种局面,梁吴联军不得不在当阳方向集结兵力进行反击。
  一场大战,便在这当阳长坂坡即将掀起。
  却说北面,晋军列阵徐徐而来。
  今日亲自指挥这晋国精锐,诸葛亮方才知晓何为军力之强弱。
  中军,环顾四周,晋国精锐刀戟森严,便是这甲胄也是一色制式。
  踏着整齐的步伐,缄默肃杀。
  行军过程最为无趣,除去马蹄声脚步声之外,却闻不得人声。不用刻意下令衔枚,军队中也无人交头接耳。
  却说长坂坡方向,吴梁联军面北列阵,等候着即将加入战场的晋国精锐。
  万马奔腾由北而来,但见一彪军列疾驰而来,乃是前锋神策营一万大军。
  其后虎贲重骑在左,梼杌军在右,御卫军于神策之后列阵。
  战鼓震天,厮杀将起。
  只见适才还静候的吴梁梁军开始变阵,前方三阵开始向前移动。
  中军之中,诸葛亮轻轻挥动着羽扇,向着左右道:“陛下用兵向来先手克敌,此战关乎荆州之成败。我军重甲重骑皆在,然数量不及敌军。但这吴梁军中,人心不稳,强结大阵不过取死而已,诸君何不以摧枯拉朽之势破敌?席卷当阳,趁势抢攻江陵?”
  话音落罢,便闻战鼓骤变。
  虎贲重骑与前军神策率先开动,向着敌军冲杀过去,喝杀声震动天地。
  梼杌一营,结成刀墙迫向敌军。
  这梁国边军未曾能与晋军精锐交手,哪里识得这虎贲及刀墙的厉害?吴军自也不用说了,在这江南横着走也未曾遇上过北方最顶尖的军队。
  但见虎贲以紧密阵型突破联军右阵,尘土飞扬之间,惨叫不觉。
  神策营突阵自不用说,本身就是晋国陷阵,一入阵中便叫梁吴前军陷入鏖战。
  却说这联军左军,纵马杀向晋军步兵,原以为突阵是实打实的碾压,可撞上这陌刀的时候方才晓得什么叫残酷。
  当阳一战,定局已成。
  却说那吴国吴县,孙权手握鲁肃送来的急信,犹豫不决。
  “子敬欲率军撤往柴桑,彻底放弃荆州?朕看此事极为不妥,如今各路战局皆不顺。子敬帐下尚有兵马十万,怎可轻言后撤?虽失江夏,但尚有南郡及江南诸郡在,不可撤!”
  “陛下,如今开战不过两季,陈诩便尽丧中原之地而退守两江。晋国雄兵南进,势强不可与敌啊。若陛下要战,必然要尺寸必争。若陛下要和,自然要拱手送江北诸郡才是。”张昭抱拳,道。
  孙权叹了口气,道:“若使公瑾尚在,岂容晋国辱朕?子敬乃是公瑾推举之人,如今荆州虽处于南北夹击,但尚有江水天堑。我水军虽有损失,但实力尚在,自可再战也!”
  “陛下说的是!”张昭拜道:“如今陈诩引兵十二万入两江,虽尽失中原,但两江之地尚有数十万雄兵抵御,是胜是败尚未可知。荆州方向,晋军孤军深入零陵,其势已穷尽,也不足为惧也。”
  孙权颔首,道:“子布替朕回信一封,告诉子敬不可后撤,当阻晋军于江北!另外调集各路兵马,务必将晋军扑灭于长沙!”
  “诺!”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旧友
  
  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旧友
  南阳,涅阳,张宅。
  大门外,求药的人们已经少了许多,不如往常那般门庭若市。
  随着晋国军队的推进,这些被攻占的地方也开始恢复平静,晋国的政策也开始推行起来。
  随着城中医官府的开设,张宅的压力也小了不少。
  倒也有前来求药的人,不过都是些权贵子弟罢了。
  今日,对于这城中百姓又是重复的一日,或是细心耕种,或是忙里忙外。
  不同的是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队火速开入城中,大道上绣衣使手持令牌纵马疾驰:“让开!闪开,封道!”
  队列停在了张宅门前,将军士兵们快步入内。
  坐堂的医者急忙出来,在这院中与将军相会:“将军,可有何事?”
  “劳烦通报家父,便说故人杨丰前来拜会!”杨阿若抱拳,道。
  “将军稍侯!”男子拱手,向着府中而去。
  很快,其人去而复返,搀扶着年近古稀的张仲景出来。
  “仲景,昔日一别已有数十年了吧?”杨阿若面上扬起久违的笑容,故人相见昔日画面涌上心来,叫人吁嘘。
  张仲景也不禁笑了起来:“阿若还是如初见时候那般,这晋军南下我便心念着阿若会来,没想到还当真是来了。快快屋中请,今日咱们也好好叙叙才是啊。”
  杨阿若摆手,道:“怕是不用了,实不相瞒啊此行乃是请仲景南下,有一要事还得仲景出面才是。”
  “莫不是陛下大军已到长沙?”张仲景苦笑道:“如今我这身子骨比不得当年了,也不想再折腾了。若是陛下请我去长沙,阿若还请回吧。”
  杨阿若道:“非是如此,陛下如今在安陆,烦请仲景南下一叙,如昔日之请!”
  张仲景瞬间明白了此中之意,他为难道:“可如今我已经不起这车马劳顿……”
  “无碍,船已在河边候着,咱们从水路南下,水军将会打通整个汉水,一路上不会遇到丝毫阻碍!”杨阿若道。
  “若是能走水路,自当奉命才是。”张仲景抱拳,道。
  “请吧!”杨阿若向外比划,道:“咱们船上叙旧。”
  “请!”张仲景也不多言,只是唤人取来药箱,便跟随着杨阿若向着屋外而去。
  到得河边,船只已经备好。
首节 上一节 652/6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领主

下一篇:兵魂回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