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之崛起1646

大明之崛起1646 第359节


而朱琳渼眼前这条盖伦战船则具有一层专用炮甲板,外加一层露天甲板,可载炮二十二门,满帆航速十二节左右。

而且由于炮甲板的位置低,装在里面的火炮,在射击时对船身稳定性影响小,故而虽船身比大熕船小不少,却能够装备十八磅重炮!同时还有四门十二磅炮。

也就是说,单看大炮火力,这条战船基本和三条五百多吨的大熕船相当。但实际海战中,三条大熕船受通信、协调方面的制约,火力密度应当还要差一筹。

至于速度方面,使用硬帆的大熕船即使顺风也很难能开到五节航速,福船则还要更慢一点。

而盖伦战船却能在满帆的情况下,达到七节以上的速度。在海战当中,谁的速度快,谁就能抢占上风口阵位,从而在战斗中获取极大优势。

这也是朱琳渼有信心在大明水师战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击败清军舰队的原因。

“殿下,此船已基本建成,只待漆干透即可下水!”关向云又指向远处船台,只是火把光线不够,却看不甚分明,“便是那条最大的战船,据那吕宋船匠所言,再有三五日也就完工了。”

“最大的?你是说那条五百吨的船?”

依朱琳渼要求,大明的战船已全部改用“排水量”来描述大小,单位也已统一用“吨”计。

关向云对此自是早已熟悉,立刻点头道:“回殿下,正是那五百吨战船。”

朱琳渼闻言不禁惊讶道:“只用了四个月便建成了?怎如此之快?”

永北里船厂开始运作至今也不过四个来月的时间,就算船匠们不停加班,这速度也太吓人了些。

关向云显得有些得意道:“回殿下,实则只用了三个半月。

“一来匠人们出力赶工,日夜不息。二来殿下所设的专利之法渐有工匠接纳,多有堪用的手艺报予专利司,令造船速度大有提升。”

第389章 造船大师

朱琳渼设立专利司的初衷是想要鼓励创新,压根没想到竟然能极大提高造船速度。

实则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极为敝帚自珍,几乎每个人干活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有时就是敲卡榫的手法或锻打时的火色之类的小事情,却对加工效率有极大影响。

第一个“胆大”的工匠把自己打磨木板接缝的巧妙手法报给专利司时,旁人还笑他傻。不料此技艺被专利司在船厂大为推广,那工匠因此每月坐收专利费一两六钱。

别的工匠眼见确实有利可图,这才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拿了出来。专利司则反复挑选、对比,将其中最优的技艺设为标准工艺,令所有工匠参照执行。

整个船厂的效率因此提高了至少两成!

关向云继续道:“不过这五百吨大船能建得如此之快,那吕宋来的船匠的功劳却是最巨。”

“是郑广英从吕宋带回那人?”朱琳渼想起此人好像还评过了大师级工匠。他起初接郑广英奏报时还未在意,不料这工匠竟如此有能耐,“他叫……什么来着?”

“回殿下,此人名为约翰本特。”

朱琳渼又细问才知,这约翰本原在西班牙人的马尼拉船厂里也算是第一流好手,曾经数次参与建造五百吨大船,对其中过程颇为熟悉。

他没来大明之前,永北里的工匠们还是边摸索边造。他来了之后,立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授予大明船匠,令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是以速度加快了甚多。

关向云正说着,忽见一名身着粗布衣,手持工具和图纸的男子从不远处经过。

他忙抬手一指,“殿下,就是他。”而后又向身旁随员示意,“去叫老约过来。”

约翰本特被带到近前,关向云忙给他使眼色,“老约,这是辅政王殿下,还不大礼参见?”

一旁通译自己先行跪了,转头低声对船匠说了几句西班牙语。

后者闻言慌忙要跪,却被朱琳渼探手扶住,这才看到他双眼尽是血丝,显然已很久没休息了。

“老约?”朱琳渼微微一笑,问道,“据说你祖籍浙江?”

约翰本特有些紧张,听了通译转述,竟一口气说了好一阵子。

通译便自为两人翻译。

“老约说他祖上被倭寇掳掠,卖到吕宋为奴,至今已逾五代。但他祖祖辈辈都心系大明,始终教导子孙自己乃华夏子民,虽身陷异邦,却永不可忘本。他此次得郑大人相助,才得以脱身返回故里。”

“故里……”朱琳渼不禁感慨点头,“不错,大明永远是你的故乡!”他又笑着问船匠道,“那你可有汉名?”

“我父辈时便已不会中国话了,所以并没取汉名。”约翰本特忽而想起自己整日被人“老约”、“本叔”之类地浑叫,忽望向朱琳渼道,“下人祖上好像姓pan,不如大人帮我取个汉名吧。”

“放肆!”关向云听到通译所说,斥道,“你何德何能,敢承殿下赐名?”

朱琳渼瞥了他一眼,“不说约翰为我水师出力良多,就冲他心系大明,不远万里归乡这份拳拳之心,起个名字有什么大不了的?”

“pan?是姓潘吧。”他思索片刻,对约翰本特道,“既然你几代人都忠心大明,便取此意,叫潘明忠好了。”

“谢殿下!我往后也有汉名了!”

朱琳渼又与他交谈一阵,方才得知其归明之艰辛。

这潘明忠在马尼拉船厂也是重要技术人员,被西班牙人严密监视。锦衣卫马彦珍扮作广东海商,在船厂买了条船,这才有机会和他搭上了线。

之后马彦珍花重金买通船厂守卫,将潘明忠置于酒桶之中,仅留竹管呼吸,这才躲过重重搜捕将他带上了船。

临近出海,船厂又派人前来搜船,马彦珍与手下杀退了西班牙人,连粮食都没补足就不得不匆忙起航。船上每人每日仅三两口粮,一路挨到琼州才重得补给。

朱琳渼不由想起后世那些削尖了脑袋往国外跑的技术人员,心中唏嘘,在十七世纪,大明才是高级人才向往之地。若我大明始终强盛,又怎会有后世那些媚夷之举?

他目光扫过远处最大的那座仍空置的船台,心道:既然有了潘明忠这等好手,那更大规模的战船便可以提上日程了。

图纸是早已画好的,就存在关向云那里。朱琳渼暂时也顾不得让潘明忠休息了,拉着他将图纸上的战船详细叙述一遍。

这船匠着实是把好手,先前仅用了半个月便大致学会了工业制图法,此时在图纸辅助下很快就明白了朱琳渼的意思,点头道:“一条三千担左右的盖伦战船。”

他说的是英制单位“担”,三千担最大载重量的船排水量大约在八百到九百吨。

“殿下,这么大的船我没造过。”他如实道,“不过有您这么详细的图纸,我觉得可以试试看。”
首节 上一节 359/73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江山争雄

下一篇:唐朝好岳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