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唐朝好岳父

唐朝好岳父 第423节

  毕竟寒门士子话,也不像是之前那般稀少了,甚至和一些百姓息息相关。
  之前舒安的农庄百姓可是好好给其他百姓上了一堂逆袭的课程,尽管有占据科举出题的便宜。
  但考上举人就是考上,哪里来的那么多议论之事情,只会引人羡慕。
  这就是现实了,一旦百姓家中出现了一个举人之后,那么就有一些不一样了。
  或者说脱离百姓阶层只差时间的问题了,寻常百姓之家若是出一位话。
  那么提亲的门槛足以被踩破,若是已经成亲话,就从其弟妹下手。
  倒是有一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不过这促使了更多人对于科举的向往。
  一些百姓受到周围人影响之后,甚至开始咬牙让自己下一代前去私塾读书。
  随着书院的扬名,私塾自然是多了起来,只要付的钱的话,那么就可以了。
  可以说这件事情在时间推移之中已经越是深入人心了,科举成为了百姓改变自身阶层的办法。
  有过有趣的是,商人依然仍旧如历史之上被禁止科举。
  对于这一点哪怕是舒安也有不少感慨,在后世商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整个社会更是向钱看,甚至连权都快屈居其后了,而在这一个时代并没有。
  这一个时代衡量所有一切只有一点,那就是知识了。
  哪怕是书院或者私塾之类话盛行,但影响到只有一部分。
  后世的大明科举可是盛行,更是深入人心,但能够读书的依然只有少数一部分。
  不过不管怎么说的话,寻常百姓话也不是没有出路。
  宫廷之中,每一年春闱这一位帝王自然会关注,其中想要看看长安可有什么才子。
  要知晓秋闱的时候,更多还是依靠这一些才子才能保住京畿道的颜面。
  怎么说也算是天子脚下,也算是代表李世民的一部分颜面。
  当然李世民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士子都看一遍,只会让百骑从报名的人收集一遍。
  从其中挑出一些比较有可能的人选,然后交给这一位帝王。
  “咦,这一个名字倒是有一些眼熟。”
  看着百骑递交上来的名单,李世民眉头微微一皱出声道。
  原因很简单,他看到了一个名为王严的名字,若是他记得没有错话。
  就是惹他生气的那一个人,倒是没有想到此人还有胆子报考科举。
  “陛下,此人和安玄公倒是有一些联系。”
  “而且据说安玄公十分看好,不过之前倒是默默无闻。”
  李君羡在一旁倒是出声说道,毕竟安玄公看好话,他自然不可能不将其收录。
  至于王严的问题话,李君羡他倒是知晓,不过有安玄公关系,这也算是王严的造化。
  “亚父?!”
  李世民倒是没有太关注王严不由有一些疑惑出声道。
  毕竟在这一位帝王眼中,王严只不过是一位小人物而已,至于太原王氏才是他的目标。
  自然的话就不会太过于这小人物,加上王严脱离太原王氏之后。
  百骑自然也不会对于王严关注了,当然之前也有确认过这件事情。
  面对陛下的疑惑,李君羡不由将整件事情都说了一下。
  李世民倒是面色之上有一些明悟了,不过并没有出言插手一些什么。
  毕竟科举制度是他定下,在春闱的时候,若是想要为难王严什么。
  那么就要破坏自己定下自己的规矩,这自然是李世民不可能去做的事情。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件事情若是从自己这里开了一个口子话。
  那么日后也就有人会效仿,自然李世民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发生。
  “朕倒是看看亚父口中才子有什么本事。”
  不过李世民倒是记下了这一个名字,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怒火缘故,
  另外一方面就是想要看看亚父推崇的人是否有真的真才实学。
  反正科举仅仅是第一关而已,还要等待秋闱的时候才见真章。
  而且秋闱完了之后还有殿试,这可是他要来亲自查看,所以也不着急。
  ........
  宫廷之中的李世民对于王严上心的时候,书院之中的舒安同样迎来了一位不算客人的客人。
  此人正是杜如晦了,不过此时这一位当朝宰辅面色之上似乎有一些愁绪。
  “见过老师!”
  杜如晦恭敬出声道,话语之中倒是真情实意。
  不过舒安看着杜如晦则是眉头微微一皱,虽然杜如晦逆天改命活到了现在。
  但现在也将近五十岁了,最为关键的是杜如晦五十岁看着和六十岁差不多。
  甚至双鬓已经有不少白发,显然在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哪怕是舒安也不由内心暗暗感慨,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停不下来的劳碌命。
  无疑杜如晦就是这样的人,内心也不由为自己弟子担忧。
  “克明看上去最近有不少劳累,还需要多休息。”
  舒安幽幽的声音响起,他还是不希望杜如晦再度上演一出悲剧。
  更不用说对于这一位弟子舒安内心之中还是比较喜爱的,毕竟杜如晦可没有参杂那么多心思。
  “多谢老师关心。”
  杜如晦面色之上露出了一丝情绪出声道,内心显然有一些暖和。
  最近的他确实有一些劳累,只不过杜如晦也清楚自己,一忙碌起来,就停不下来。
  “有什么事情就说吧。”
  于此同时,舒安的声音继续响起。
  杜如晦面色苦笑,一切都瞒不过自己的老师。
  
