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工程兵

大秦工程兵 第195节

  魏呴激动得浑身发抖,跪在沈兵面前施了一个大礼,其它兵士也齐唰唰的跪倒了一片。

  沈兵赶忙上前扶起魏呴,问:

  “左校尉为何行此大礼?”

  魏呴回答:

  “校尉有所不知,大王念黑甲营杀敌有功,记黑甲营集体功一次,另将我等家眷放出双桂巷。”

  双桂巷就是收拢魏降军家眷的地方,差不多也可以算是人质营。

  此时秦军将黑甲营家眷放出也就是还其正常人的身份,同时也是对黑甲营的信任,甚至还可以直接享受晋爵的封赏,也难怪他们会如此激动。

  魏呴接着说道:

  “属下惭愧,若不是校尉的提点,属下等何年何月才有今日。”

  “校尉大恩……”

  沈兵举手拦住了魏呴:

  “左校尉言重了。”

  “你等已是秦军,立功封赏本就是常理之事。”

  “左校尉不必放在心上。”

  魏呴连连点头称是,但看着沈兵的眼神却并非如此。

  沈兵不喜欢欠别人的,同样也不喜欢别人欠自己的。

  否则这心理上会有种负担很多事情都无法正确、理智的做出判断。

  但现在的局面却不是他能左右。

  不过……他们觉得怎么样也怎么样吧,反正总比恨自己要好。

  黑甲军在牵城又守了一日,就受命返回大梁。

  之所以返回大梁一是因为黑甲军也需要上岸休息,二是这样守着牵城没有太大的意义……牵城防御已经由秦步军加固,楚军再想拿下已不是那么容易。

  更何况,有黑甲军在,楚军任何对黄河西岸的偷袭都是徒劳。

  原因很明显,不管楚军在西岸拿下多少城池,只要黑甲军沿着黄河摆开阵势……西岸的楚军便都是孤军。

  项燕没那么傻,当然不会这么干。

  当黑甲军返回大梁时又获得了百姓的欢迎。

  闻讯赶来的百姓自水门往南排满了两岸,男女老少都有,不断的朝黑甲军欢呼致意。

  沈兵看了下黑甲军。

  因为黑甲军都戴着面具所以看不见他们的表情。

  但沈兵还是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震撼、激动和自豪。

  这是一种荣誉感、一种骄傲、一种认同。

  如果说爵位和封锁是物质上奖赏,那么这种认同就是精神上的奖赏。

  沈兵认为这种精神上的奖赏一点都不比物质奖赏逊色。

  因为它意味着军队的灵魂。

第一百八十八章 上将军

  现代有句话:“没有灵魂的军队无法战胜敌人”,这话说的就是军魂。

  如果只是从物质或爵位上打造一支军队,那么有一天,若敌人能给出更多的物质更高的爵位,是不是就能收买军队?

  但如果这支军队因为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而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向往,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收买了。

  这其实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因为得民心就是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支持又会影响到军队。

  黑甲军在他们还是魏兵时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魏王假不得人心。

  相比之下秦军以法家治国且实行的郡县制给了百姓相当程度的人身自由,再加上秦军这段时间在大梁的治理,使得民心很快就转向秦国。

  这反过来影响黑甲军,使他们打了胜仗后就会有荣誉感和自豪感,而这很明显就会影响其战力。

  正想着,船就在黑甲营靠岸了。

  沈兵才刚脚踏实地,就见一名信使上前说道:

  “校尉,将军有请。”

  沈兵只道杨端和找自己是想更详细的知道些战况,但这一回却是猜错了。

  一见沈兵进帐,杨端和便高兴的说道:

  “校尉!”

  “大王封我为上将军,令我整兵二十万备战待命。”

  沈兵开始还没什么感觉。

  上将军就上将军吧,这杨端和也算是有出头之日了。

  然而转念一想……整兵二十万?

  这听着怎么有些耳熟?

  沈兵问:

  “上将军,大王莫非命你攻楚?”

  杨端和有些得意的点了点头:

  “此时不是攻楚还能攻谁?”

  沈兵不由愣住了。

  特么的这历史又被自己改了?

  原本应该由李信带二十万大军去攻楚,现在变成杨端和了?

  那李信可是大败而归,这杨端和是否也是同样的下场?

  如果是,那是否意味着此战自己小命就要不保……

  “校尉,校尉?”

  杨端和的叫声将沈兵拉了回来,沈兵赶忙应了声。

  杨端和问:

  “不知校尉可有攻楚之法?”

  沈兵是那个以三千水军大败一万楚军的人,所以当然要先听下沈兵的意见。

  但沈兵这时却迟疑了。

  他努力回忆史上这一仗李信是怎么输的。

  史书上对这一仗的记载很简单,初时李信的进攻很顺利,连下十几城。

  但孰不知却是中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

  李信大军深入楚军境内便受补给线过长的困扰,军力为了保证补给线而分兵驻守,结果主力被项燕包围……

  补给线?

  想到这里沈兵就说道:

  “上将军,二十万大军可远不足以攻楚啊!”

  杨端和奇道:

  “校尉何出此言?”

  “那楚军有四十万,之前被你水淹十余万还有三十万。”

  “以二十万对三十万,何来‘远不足以攻楚’?”

  也难怪杨端和会感到奇怪。

  秦军的素质一向高于它国,便是对阵战力强悍的赵军也往往能以一敌二……李牧的北地兵除外。

  那么按常理说,二十万秦军对三十万楚军便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沈兵回答:

  “上将军有所不知,这楚国地形多山且道路难行,尤其春、夏季多雨水,无论行军和运粮都极为困难。”

  其实行军还是其次,主要是运粮。

  楚国地势与北方的一马平川不同。

  一马平川往往就意味着无险可守。

  而楚国的山地丘陵那个个都是险地,且道路又大多是依山修建,其蜿蜒曲折不说还会受山地所制……楚军很容易利用这些山地对道路实施封锁。

  秦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一路占领补给线旁的山地及丘陵。

  若补给线短还好,补给线一长,就处处是漏洞且需要很多兵力。

  听了沈兵的解释,杨端和就皱起了眉头:

  “这可如何是好?”

  “若楚地真若校尉所言……二十万军力确是不足以攻楚。”

  这并不是战斗力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兵力会被分散的问题。

  所以史上的王翦说要举全国之兵攻楚也不是示弱,而是真实情况攻楚就需要更多的兵力。

  沈兵一时也没辙。

  都说“兵贵多而不贵精”,但这话也要看情况,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更需要“多”而不是“精”。

  沈兵突然想到……这王翦又是如何灭楚的呢?

  复制他的战术不就行了?

首节 上一节 195/4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牛吏之帝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