第六百三十八章 应答,来自长安的意外
   主要还是杜如晦自身表情表现有一些明显了。
  求人的事情杜如晦这一生次数可是很少,哪怕是到现在年过半百。
  明显情绪之上还是掩饰不好,这如何不让舒安看出来。
  而舒安显然对于这一位弟子求上门,也有不少的兴趣,想要知晓其有何事情。
  毕竟怎么说现在杜如晦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了。
  权势方面话,肯定是不缺的,能够难倒他的事情可是不多。
  杜如晦同样没有犹豫,同样将整件事情都说了出来。
  “原来如此!”
  许久之后,舒安幽幽出声道,原来是有人又惹李世民不高兴了。
  此人名为王珪了,之前的话为侍中,永宁县公,要知晓侍中这职位可是不小。
  有此名者,可进入禁中受事,可以说是皇帝的心腹也不为过。
  魏晋之后,侍中往往是事实之中的宰相,由此可以想象权利之大。
  虽然王珪之前和李建成的心腹,但李世民冰释前嫌之后,也顺利成为了其心腹。
  最为关键的是王珪早年便与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交好。
  而这一次话,也算是王珪的问题了,惹来了李世民的不喜,所以准备贬往同州刺史了。
  杜如晦来求的事情,便是让他说服李世民,能够帮上王珪一把。
  原因王珪年纪已经大了,希望能够让其不要去同州,而是留在长安。
  “克明,大唐终究是陛下的大唐。”
  不过面对这件事舒安还是幽幽出声道,这不是他的大唐,是李世民的大唐。
  若是他的大唐他倒是可以让王珪不去同州,但是他不是。
  他仅仅是一位读书人而已,哪怕现在身份在高,能够影响李世民。
  但也不是事情舒安都会去影响的,除非是对于大唐百姓有利的事情。
  相反私事话,那么舒安就不想去麻烦了,因为他可想造成一种压在李世民头上的感觉。
  “老师,是学生欠考虑了。”
  杜如晦很快也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面色之上露出了一丝忏愧道。
  虽然是为了好友,但若是让老师为难话,杜如晦还是觉得让不要老师为难比较好。
  “而且同州距离长安不算远,陛下若是真的恼怒话,是不会如此之近。”
  舒安的声音继续响起,之前杜如晦可以说有一些担忧,所以有一些地方并没有察觉到。
  泄露禁中密语,这件事情话,算是可大可小吧。
  事情话肯定不那么重要,否则话就不是被贬了,主要还是惹恼了李世民。
  毕竟帝王和你的一些悄悄话,怎么能够让外人知晓。
  这自然是让李世民有一些挂不住面子了,不贬你贬谁。
  “多谢老师提醒!”
首节 上一节 423/6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之崛起1646

下一篇:三国之黄巾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